收藏 分享(赏)

《金榜名师推荐》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39分练(4).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477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榜名师推荐》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39分练(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金榜名师推荐》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39分练(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金榜名师推荐》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39分练(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金榜名师推荐》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39分练(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金榜名师推荐》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39分练(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金榜名师推荐》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39分练(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金榜名师推荐》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39分练(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高考非选择题39分练(4)实战模拟,30分钟拿到高考主观题高分!1.(10分)(2014天津河西三模)图1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两种物质代谢过程,图中C3代表含有3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图2是研究叶肉细胞中上述两种代谢过程的实验装置,在密闭小室内放有一新鲜叶片和CO2缓冲液,缓冲液能补充CO2,保持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0.03%,小室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管内水柱的移动距离测得。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过程发生在叶肉细胞的中,过程发生在叶肉细胞的中,

2、在过程中都产生了。(2)图1中过程进行的场所是。若突然增加光照强度,则此时磷酸分子在叶绿体中的移动方向是。(3)用图2所示的装置研究过程时,刻度毛细管内水柱移动的距离表示 。【解析】(1)图1中过程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在两个阶段中都产生了和ATP。(2)图1中的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其中表示C3的还原,表示CO2的固定,所以进行过程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若突然增加光照强度,光反应增强,此时ATP合成增多,磷酸分子将从叶绿体基质转移至类囊体薄膜合成ATP。(3)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CO2,释放O2

3、,且图2装置中CO2缓冲液可以调节CO2含量,故小室内气体体积变化的值是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的量。答案:(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能量(ATP)(2)叶绿体基质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3)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的量2.(9分)(2014广州三模)某自然保护区沿沼泽至森林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5种湿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如下图(表)所示。试回答:有机碳储量kgm-2沼泽类型草丛沼泽灌丛沼泽毛赤杨沼泽白桦沼泽落叶松沼泽湿地的结构层次乔木层003.307.796.87灌木层01.270.110.080.24草本层0.330.14

4、0.050.030.03凋落物层0.150.180.340.430.35土壤38.2833.0629.0319.2123.73地下水位与地表的距离(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2)测定植物群落的有机碳,常用的调查方法是。连续测定发现,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这是群落的体现。(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这是因为 。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残骸量和。【解析】(1)不同的沼泽类型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含水量。(2)测定植物群落的有机碳,一般

5、用样方法,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这是群落演替的体现。(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从表格中可以体现出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残骸量和分解者的分解量。答案:(1)水平含水量(2)样方法演替(3)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分解者的分解量3.(10分)(2014黄冈一模)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精准判断、快速奔跑等都需要消耗能量,产生代谢废物。下图是比赛中运动员部分生理活动调节示意图,表示相关过程,XZ表示相关激素。分析回答:(1)看到对方发球时,运动员精力集中,下丘脑中的神经细胞接受大脑皮层传来的神经冲动,分

6、泌(激素),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糖类代谢增强。由此可见,该过程为调节。(2)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大量出汗,激素Z的分泌量,从而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合成激素Z的器官是。(3)比赛结束初期,运动员的呼吸、心跳等并没有立即恢复至正常水平,原因是体液调节具有的特点。【解析】(1)下丘脑通过分级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此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过程受大脑皮层的支配,所以是神经体液调节。(2)激素Z为抗利尿激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该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3)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时间较长,所以比赛结束初期,运动员的呼吸、心跳等并没有立即

7、恢复至正常水平。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体液(2)增加下丘脑(3)作用时间长【讲评建议】在讲解本题时,请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各点:解答第(1)小题:应明确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生命活动以神经调节为主,所以最后一空应为“神经-体液调节”,而不能写成“体液-神经调节”。解答第(2)小题:应明确抗利尿激素的合成、释放器官。该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运到垂体释放。不能误认为是垂体合成。解答第(3)小题:应明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所以其作用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4.(10分)(2014南通二模)下图为某家族甲(相关基因为B、b)、乙(相关基因为D、d)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

8、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中-1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无甲病致病基因。请回答:(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乙病的遗传方式为。(2)-2的基因型为,-1和-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3)调查发现,人群中患乙病的概率为1/10 000。若-3与一位不患乙病的女性结婚生育一个儿子,该儿子患乙病的概率为。【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技巧是:(1)题眼:“-1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无甲病致病基因”。据此可用反证法推断甲、乙遗传病的遗传方式。(2)思路:根据人群中患乙病的概率为1/10 000,运用基因平衡定律可推知乙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进而算出不患乙病的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解析】(1)根据-1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无甲病致

9、病基因,但其女儿患甲病,儿子患乙病,可推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3患有甲病,但其女儿不患甲病,可以排除甲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的可能,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根据-2表现型正常,其儿子患甲、乙两种遗传病,可以推知其基因型为bbDd;-1的表现型正常,其母亲患有甲病,其兄弟患有乙病,则-1和-2的基因型分别为bbDd和BbDd,-1的基因型为1/3bbDD或2/3bbDd;-3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4不患病,则他们的基因型分别为B_dd、bbD_,-6表现型正常,则其基因型为bbDd,-1和-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3)-3患有乙病,其基因型为dd;人群中患乙病的概率为1/10 000,则d的基因频率为1%,D的基因频率为99%,人群中DD的基因型频率为(99%)2,Dd的基因型频率为299/10000,不患乙病的女性的基因型为DD或Dd,其中Dd的可能性为2/101,他们结婚后所生儿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101。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bbDd2/3(3)1/101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