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
2、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练习题一、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
3、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解释下列加点字:1、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见两小儿辩斗( ) 问其故( )2、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3、 而日中时远也( ) 及日中则如盘盂( )4、 此不为远者小而
4、近者大乎( )5、 日初出沧沧凉凉( ) 及其日中如探汤( )6、 孔子不能决也( )7、 孰为汝多知乎( )( )( )( )二、一词多义: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 孰为汝多知乎 为: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为: 其问其故其: 及其日中如探汤其: 未有其比其: 三、句子翻译:1、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_2、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_3、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_4、 孔子不能决也。 5、 孰为汝多知乎! 四、内容理解:1、 本文选自_,相传是_时期_所撰2、 两小儿辩日对我们的启示是:_3、 文中孔子给我们的启示是:_4、古今异义:日中如探汤 汤:古义:今义: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今义: 5、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6、文学常识填空。两小儿辩日选自,据说是时期所作。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角度出发,一个从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 道理,表现了他们 的可贵精神。7、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8、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9、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10、“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11、两小儿“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