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9 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8647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9 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9 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9 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9 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9 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质量评价(九)(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1839年3月,林则徐曾经召集广州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和羊城书院三大书院六百四十五名学子入贡院“考试”,试题中包含的问题有“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零售商、过去禁烟弊端以及禁绝之法”。由此可知()A禁烟已成为社会共识B林则徐主持全国的科举考试C清末知识界关注社会问题D林则徐为禁烟运动作准备工作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林则徐利用科举考试,让学子认识到鸦片贸易的情况和禁烟的基本情况,这是在为禁烟运动作准备,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结合题干中林则徐召集三大书院的学子考试可知这不是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排除B项。2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

2、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B英国的利诱政策非常有效C英方的记载有违基本事实D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A解析:根据鸦片战争期间民众的表现可知,当时中国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许多人还看不到民族国家利益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英国军队的侵略性,故选A项;民众主动为英军服务,并非英军利诱,排除B项;材料“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可知,英方对该现象的记载有一定的可信性,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中国民众和英军的关

3、系,没有涉及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态度,排除D项。3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劄(同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申明()A冲击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B使中国丧失部分政治主权C表明西方以平等对待中国D体现英国自由贸易的要求A解析:根据材料“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平行照会”的提出使以强调中国是世界中心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故选A项;“平行之礼”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并未损害领土等政治主权,排除B项;南京条约是中国战败被迫签订的条约,是不平等的,排除C项;通商

4、口岸的开放体现了英国自由贸易的要求,与“平行照会”无关,排除D项。4(2020济南模拟)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以前,历代王朝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B鸦片战争以后,仅晚清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平等C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从实质上平等变为不平等D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D解析:“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朝贡体制,“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指近代西方列强同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形成条约体制,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以前,历代王朝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这种表述过于绝对,故A

5、项排除。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民国政府均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平等,故B项排除。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关系也是不平等的,故C项排除。5(2021驻马店模拟)1854年,面对英、美、法三国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却坚持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断无更改” 之意。清政府的这一态度()A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C使外交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D刺激了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B解析:材料反映列强依据南京条约提出修约要求,但清政府依据传统羁縻外交政策不守信约,这一态度隐含了清政府依然保有“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故B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促使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但该事件并不能反映

6、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变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故C项错误;清政府以羁縻外交应对列强的条约体系,材料中清政府持此等态度是对条约的约束性认识不足所致,不是为了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民众还没有产生近代民族观念,只有清政府对外三种外交策略即以夷制夷、以商制夷、以民制夷,故D项说法错误。61862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致上海道台的信函中称:“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上述材料表明()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B英国在华获得“领事裁判权”C租界逐渐成为“国中之国”D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C解析:材料“凡贵国官廨对于

7、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表明,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故选C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英国在华获得“领事裁判权”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D项。7中英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去)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并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做了规定。这反映出()A清政府舍弃了传统华夷观B清政府利用国际法维护利权C英国谋求扩大侵华权益D中英间形成平等外交关系C解析:材料“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去)大清、大英两国京

8、师”反映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英国谋求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扩大侵华权益,故选C项;材料与清政府的态度无关,排除A项;天津条约为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清政府未利用国际法律维护利权,排除B项;天津条约是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中英之间不可能形成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8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中国“开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是()A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B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D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B解析:当时官员及民众大都存在浓厚的华夷观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9、可知,林则徐、魏源受到西方先进技术的冲击,故B项正确;林则徐、魏源均是封建地主阶级,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故C项错误;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D项错误。9(2020潍坊一模)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较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主张学习西方技术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固守华夏中心传统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B解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据此可知魏源已经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但他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

10、的中心”,这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仍主张维护封建体制,故B项正确。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思想,A项排除;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不能说明其固守华夏中心传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魏源借助传统儒学宣传新思想,故D项错误。10(2020德州模拟)魏源认为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这表明魏源()A对于世界大势了然于胸B对近代西方民主有所认识C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D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解析:根据题干中魏源对美国选举制度的评论可知,他对该制度持肯定态

11、度,说明其对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已经有所认识,故选B项;题干仅述及魏源对美国选举制度的一些看法,不能体现其“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排除A项;魏源对近代美国选举制度持肯定态度,并不等同于他要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排除C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抗西方的侵略,而题干主要描述的是魏源对近代美国选举制度的认识,没有涉及抵抗西方的侵略之意,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1(2020北京丰台区模拟)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

12、。1861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理应有的全国性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材料二1864年4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

13、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斥之”。1868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韧(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2)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解析:(1)根据材料一“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理应有的全国性外交机构”、材料二“奕曾初步提出

14、国家主权问题”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根据材料一“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致蹈决裂之害”、材料二“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2)根据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得出,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再据材料二“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指出”“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并结合所学分析。答案:(1)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2)原因:列强

15、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促使人们关注国家主权归属。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咸丰年间,古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并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患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摘编自李军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的思想特点,并说明其影响。解析:第一小问特点,根据“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可知,魏源认为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无本质区别,调和两者矛盾;“以求通经致用”可知魏源主张经世致用。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作答。对学术界而言,有利于促进传统儒学的更新;对社会而言,促进了思想解放,使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答案:特点: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影响:发扬了今文经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促进了传统儒学的更新;引领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受到启发,从而面向世界,向西方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