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 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意,识记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句式,完整复述故事内容。2.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课文主旨,把握“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现代意义。3.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学习文中对比手法在论辩中的应用效果。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梳理民本思想的源流,辩证看待民本思想在当时及当下的现实意义。二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意,识记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句式,完整复述故事内容;分析学习文中对比手法在论辩中的应用效果;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辩证看待民本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主旨,把握“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现代意义。三 教学方法
2、诵读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法四 教学实数:2课时五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 导入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位传统士大夫眼中的仁人之心和高尚品格,也标志着我国古代人格的最高境界。那这种仁人之心起源于哪里呢?我们的目光沿着历史的河流上溯,就会发现,它有一个闪耀不息的源头-孟子。今天,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近孟子,走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去深入了解和学习孟子的这一思想。(二) 课时目标1. 识记积累第1、2节文本重点字词句式,复述故事内容2. 探究文章主旨,分析对比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三) 预习检查1、重点字词与句式(详见新新学案课前自学质疑
3、)暴(p)见于王 见,谒见;被动句直好世俗之乐而 直,副词,只,仅仅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由,同古“犹”,与相同,象。则齐国庶几乎 庶几,近似,差不多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庶民子来 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乐,名词作动词,以为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2、 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师生更正补充。(四) 重难点突破1、孟子是如何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的?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则短文,带我们进入文本寻找答案。引入话题 “王好乐甚”转换话题 “独乐乐与众乐乐”切入正题 “为王言乐”得出结论 “与民同乐”2、 自主阅读第二则,思考孟子在一二则论述中运用了什么
4、手法?有何效果?对比。第一则:把百姓对君王鼓乐、田猎的不同反应作对比。第二则:百姓对文王和夏桀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独乐: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与民同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上古贤君: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夏桀: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效果:突出了不同做法的后果,有力引导了执政者认同“与民同乐,以民为本”的理念。3、这两则故事体现了怎样的共同主旨? 真真切切的把百姓的欢乐和忧愁放在心上,体恤百姓,顾及他们的利益和感受,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如此,才能民亦乐其乐,
5、忧其忧。第二课时(一) 课时目标1、 识记积累第三节重点字词句式,复述故事内容。2、 探究文章主旨,总结三则文本的共同点,分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在当时与当下的现实意义。(二) 预习检查1、 重难点字词句式(详见新新学案课前自学质疑)则非其上矣 责怪,非难放于琅琊 三声,至,到遵海而南 沿着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从事某种活动,做;宾语前置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视察;不足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巡游;游乐;法度,标准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侧目而视;邪恶;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畜君何尤 喜爱;过错2、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师生更正补充。(三)重难点突破1、第三
6、则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劝谏齐宣王的?运用对比手法。作者以齐景公问晏子的典故说明先王之乐,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的喜好不及先王之乐。从而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景公:观雪宫,而问“贤者亦有此乐乎” 宫中有苑囿台池及大批珍禽野兽。2、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以百姓为本,“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3、 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与写法是什么?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得民心;对比4、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并分组展示:(1)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实现吗?为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回答春秋战国,诸侯连年征战以期获得土地,劳民伤
7、财在所难免,与民同乐等于空想 与民同乐会暂时缓和矛盾,但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老百姓的痛苦之上的,他们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与民同乐等于空想 (2) 哪些例子能体现“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的思想在后世的传承和弘扬呢?(诗句、名言、人物)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当今政府有哪些举措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呢?精准扶贫扫黑除恶提高个税起征点扶持困难群众就业六、 小结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种刚强执著,是我们铸就人格的最高境界“仁人之心”,激励着无数后人要有放眼万物关照他人的大胸怀,大志向,大气魄。愿我们,秉持仁心,兼善天下。七、 作业布置识记本课重难点字词句式;背诵第三节选文;完成达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