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701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诗经两首氓【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 2)中的诗经两首是高中阶段首次出现的诗经选篇。本单元还选有离骚(节选)、南北朝诗歌,显然是按诗歌史的发展脉络编排的。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学习本课,就要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从而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基因。氓与采薇均是反应先民现实生活的诗篇。对文本的价值定位当在生活化地感知先民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便了解诗歌发展之“流”,从而对传统文化、文学的源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学过语文教材中的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对诗经已经有所了解,课堂上只作简单回顾。分析人物形象之余,根据学生身心特征,也可作爱情观教育。【

2、教学目标】诗经虽是两千多年前的“流行歌曲”,但现在读来语言已经生涩。因此,要走进氓, 先要读懂文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诗经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加进新的知识。如何把必要的知识转化为鉴赏氓的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氓以及后续诗篇的学习,逐渐获得诗经鉴赏的能力。氓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 知识与能力目标:巩固有关诗经的文学、文化常识;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对氓熟读成诵;(2)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氓的主题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9生强烈的认同感。【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3、分析人物形象;2. 教学难点:体会氓的主题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 感。【教学方法】对氓的鉴赏需要充分熟悉文本。比如要记住文中的异读词、通假字,掌握一些特殊 用法;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能对氓熟读成诵;诵读中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蕴;注 重生活化地阐释文本,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附加爱情观教育。【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美丽的诗歌,有的与作者一起被世代吟诵,有的即使作者无处可寻也依然沉吟在我们心底,就像诗经一样。孔子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一

4、首美丽的诗歌氓。二、诗经文学常识回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以四言 诗为主,但也有五言诗。三、字词疏通及诵读生僻字词异读字词通假字特殊助词蚩:氓之蚩蚩强:强子无怒匪:匪来贸丝/匪我愆期言:静言思之咥:咥其笑矣汤:淇水汤汤于:于嗟鸠兮/于嗟女兮隰:隰则有泮渐:渐车维裳说:不可说也裳:渐车维裳泮:隰则有泮行:士贰其行1. 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下表中字词的读音、意思弄明白,为进一步解读

5、 文本作准备。(表格利用白板呈现,并动态随机填写而成。)2. 教师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朗读、齐读,将朗读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初读理解诗歌内容;再读了解诗歌内在的节奏与旋律;细读品味诗歌中饱含的情志和意蕴; 由此读出内容、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来。3. 读完这首诗,同学们认为这是一首关于什么主题的诗歌? 明确:爱情师:这是发生在两千年前的一个爱情悲剧,我们一起来感知其中的故事。第二课时四、文本研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文本的疏通和解读,对于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作答,可以先请其他 同学具体分析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分节进行:1. 鉴赏第 1-2 节,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 既然男女相恋,干

6、脆结婚算了,为什么还要媒人?(2) 既然已订“秋以为期”,为什么还说“子无良媒”?提示:第 1 节,女主人公先写氓“蚩蚩”的忠厚样子。这种择偶标准说明女子看中的是内在品质,不是氓的长相,但氓表面靠得住,最后并没靠得住。学生不了解古代的婚姻需要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所以(1)和(2)的疑问。可结合古代常识及原句“秋以为期”来讲解。第 2 节要提醒学生注意“尔卜尔筮”,“卜”是用龟壳占卜,“筮”是用筮草占卜。氓说经过自己既卜又筮,我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就是没有提到“良媒”。由此氓的卜、筮也值得怀疑,也许只是甜言蜜语罢了。但女主人公相信了,于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了。2. 研读第 3-4 节,解决

7、以下三个问题。(1) 第 3 节写鸠食桑葚,第 4 节为什么不写?(2) 第 3、4 两节写桑叶与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3)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与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4) “不可脱也”为什么不放在全诗的最后?提示:第 3 节的内容是女主人公从自己的惨痛的婚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想给自己的同胞留下点教训,有点自言自语的意味,并不是对全诗的总结,所以不必放在全诗的最后。从这 一点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善良。第 4 节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承接第 3 节开头,仍然以桑为比,是说女子青春不在,人老珠黄,因此恩爱不在。表面说桑,实则说人。“徂”就是“到”的意思。此句不是说三岁就嫁到氓的家,而

8、是指多年,过苦日子从没有怨言,因为当初女主人公看中的不是氓 的社会地位,而是氓本人。而氓的择偶标准恰恰相反,他取貌不取德。“淇水荡荡,溅车帷裳”,表明女人离去了。这么做不是因为她有什么不对,而是士变心了。虽然是氓的变心逼迫女子走到这步,但也可见她性格中坚韧的一面。3. 研读第 56 节,解决两个问题。(1)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为什么笑?(2) 第 5、6 两节是以叙述为主还是以议论为主? 提示:第 5 节追述在氓的家里多年勤苦操劳,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休息,但氓你将我娶到了家, 心满意足了,竟然对我虐待起来,有时甚至遭受身体上、情感上的家庭暴力。“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兄弟姐妹嘲笑使她

9、的感情更加复杂,可能她一直在用美满婚姻的假象来欺瞒家里人呢,那个时代女人的地位本来就低,当初她出嫁又基本属于私奔性质,现在被休回家, 蒙受了莫大的耻辱,可是有苦没处诉。所以静下心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掉泪了。第 6 节写弃妇的觉醒。“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有假设意味。既然如此,不如趁早分开, 这里有一种决绝。又用起兴反衬氓的变化无常。“总角”指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那时氓信誓旦旦,发誓诅咒要将爱情进行到底。现在你变心了,“我”还得活着。“亦已焉哉”表现着女主人公的一种刚烈和决绝。比较而言,第 5 和第 6 节均夹叙夹议,融二者于一体。4. 纵观全文,整篇文章的基调是怎样的?提示

10、:点拨得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当女主人公对爱情和婚姻绝望后,对无情无义虐待她的氓怨恨不已,“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然而尽管很痛心,却极其冷静,没有任何过激言辞,更谈不上对氓采取报复行为,只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己焉哉”。诗中的女主人公以其怨而不怒之温柔、善良、敦厚、克制、忍受深深打动人心,是儒家诗教中的理想形象,也是男权中心社会认可的理想女性。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无限的同情;因其在悲惨的遭遇中仍能保持高尚的节操,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的理想形象。 五、人物形象分析1. 诗经时代婚姻自由的另一个表现是离婚不受限制,而且夫死可以再

11、嫁,离婚也同样可以改嫁,因为先秦时无节烈观。在诗经的时代,对一个既嫁妇女来说,“夫权”的支配力远未达到使妇女从一而终的程度。根据以上所述,再回头来看氓这首诗,可以看出这样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为、追求婚恋自由的女主人公形象:诗篇一开始,便通过女主人公之口,告诉了我们她与“氓”之间的自由恋情。在她与“氓” 热恋时,她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私订终身;又在感到婚姻不如意时与“氓”分手, 而不去顾忌许多,在她婚恋的整个过程中,她的命运一直掌握在她自己手中,没有听任任何人的指使和摆布,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极富个性、极有主见的女子。2. 从诗中的第四、五章来看,女主人公婚后辛勤

12、劳作、勇于承担,且温柔、体贴、勤劳、善良、坚强、忠于爱情、追求幸福生活,表现了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古典文学 史上光辉的女性形象。3. 诗中的第三、四、五章中着重叙述女主人公经过婚后不美满的家庭生活的痛苦现实,感悟出人生的哲理性教训,通过呼告进行议论和抒情,体现了先秦时期的女性在婚变面前能以 理节情,静心反省。其自叙之言哀而不伤,怒而不怨,柔中见刚,透出浓浓的理性精神,可 以感受到她对道德向善力的呼唤,对自我人格的维护。她的坚强、冷静、理智,无疑是精神 独立的必要前提。由此可知,其最终果断决绝并非一时感情冲动,而是在理性光辉照耀下冷 静自省后的慎重抉择。4. 氓诗前五章对婚前相恋之甜蜜

13、,婚后持家之辛劳,直至横遭婚姻家庭破裂之痛苦,作了回忆;末章却戛然一声;断然宣告:“反是不思,亦以焉哉!”往事不堪回首,就让它过去吧,女主人公那被唤醒了的尊严感、责任感,使之完成了从被动生存到主动生存的转化。 在“反是不思,亦以焉哉”这一耐人寻味的自白中,完成了对婚姻破裂所导致的生存危机的超越。苦难使她对爱情、婚姻、生命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战胜不幸,成为一个勇者、强者。 五、结语(爱情观教育)诗中的女主人公是坚强、独立、果决、理性的,但同时,她的结局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不是所有人,尤其是女子都有这有的勇气,现在的你们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只是还未成年的你们生理和心智都还不成熟,建立在此基础上

14、的爱情并不稳固,如果此时把心思过多地放在爱情上面不仅会影响学业成绩,还会影响心理健康。更何况现在的你们往往只是被一时的漂亮外表和美好感觉所吸引,这种感情是最肤浅不过的。我们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更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业上,储备知识追逐自己的梦想。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再去追求上层建设。六、作业1. 背诵全诗。2. 完成课后练习。采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熟记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采薇中的字词和经典语段。2. 过程与方法:学习“以乐景写哀”和“以哀景写乐”的写作手法,把握诗经小雅采 薇的思想主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

15、之思与保家 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教学重难点】1. 鉴赏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2. 多角度鉴赏末章之美。【教学方法】诵读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 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本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同,熟读成诵,记下有问题的地方。2. 学生回忆学过的氓,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年一度冬雪飘飘的季节,我们依然走在求学的路上,天寒地冻,缺衣少钱,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生:答放假或答回家师:家,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字眼,家永远是人们心灵最温馨的港湾,今天我们一起品味 一个回家的故事。二、文本探究(一)环节一请学生阅读课

16、文采薇,回答:1. 大家最熟悉的诗经中的章法特点是什么? 明确:排比反复、重章叠唱2. 重章叠唱是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惯用的章法,重章叠唱的章法在采薇中集中体现在哪几节?明确:一二三节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 出下文。3. 大家看一看这三节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 明确:作柔刚4. 作柔刚,有什么作用?明确: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戍边时间长,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 5.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 6.细读前三章诗句,看这一部分还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

17、感?明确:“靡使归聘”不能派人探望我,“我行不来”我戍守在外,不能回家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表达了战士们思乡思亲之愁苦。7.教师指导朗读重章叠唱有什么效果一咏三叹,表现感情递进。所以这三节要读得慢一点,低沉、哀婉、悠长。请一学生朗读。(二)环节二1. 在采薇中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体现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明确:“四牡业业”“四牡骏骏”和“四牡翼翼”。2. 那么四五两节有没有比兴的诗句? 明确:“彼尔维何,维常之华”。3. 第四五两节以棠棣花起兴,主要描写什么?写这些用意何在?明确:(1)战马肥壮、装备精良。(“君子之车”“四牡”)(2)间接说明战斗激烈、战事频繁(“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

18、,捡犹孔棘”)4. 你们觉得四五两节该怎么读啊? 生:高兴师:是这样吗?请看多媒体显示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韦凤娟教授在采薇赏析一文中指出“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 这一部分是指采薇第四五两节。“你看,拉车的马儿业业骥骥,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坐在车上, 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此处支持学生自由发言,无论学生认为此处的情绪是愉悦的还是哀伤的,只要言之有理 都应给予肯定。(三)环节三1. 第六节还有没有重章叠唱? 明

19、确:没有2. 这一节在章法上与众不同,请女生齐读第六节。思考:这一节写什么? 明确:回家的时候下大雪了,战士们走得很慢,心中悲伤。3. 相传东晋宰相谢安问谢家子弟诗经里哪几句最好啊,你们猜他们说什么? 补充:他侄儿谢玄回答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学者文人都极推崇这四句诗。(1)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说:“诗人体物之妙,侔(mu)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孽子”,原指失势的臣子和微贱的庶11子。比喻生存于忧患中的人。“侔”,相等。)王国维说这四句用词精妙,写出了真情实感。(2) 对这四句话的点评以清代学者王夫之的最为著名,“

2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末王夫之荃斋诗话) 4王夫之从修辞的角度,看到了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这也是我们在诗歌鉴赏题中常常提到的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反衬先看前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如何以乐景写哀的?分析:(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昔,过去;往,去;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当初我出征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悲伤和不舍,可身边的杨柳却随风拂动,婀娜多姿。景是美景,可情却是离愁别绪。“柳”与“留”谐音,古人送行,折柳相赠,以示依依惜别之情。看见杨柳,更添离愁。所以说这两句是以乐景写哀。(2)至于后两句,有不少人对王夫之的论断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根本没有“乐”可言,是“以哀景写哀情”。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明确:写得是回家,景是哀景,但情则是归家的欢乐喜悦之情。(四)环节四,归纳诗歌主旨。明确:采薇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服役士兵思家与卫国的矛盾心理体现了士兵为国舍家、舍生报国的高尚情操揭示出在反 抗异族侵犯的正义战争中,士兵们的牺牲精神。三、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全诗,重点是最后一节。2. 完成课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