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0).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701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诗经两首氓【教学目标】1. 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3. 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4. 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5. 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 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 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教学难点】1. 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2. 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设想】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 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痴

2、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 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9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 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1.“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 160 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 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 31 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 74 篇,多为贵族

3、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 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 篇,内容以颂扬为主。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三、整体把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匪:fi汤:shng愆:qin徂:c将:qing裳:chng载:zi靡:m于:x隰:x说:tu角:jio五、具体分析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

5、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

6、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 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 塑造

7、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七、布置作业1. 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2. 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二、字词归类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 mng,例如:氓

8、之蚩蚩;今义:流氓,音 mng。涕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今义:鼻涕宴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今义:三岁的年龄三、写作特点1. 诗经开创比、兴手法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 术效果。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 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

9、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 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 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 艺术魅力。2. 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

10、、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四、体验拓展: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

11、。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五、布置作业:1. 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2. 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采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 代诗的内容。2. 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二)能力目标:1. 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2. 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三)情感目标:在诗歌的整体

12、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 立正确的家国观念。【教学重难点】1. 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2. 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1. 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岁亦莫(m)止猃狁(xin yn )之故载(zi)饥载渴象弭(m)鱼服王事靡盬(g)我行不来(li)彼路(l)斯何四牡騤騤(ku)雨(y)雪霏霏小人所腓(f

13、i)2.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3. 齐读诗歌,注意节奏。4. 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唱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 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1.疏通第一章内容。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 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14、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2. 根据第二第三章内容填空,并讨论交流。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说回家呀道回家,。,。,。3. 找出表达感情的诗句,领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思考诗歌是怎样表现这种变化的。 比兴手法,以薇菜的生长来表现时光流逝戍期漫长思乡之深余光中有一首诗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痛苦: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生活是这样的艰苦,战事是这样的频繁,连年奔波,归期未定 ,乡音阻隔,这一切融聚成沸血的烧痛在煎熬着戍边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阵容又如何呢?(二)研读第四和第五章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章,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军队阵容的

15、句子。 有两处: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2.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军阵容如何,士气如何?战马之强壮,军械的精良,声势之壮,军容之盛。 3.这些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配备的?君子之车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拉车的马儿,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 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鲜衣怒马,神气活现;而士兵们 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4.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不但写出了军士军威及军械精良,还揭露出军营中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5.士兵是怎样面对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岂敢定居?岂不日

16、戒?两个反问写出了他们的南北转战,不敢安居;他们的时刻警戒,不敢松懈,他们的枕戈 待旦,勇猛杀敌。6.再读一读这两章,再次体会战士复杂的感情。读完后请谈一谈。归纳:保家卫国的豪迈;苦乐不均的怨恨;辗转奔波的劳苦;有家难回的辛酸。一天一天的坚持,一年一年的等待,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三)研读第六章1.找出诗中描写战士归家的感受的句子。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悲和哀,可见戍卒归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原因是什么? 昔年去乡时,春日柳丝舞,离别情依依今朝回家时,冬季雪花飞,饥寒路漫漫离开原本应该伤心,却用美景来反衬。回来也应有喜悦,却用哀景

17、来表现。这就是以乐 写哀以哀写乐,这里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表现。四、课堂小结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 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五、练习与作业1. 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结构分析,背诵这首诗。1-3 章:抗击外族思归 仇敌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久不得归4-5 章:艰难征途艰辛 思归细节描写比兴手法战事不息第 6 章:战后存者凄凉 悲苦情景交融对比反衬踏上归途(板书设计)2. 搜集诗经佳句,抄写在周记本里。例如:(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3)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