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701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1.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种变化反映了A. 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B. 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C. “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D. 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周人对商朝的政治兴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不再像商朝那般迷恋鬼神之事,而重视起了民意,即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故选D。周朝仍表示要“顺乎天”,这说明其并未完全否定天命思想,排除A;材料说明

2、的是从神权政治到人治的变化,而不是神权政治的常态化,排除B;材料提及的是保民思想(民本思想),而非“尊礼敬德”思想,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民本思想,材料中“而”之后的语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对于转折或者因果,学生务必要多加揣摩。2.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 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B.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 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帮助统治者改善统治,故A符合题意;争夺对诸侯国政权控制的

3、说法错误,故B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并非都厚今薄古,或颠覆以往的政治、文化等内容,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英国科技学者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汉朝人伪造日食记录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 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B. 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C. 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D. 天与人相感应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 186 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可分析出日食的记录与当时政治发展有密切关系,基于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总结历史教训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强

4、调天文观测技术,且观测日食技术含量较低,排除C;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说法,时间位于吕后当政之后,排除D。4.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表明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B. 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C. 儒学已丧失其正统地位D. 统治者注重各类思想的实用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孝经是儒家经典,金刚经是佛经经典,道德经是道教经典,唐玄宗对这三部书进行注释和宋孝宗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充分体现了统治者对各类思想实用功能的注重,故选D项;题意中不仅仅体现了佛教思想,因此不是在强调佛

5、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故排除A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统治者对儒佛道各类思想的重视,未能体现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儒学虽然多次受到冲击,但始终没有丧失其正统地位,且C项内容在题意中也无从体现,故排除。5.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A. 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B. 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C. 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D. 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

6、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体现出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而是强调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故排除;材料反映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而不是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故D项错误。6.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此可见朱熹主张A.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B. 格物致知,勤勉治学C. 心外无物,知行合一D 反省内心,发明本心【答案】B【解析】【详解

7、】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的是朱熹的治学方法,主张格物致知,勤勉治学,故B正确;A项与理学无关,排除;CD属于心学的内容,排除。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 印刷技术有进一步突破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解析】【详解】印刷个人著作风气的盛行并不能说明学术水平的上升和士人地位的显著提高,故排除A、B项;题意中主要是反映了社会风气

8、,没有体现印刷技术的突破,故排除C项;根据“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反映了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选D项。8.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玄恭曾言:“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其观点反映出A.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 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C. 政府开始调整抑商政策D.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归玄恭劝严舜工告诫子弟“专力于商”“士之贱”,充分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冲击,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

9、及专制集权,排除B;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调整抑商政策,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专力于商”“士之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9.下表为18441856年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这反映当时的中国年份广州上海18443340480184725301100185016701190185310501720185617303190A.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B. 对外贸易逆差严重C. 对外贸易中心发生变动D. 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上海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1853年后超过贸易中心广州,说明对外

10、贸易中心发生变动,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贸易出口、进口总额信息,不能说明是否出现贸易逆差,排除B;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D错误。10.清同治八年,奕訢上奏指出:从前各国条约,“最难措手者,惟中国如有施恩利益,各国一体均沾等语”。光绪年间,曾纪泽进一步指出,“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这表明清朝部分官员A. 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B. 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C. 仇洋和排外思想浓厚D. 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奕訢对片面最惠国待遇不良后果的体察,再到曾纪泽以西洋公法本身来

11、诘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不合理性,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与国际法体系逐渐接轨,故选D。材料只能说明清朝部分官员在外交观念上已经有所变化,但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无法证明他们是否已经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且奕訢“中国如有施恩利益”的说法也说明天朝上国的观念并未被完全抛弃,排除A;材料中曾纪泽想要修改的只是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项内容,B项对材料的解读过于夸大,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外交观念上的进步,而不是原来的盲目排外思想,排除C。11.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据此可知A. 向西方学

12、习已成为东亚历史潮流B. 东亚国家以儒学为共同价值取向C. 东西方文明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向D. 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东亚社会共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可知,中日朝三个东亚国家出现坚守本国文化传统和学习西方器物相结合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东亚国家共同价值取向是学习西方,排除B项;19世纪60、70年代的东亚国家学习西方尚处于“器物”阶段,尚未出现文化融合,排除C项;当时东亚社会共识是学习西方而非文化本土化,排除D项。12.清末主张废帝王纪年而用新纪年者约四种,除康有为主张孔子纪年和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外,章太炎曾主张共和纪年,高梦则主张耶稣纪

13、年。这些纪年之争共同反映了A. 满汉民族矛盾不可调和B. 实现社会转型的强烈要求C. 维护传统文化D. 恢复传统制度的迫切愿望【答案】B【解析】【详解】不管主张何种纪年方式,有一点他们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要废除帝王纪年,他们都认为中国必须要在各个层面进行相应的社会转型,包括纪年的方式,以此才能挽救民族危机,故选B。纪年方式不是满汉民族矛盾的焦点,毕竟在清朝之前的历代封建王朝同样也是采用帝王纪年,故无法从材料得出A项结论,排除;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只能从康有为和刘师培的主张中看出,故C项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信息,排除;材料中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们要求改变传统制度的迫切愿望,排除D。13.毛泽东在某

14、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时期毛泽东A. 探索了新型革命道路B. 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问题C. 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D. 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答案】A【解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所写的文章,该时期毛泽东探索到了新型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答案为A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问题,在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排除B、C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排除D项。14.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

15、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A.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B. 表明抗日战争已取得了胜利C. 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已经显现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员构成可知,在1948年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故选C。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是在三大战役之后,而三大战役在1948年8月都还未开始,排除A;抗日战争在1945年就已经取得了胜利,B项不符合材

16、料的时间限定,排除;1948年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可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15.新中国成立之初,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风气治理运动,将“除旧与布新”作为社会风气治理的方向与目标,扫除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在全国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新社会风气。其主要目的在于A.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B. 适应政治经济建设需要C.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D. 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风气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风向标,是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与基础,先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风气治理运动,有助于完成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即这场运动是

17、为了配合当时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B。民主革命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已完成,故A项与材料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这次社会风气治理运动的目标是“除旧与布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必然不是运动的主要目的,排除C;向社会主义过渡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等层面需求中的一项,D项不如B项全面恰当,排除。16.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A. 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B. 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C.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D. 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百

18、花齐放、百家争鸣” 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党中央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而“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是为了正确解决、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团结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继续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坚实基础,据此分析可知两者都调动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因素,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作用17.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任何超人性的真理

19、,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A. 肯定人的价值B. 否定神灵存在C. 强调理性至上D. 推崇绝对真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反映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肯定,故选A;材料只是否定超人性的真理,没有反映出否定神灵存在,排除B;材料未涉及理性至上的思想主张,排除C;材料主旨是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推崇绝对真理,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联系所学人文主义的起源分析解答。18.苏格拉底主张:“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柏

20、拉图认为:“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A. 尊崇法律权威B. 忽视道德规范C. 崇尚知识美德D. 追求直接民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说明二人都主张尊崇法律权威,故选A;苏格拉底崇尚知识美德,而柏拉图没有体现,排除BC;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民主政治的态度没有体现,排除D。19.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要求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他们崇尚“全才”,不仅重思辨和理论,还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这些思想特点A. 推动了理性主义思想的传播B.

21、 表明资产阶级反对禁欲主义C. 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D. 容易导致个人主义思想泛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重思辨和理论”“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特点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故选C。A项为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材料讲的是文艺复兴,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对人的欲望的肯定,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中对个人充分发展的追求是对人在智识上的追求,这不是对人的价值的过分强调,故并不会导致个人主义思想的泛滥,排除D。20. 有人认为“(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这里的“

22、它”是A. 经典力学B. 生物进化论C. 相对论D. 量子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说明是经典力学影响,故A项正确;B属于生物学;C相对论;D是微观。考点:近现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成就经典力学21.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吧?”以上诗句出自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下面文学作品中,流派与其相同的是A. 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B.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C.

23、 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D.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属于浪漫主义流派,B属于现实主义流派,C属于现代主义流派,D属于魔幻现实主义,只有A属于浪漫主义流派,故选A。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名师点睛】浪漫主义最早兴起于英国。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雪莱在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独立,赞赏法国大革命。他的诗歌音调优美,节奏明快,想象丰富。西风颂和致云雀等举世闻名。其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描绘了为人类“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最后依靠自然的力量获

24、得解放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一个充满爱的光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22.1871年,“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公社不仅名称相同,许多活动和建制也相似,如国民自卫军、治保委员会等。公社活动演奏马赛曲,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甚至恢复了1792年的革命日历。这反映出1871年巴黎公社A. 未超越资产阶级革命范畴B.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C. 革命目标与之前没有变化D. 深受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许多活动和建制也相似”等信息表明1871年巴黎公社深受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故D正确; 虽然1871

25、年巴黎公社并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产物,但它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A、B错误;材料提到了1792年巴黎公社和1871年巴黎公社,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目标是建立共和制政体,后者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C表述错误,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巴黎公社史实分析解答。23. 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奢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

26、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A 报纸和广播B. 铁路与飞机C. 电视和电影D. 网络与漫画【答案】A【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20世纪初期”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人们能通过报纸与广播这些媒介了解其它地区事情,故A项正确。24.列宁用一个公式概括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据此可知列宁A. 放弃了共产主义伟大理想B. 实现了俄国与西方和平共处C. 意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D. 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这个加法公式来看,列宁是主张

27、借鉴资本主义技术和生产组织模式等内容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故选D。从公式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来看,列宁并未放弃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借鉴只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建成社会主义,排除A;俄国与西方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一战后的巴黎和会,西方国家也将其排除在外,这些说明俄国与西方并未和平共处,排除B;列宁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学习只是一种手段,且俄国在十月革命之前已经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故C项说法也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公式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寻找出其中变与不变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

28、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它发端于中国明清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乡绅成为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这三类组成人员都与国家权力存在着交集,因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护和支持着封建政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身处于乡村社会这样一种时空背景之下,与乡民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所以维护乡村、宗族和维护个人的利益必然是正相关的。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材料二 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

29、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乡绅自治”。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经过英国19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乡绅特征并分析明清“乡绅之治”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相同影响。【答案】(1)特

30、征:来源相对稳定;与官僚阶层关系密切;成为官吏与乡民的中介;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背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宗法观念的影响;明清对科举制的重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退出。(2)影响: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有助于维护地方利益和社会稳定;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形成并保留了独特的乡村文化。【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得出来源相对稳定;根据“都与国家权力存在着交集,因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护和支持着封建政权”得出与官僚阶层关系密切;根据“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

31、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得出成为官吏与乡民的中介;根据“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得出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背景: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从君主专制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宗法观念的影响、对科举制的重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退出等角度分析总结。(2)影响:根据“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得出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根据“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得出有助于维护地方利益和社会稳定;根据“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得出

32、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得出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等。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

33、切的论调。摘编自穆克军文化比较视城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文化的复归,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而中国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冲突,是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援性启蒙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西方启蒙运动的中心是对人的研究,把启蒙运动推进到人的主体性层面。与此相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注意到启蒙张扬个性一面,但由于国家与民族存亡危机,并未像西方启蒙运动一样深入到深层的理性与自由去揭示启蒙意义,而是把启蒙思想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1

3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点:民主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知识分子各派对西方民主思想均持肯定态度;出现众多民主派别;科学的内涵向跨领域渗透(或超出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科学万能论”的论调(或科学主义成为占据舆论优势的时代思潮)。(2)不同之处:西方启蒙运动传承了(或没有打破)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或是传统文化的复归);强调人的理性与自由。中国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强调民主与

35、科学思想。原因:西方的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理性因素,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来源;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反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建立民主政治体制来保障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学生只要写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即可)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是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解析】【详解】(1)根据“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

36、等五类”、“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等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认识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都对“民主”持肯定态度并形成不同的派别;对待科学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的领域,渗透到社会科学和宇宙人生领域。(2)根据“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文化的复归,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而中国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冲突,是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援性启蒙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方的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而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则持否定态度。造

37、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和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当时面临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水平、政治保障等方面的差异有关。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史学家)戴福士认为,从明末至今,中国一直承受着更大的外来压力,特别现代化西方的压力、欧洲的文化冲击波从17世纪的基督教到19世纪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可谓连绵不绝。中国分别从西方、西方化了的日本和关、苏引进了不同的思想模式以改造自身的文化。但是戴福士仍然认为,中国的历史处于自身与西方都无法轻易改变的胶着状态,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经历,与其说是一种“大过渡”,毋宁说是一种以文化的延续和继承进行的“大强化”。张展怡中国近代文化

38、十二讲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符合逻辑)【答案】示例论题:近代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戴福士认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中国化的发展特焦。例如,资产阶级维新派“托古改制”,借助儒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逐步中国化,诞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大思想成果。总之,19-20世纪,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既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动,又推动着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例如,在做题时可以抓住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一种以文化的延续和继承进行的“大强化”,强调的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即外来文化被中国文化同化的意思,然后结合毛泽东思想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等具体史实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