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3415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三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资料卡片】【基础知识梳理】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2)组织基础:1905年8月,孙中山推动和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2.三民主义的提出:(1)孙中山为同盟会制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2)1905年11月,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

2、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3.内容:内容关系来源具体主张意义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发展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它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4.三民主义的评价

3、(1)性质: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2)积极: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三民主义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3)局限: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辛亥革命

4、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失败和艰辛的历程逐渐使孙中山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2)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3.内容:民族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即“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产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4.影响: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

5、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只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课堂讨论】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资料卡片】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一)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争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双方围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及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展开辩论。此次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此后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二)第二次思想解放潮

6、流: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争 1905年到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中的论争新文化运动时期尊孔复古派与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科学民主派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争。尊孔复古派认为,辛亥革命后“礼崩乐坏”,国内混乱,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还应尊孔读经,维护儒家传统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深入批判封建复古思潮,把中西文化的论争推向一个新阶段。这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

7、文化领域里发起的一场新的斗争.人们眼中的毛泽东毛泽东的排列略高于华盛顿,因为毛给国家带来的变化,比华盛顿使国内发生的变化更为重要。毛排列的名次比拿破仑等人要高不少。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毛主席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O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 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毛泽东接

8、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人心离散,牛拉木犁的中国,当他撒手人寰的时候,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凛然守护着国门,中国的卫星在太空傲视着地球,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尊严和凝聚力站立在世界舞台。 网民谈【基础知识梳理】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之下。(2)资产阶级改良方法和革命方法没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3)俄国十月革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一线光明,“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2.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初步形成(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1921年7月毛泽东在上海参加了中共一大。 国民革命的实践中高度关注农民问题。时间主要著作理

9、论成果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1927年初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原因: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性质决定(民主革命)敌我力量对比和敌人统治特点决定的。主要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理论成果:初步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内容: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意义: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

10、结合的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延安抗战时期) 1.条件:(1)客观:长期参加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历;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2)主观:毛泽东总结过去的革命斗争经验并进行新的理论研究。2.主要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3.理论成果:解决了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对象、任务革命的性质革命动力(2)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分两步:从新民主义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3)中国民主革命分为新、旧两个阶段,其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4)革命动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民

11、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孤立和打击最主要敌人。(5)革命前途:社会主义4.标志: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5.意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建国后) 1.背景:建国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2.理论成果:(1)建国理论形成: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成果: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2)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理论:1953中共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方针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2、的理论(3)“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十年建设时期主要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成果: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3.影响:标志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课堂讨论】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标要求】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资料卡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确立时期及历史背景、共同特点和作用。时期背景:毛泽东思想: 年中共 大

13、。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邓小平理论: 年中共 大。背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三 个 代表:2002年中共十六大。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全面推进社义现代化建设。共同特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历史作用: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邓小平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三 个 代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了重要指导作用。邓小平经典语录:“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尊重知识,尊重人

14、才。”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也动摇不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5、 “我们不搞政治游戏,不搞语言游”【基础知识梳理】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1.背景:(1)“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人民渴望摆脱困境。(2)“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当时提出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3)邓小平恢复领导工作,大声疾呼。2.开始形成(1)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时间:1978年12月13日内容:首先解放思想;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意义: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宣言书,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1978.12.1822)新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

16、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新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新时期: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1.南方谈话(1992)(1)背景: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判断实践的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3)解决的问题: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4)意义: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

17、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2.中共十四大(1992)(1)大会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意义: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3.写入党章-中共“十五大”(1997)(1)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2)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1.提出背景:(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竞争更为激烈。(2)国内发展: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刻。2.提出时间:2000年3.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解决的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5.意义:(1)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2)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共和中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课堂讨论】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