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9448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年。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A纺织技术的起源

2、 B制瓷技艺的高超C原始农业的滥觞 D商品交易的活跃2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反映了西周A国家地方自治政权已经普遍建立B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3.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周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这说明A中央集权官僚制深入地方封国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必要条件C周天子可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D各诸侯的权力存在等级差别4.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

3、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5.秦国史书中将本国历史上接于同样兴起自关中的周,自称为“夏”,而称关东诸国为“蛮夏”,从而构建起“受命于天的秦理当继周人之业而征服蛮夏”的历史叙事,秦国这一举动A为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B扩大秦国在关东的影响力C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D重构历史以承继政治正统6.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崩溃B铁犁牛耕的应用C井田制瓦解D土地

4、私有制确立7.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8.孔子认为人生应扎根于社会现实,极力主张从道德领域解决人生及社会的一切问题。老子强调“清静无为”,主张从自然状态出发,从宇宙中去开启人生的智慧。两人的人生观A蕴含着强烈社会责任感B是不同时代背景的折射C体现出思想核心的差异D适应了统治者统治需要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

5、因概括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10.李斯曾上书秦王嬴政:“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结果,嬴政接受了李斯的主张。材料反映的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是A秦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的局面 B秦国地理位置优越C秦国广纳贤才 D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 B开创皇帝制度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6、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2.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这种现象引起古代学者的反思,并逐渐形成“强政权,弱国家”的解释性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强政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弱化了国家本身的凝聚力。下列制度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13.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修阿房宫、建始皇陵,求仙访药,又“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还有刑罚严苛,人民摇手触禁,以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这些内容反映的是A秦朝统治腐朽B秦朝的暴政C秦朝的建设轰轰烈烈D秦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14.“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

7、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秦 B汉 C宋 D元15.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察举制B推恩令C郡县制D封国制16.西汉立国时的行政区划为郡(国)县两级,汉武帝设立的“州”原本是监察区。随着历史发展,“州”从监察区变成新一级行政区,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这种变化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B有利于君主专制C适应了版图和经济的发展D强化了中央集权17.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了中兴局面的是A秦始皇B汉高祖C光武帝D孝文帝1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

8、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19.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仅在汉代民间流行20.三国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分裂时期,涌现了一批在历史和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孙权B诸葛亮C曹操D刘备21.下列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的是政权更替频繁 北方战乱,

9、南方相对稳定 民族交融频繁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ABCD2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A发展经济B争权夺利C打败孙权D统一中国23.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4.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

10、,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25.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

11、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与前代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8分)(2

12、)概括材料二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材料)(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6分)27.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

13、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4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4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少年时为人做雇

14、工,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胜、广皆为屯长(戍边军中的领队)”。刘邦,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将,陈胜、吴广起义后,和他的叔叔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材料二 (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自陈胜起事到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邦和项羽在身份上与陈胜、吴广有什么不同。项梁和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4分)(2)材料二中李斯建议焚烧除秦之外六国之书的目的是什么?(

15、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秦末农民战争在地域上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29.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摘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

16、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年。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A纺织技术的起源 B制瓷技艺的高超C原始农业的

17、滥觞 D商品交易的活跃1.A 【解析】根据“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可知是纺织工具,故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起源,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即可。2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反映了西周A国家地方自治政权已经普遍建立B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2.B 【解析】材料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等关键信息

18、,说明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维持严格等级秩序,达到稳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目的,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强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目的,并非强调建立宗法制,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诸侯的义务,排除D。3.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周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这说明A中央集权官僚制深入地方封国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必要条件C周天子可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D各诸侯的权力存在等级差别3.C 【解析】根据材料“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派遣要员同往治理”可知,周天子可以派人协助诸侯治理诸侯国,这说明周天子可以干预

19、诸侯国内部事务,故选C项;周代尚未实行中央集权官僚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分封的必要条件,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各诸侯权力存在等级差别,故排除D项。4.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4.D 【解析】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

20、 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5.秦国史书中将本国历史上接于同样兴起自关中的周,自称为“夏”,而称关东诸国为“蛮夏”,从而构建起“受命于天的秦理当继周人之业而征服蛮夏”的历史叙事,秦国这一举动A为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B扩大秦国在关东的影响力C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D重构历史以承继政治正统5.A 【解析】秦人认为自己传承于周,关东诸国都是“蛮”,从而为兼并其他国家提供了历史依据,故A项符合题意;秦国此举是在为自己的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而非是为了扩

21、大影响力,排除B;由“夏”、“蛮夏”的称呼上可以看出并不是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排除C项;秦人自称为“夏”,但并不能据此证明秦为政治正统,排除D项。故选A。6.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崩溃B铁犁牛耕的应用C井田制瓦解D土地私有制确立6.B 【解析】根据材料“千耦其耘”“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促进小农经济的产生,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与分封制的崩溃没有关系,

22、A项错误;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材料所述集体耕作逐渐发展到个体农耕的结果,不是材料内容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7.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7.A 【解析】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粮食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的方式战胜鲁国,这说明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故A正确;商战并不是争霸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故

23、B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粮食生产的战略价值,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生产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孔子认为人生应扎根于社会现实,极力主张从道德领域解决人生及社会的一切问题。老子强调“清静无为”,主张从自然状态出发,从宇宙中去开启人生的智慧。两人的人生观A蕴含着强烈社会责任感B是不同时代背景的折射C体现出思想核心的差异D适应了统治者统治需要8.C 【解析】孔

24、子的主张是从仁衍生而来,主张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道德领域解决人生及社会的一切问题。老子的核心主张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因此主张从自然状态出发,从宇宙中去开启人生的智慧,可见是两人核心思想的差异导致了其主张的差异,选项C正确;老子的主张并未体现出社会责任感,排除A;孔子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排除B;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排除D。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9.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決,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25、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是导致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故A选项正确;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导致社会许多问题亟待解決是导致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当时经济的发展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故B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剧变是导致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提倡对于各学派的兴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D选项错误。10.李斯曾上书秦王嬴政:“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

26、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结果,嬴政接受了李斯的主张。材料反映的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是A秦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的局面 B秦国地理位置优越C秦国广纳贤才 D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0.C 【解析】根据“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今逐客以资敌国”可以看出李斯认为不能下逐客令,必须把人才留住,只有留住人才,国家才能强盛,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B开创皇帝制度C在中央建立

27、三公九卿制度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1.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它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度量衡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具体体现,故A选项错误;开创皇帝制度也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的具体体现,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政体,材料“秦,虽死犹存”指的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而不是具体指建立三公九卿制度,故C选项错误。12.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

28、解,这种现象引起古代学者的反思,并逐渐形成“强政权,弱国家”的解释性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强政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弱化了国家本身的凝聚力。下列制度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12.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强政权,弱国家”指的是在巩固国家统一、强化政权的同时,强大的政权也弱化了国家本身的凝聚力,随着中央政权衰落,国家将面临瓦解。符合这一观点的制度是主要依赖统治者及其官僚系统作为联结纽带的郡县制,一旦这种联结纽带断裂了,国家将面临瓦解,故C正确;分封制不能巩固国家统一,故A错误;宗法制、科举制都不符合题意,故BD错误。13.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修阿房宫

29、、建始皇陵,求仙访药,又“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还有刑罚严苛,人民摇手触禁,以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这些内容反映的是A秦朝统治腐朽B秦朝的暴政C秦朝的建设轰轰烈烈D秦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13.B 【解析】秦始皇修建宫殿、陵墓,横征暴敛不得民心,这些都是其暴政的体现,故B正确;A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14.“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秦 B汉 C宋D元1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既有郡县,又有诸侯国,说明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朝实行的制度,选项B正确;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排除A;

30、宋代、元代均未出现诸侯国,因此选项C、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从题干中解读出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然后结合所学解答即可。15.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察举制B推恩令C郡县制D封国制15.B 【解析】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A错误;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

31、方的行政制度,C错误;封国制是汉初实行的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贾谊的主张是为了解决封国的弊端,而非提出实行封国制,D错误。【点睛】“推恩令”及作用: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16.西汉立国时的行政区划为郡(国)县两级,汉武帝设立的“州”原本是监察区。随着历史发展,“州”从监察区变成新一级行政区,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这种变化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B有利于君主专制C适应了版图和经济的发展D强化了中央集权16.C 【解析】因为国家版图日益扩大,经济发展,人口增多,汉朝的郡越来越多,中央无

32、力管辖上百个郡,所以实行三级行政区,C正确;汉代经济重心还没开始南移,排除A;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皇权强化无关,排除B;州掌握的地盘和人口较多,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17.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了中兴局面的是A秦始皇B汉高祖C光武帝D孝文帝17.C 【解析】据材料“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了中兴局面”可知,是光武帝刘秀。据所学可知,刘秀是汉室刘姓宗脉,在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中,靠豪强地主支持,夺取地位,在位期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C正确;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是在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中灭六国,统一全国,自称始皇帝,A错误;汉

33、高祖刘邦是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家,并通过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B错误;孝文帝是鲜卑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掌握政权,进行改革,D错误。1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18.B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表明秦汉以后,儒家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故B项正确。异己遭到排斥

34、与题干中“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不符,故A项错误。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与题干中“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不符,故C项错误。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19.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仅在汉代民间流行19.C 【解析】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富强,对外打击匈奴,军功强盛,因此规模宏大、规模宏大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国家逐渐衰落,所以抒情小赋取代了大赋。由此可知汉赋的风格受到时代的影响,故选C;皇

35、帝喜好是影响汉赋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根据“以抒情为主”可知B项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B;汉代赋是主要文学体裁,并不仅仅流行于民间,排除D。故选C。 20.三国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分裂时期,涌现了一批在历史和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孙权B诸葛亮C曹操D刘备20.C 【解析】曹操是东汉人物,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都属于三国时期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21.下列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的是政权更替频繁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民族交融频繁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ABCD21.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民族交融频繁,

36、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正确,故选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时期,国家不统一,错误,故排除BCD。2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A发展经济B争权夺利C打败孙权D统一中国22.D 【解析】依据题干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在于辅佐刘备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曹操也想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故选D项;ABC在材料中没有显现,排除。23.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

37、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3.C 【解析】据材料“(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氐族人能织布,善于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氐人当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氐族人的生活习俗,没有涉及“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B、D错误。24.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

38、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24.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量北方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项错误;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腐朽的豪族并没有促成军阀割据,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国家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不符合史实。25.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

39、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25.B 【解析】从“什么有了?南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持续到后世,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故选B;民族融合应该是双向的,那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不可能是单向的,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最终阻碍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是我国的民族融合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

40、时期,排除C;五胡与其他民族融合,不能说明民族消失,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

41、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与前代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8分)(2)概括材料二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材料)(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6分)26.【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8分)(2)观点: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和国家分裂;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应该

42、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6分)(3)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制度建设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6分)【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点评: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分为分封制和郡县制,两者的异同点如下: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时 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中央关系被分封的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共同点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性质

43、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7.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

44、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4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4分)27.(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分)(2)农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

45、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4分)(3)积极: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消极:轻视教化,刑罚严苛,加重人民负担。(4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少年时为人做雇工,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胜、广皆为屯长(戍边军中的领队)”。刘邦,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将,陈胜、吴广起义后,和他的叔叔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材料二 (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自陈胜起事到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关中地区未曾燃起

46、一星反抗的火花。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邦和项羽在身份上与陈胜、吴广有什么不同。项梁和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4分)(2)材料二中李斯建议焚烧除秦之外六国之书的目的是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秦末农民战争在地域上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28.(1)不同:陈胜、吴广是农民,刘邦是基层官吏,项羽是旧贵族。原因:项梁和项羽是楚国旧贵族,对秦怀有仇恨。(4分)(2)消灭六国文化,厉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巩固统一。(2分)(3)特点:都发生在关东地区,关中地区未发生反秦斗争。原因:秦灭六国后,用自己相对落后的秦文化兼并和

47、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激起了六国民众和贵族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关东地区反秦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4分)29.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摘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

48、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6分)29.(1)区别: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4分)(2)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兴办太学。影响:促进民族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教化百姓来巩固统治;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