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轻巧夺冠29915-16人教版(无答案)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看拼音写汉字。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
2、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
3、“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No zhn chng jng w r d y ku w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
4、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阻( ) 精( )( )( )( )( )二、填成语,并解释所填的字。 千()一发 摩肩接()()然而止 神机妙()三、按要求写词语。 1、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 )( )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 )、3、表现人与人之间感情很深的成语:( )( )4、学习了世纪宝鼎,你积累的带有“鼎”字的成语:(
5、)(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学校开展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安全关系你我他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幅宣传标语:( )。2、写出一句你积累的珍惜时间的古诗句或名言警句。3、写出你读过的学习上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还要到实践中丰富知识的古诗句。4、孔子说过,表示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一句话是( )5、趣填对联。文中戏,戏中文,看文看戏,各得雅趣,()藏(),()藏(),()音()调,皆有奇情。五、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1、示儿是( )代诗人( )写的,诗中表达出作者最牵挂的事是( )2、将相和中“将”指( ),“相”指( ),后来人们常用“将相和”来比喻( )。3、猴王出世选自我国四大
6、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请你写出另外三大古典名著( )。5、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作者是( ),他被称为( )。读了这篇课文使你非常同情( ),痛恨( )。6、匆匆一文中,文首和文尾重复了一个问句是( )7、“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朗读时,语气应该是()自责、后悔害怕、痛苦矛盾、不安语调应该是()低沉高亢轻快8、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9、郑人有且置履者,( ),( )。已得履,乃曰:“( )。”六、读下面一段话,做题。 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
7、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10、这段话中的“他”指( ),他是我国著名的( )专家。 11、开凿八达岭隧道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12、请你根据这段文字叙述,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七、读短文,做题目 战胜命运的孩子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平。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怨恨。老人目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瞎了
8、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了眼泪,开始了新的追求。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干扰,使他的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烦恼,使心思更加集中。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为美术家,艺术超凡,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终于迈出音乐家,技艺卓绝,饮誉天下。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到了那位老人,他俩十分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埋怨()集中()慢慢()名扬四海()2、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3、短文已给你分好孩子段,请认真读后,写出第二段的段意。 4、“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到了那位老人,他俩十分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合理想象一下,写下来。 5、通过读短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启发,请写出你从中得到的感受、启发。 6、请你引用一句古诗来反映出这篇短文想说明的问题。 八、作文。 “尝试”也就是试一试。你尝试过哪些活动或实验?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你又有什么感想?请选一次曾经的尝试,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