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置于生命之上石泽丰辞旧的爆竹还没有点燃,乡邻们还没有把新桃换旧符,我在离武汉近三百公里的宿松县一个偏远的山村,接到了单位的电话,全民防控疫情,作为媒体人也要“逆行”。这是2019 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没有想到,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得如此之快;没有想到,武汉正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且这个灾难正在波及全国。随后的日子里,官方公布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数如山崩之后的碎石不断砸来,砸在每个人的心上,生痛生痛的。在不停地刷新闻中,我默默地祈祷:武汉,挺住!中国,加油!抗击疫情的这些日子里,我深刻地感触到了生命的真谛。它脆弱而又坚强,它平凡而又伟大,它在灾难的面前把一个人的意志拧得丝
2、毫不肯放松,甚至不顾死神的光顾。这世上,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加珍贵了。这一次,没有一个人肯放弃另一个人的生命。根据单位的安排,我负责联系采访当地卫健委和人民医院。如果说卫健委是所有信息来源把关的最后一道出口,那么,作为收治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医院,则是信息和新闻的“生产车间”。作为一名记者,我更愿意往医院里跑,即使那里有较高的风险,我也愿意跟着医护人员,感受他们如何以医者仁心进行救死扶伤。医院离我所在的报社只有三百余米。出报社大门向西,横穿一条东湖路,径直走过百荷公园的北园,再越过一条翠柏路,医院就到了。我从医院的北门进去,因为集中隔离病区就在北门边。警戒线醒目,有标牌提示:隔离病区,禁止
3、入内。在警戒线以外,戴着医用口罩的我,看到医护人员身穿防护服,全副武装,忙碌地穿梭在病房与病房之间,即使熟悉他们的人,也分不清谁是谁。感染科的主任告诉我,自从患者进入后,这些医护人员就没有出来过。以隔离病区的门为界,外面与里面的人都止于这扇玻璃大门。立于门外,目视这扇大门,我第一次发了很长时间的呆。一扇门的出现,常常让人在进出之时稍思片刻。它以见证者的身份见证着一个人的选择,尤其是生命之门。此次疫情人传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家医院负责对接媒体的陈建军接待了我,他是一个刚从其他科室转到党办的青年。英俊、能干,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见到我,他掏出了一沓纸来,笑着对我说:石记者,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请战
4、书,有一百多封。看着这些亲笔书信,我顿时语塞。那些鲜红的手印如一朵朵鲜艳的红花,在洁白的纸上盛开得热烈。作为一名医生,他们何尝不知道参战的危险,但他们拥有职业的尊严和个人良知,为了救治病人,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在一百多封请战书面前,无论我再怎么表达,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与陈建军联系得很紧密。从他那里,我了解到了医院救治患者的更多动态,了解到了赴武汉援救的医护人员的更多信息。“一转眼,入鄂支援已经一个星期了,很想念你们,希望你们一切安好,我很平安,勿念。我是共产党员,我还是咱们科室的党支部书记,没有人比我更合适”这是援鄂医疗队队长刘晓玲发回的首封家书。陈建军将它转发给我
5、看,同时,转发给我的还有她发回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刘晓玲的脸上印有口罩紧勒的痕迹,她蓬头垢面,目光坚毅,一股正气直抵人心。此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生命竟是如此坚强,她与众多的醫护人员一起,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力量无坚不摧。后来,我在新闻上看到,抗击这场疫情,将他人的生命置于自己生命之上的不止医护人员,还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有千千万万个志愿者,他们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武汉志愿者车队 54 岁的何辉曾经刷爆屏,他的职责是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下班。庚子年正月初七,他出现发热症状。正月初十,仅三天的时间,何辉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此平凡的人,却伟大的牺牲在这场抗疫中。不抛弃不放弃是生命对生命的敬畏,是人性光辉的显现。站远了看,是满天的星斗成全了星河灿烂,它们聚集在一起,相互照耀,构成星光满天,让人面对星空遐想无限。我常想,大自然是一个得道的高人,它常以自然的法则启迪人,把和美善融入自然界中,教人以道和法、尊严和高贵、坚持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