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臻于至善.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6777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臻于至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臻于至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臻于至善童乐浦西的龙美术馆于夏初推出特展永乐大帝的世界,3.48 亿的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着实吸睛,但更让我感到惊艳的是那一折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金粉瓷青雅色书皮,蘸泥金书写而成。横竖撇捺玲珑婉转,字里行间精致入骨。目睹一段手抄泥金经书过程,长锋勾线笔于瓷青纸上游走,绘出飘逸祥云。由明代伊始流传发展至今的泥金书法,我想,定堪配“至善”二字。礼记大学中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处的“止”与“臻”一般,皆为“达到”之意。至善不仅是衡量匠人技艺的标准,也是为人处世的准绳。臻于至善,是立身、处世、做人、做事等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孔子开创儒学,因材施教,成“天纵之圣”,达到教

2、育的至善境界;唐太宗纵横沙场,济世安民,开创“贞观之治”,达到“平天下”的至善境界;博尔赫斯学识渊博,精通外文,获誉“作家中的考古学家”,达到文学的至善境界。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一个“特别”,“至善”二字通过不同的人,演绎出了各色风华。人世百态,至善是山与水的第三重境界。第一重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处于第一重境界,如同幼儿时期初初建构对世界的认知框架,他人指一物说这是什么,那就是什么。名称概念清晰纯粹,浅显易懂。随着认知的加深,面对的问题也变得愈发复杂。看简单的一物时,不再停驻流于表面的认识,而去剖析分解,寻根溯源。人心变

3、得九曲迂回,深邃复杂。山与水,或是说万物都不再是本相,而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意志,咏物抒怀,借物抒情,大致皆为此意。以文章作比,随着腹中诗书日益充饱,直白简朴的文字,顺畅明了的语义,被重塑组合,拆解变形,构成辞藻华丽、行文繁复的文章段落,处处引经据典,给原本清晰的句意蒙上层层叠叠的面纱,虽字字珠玑,却让读者一头雾水,窥不到本真面目。这便是“看山不是山”的第二重境界。有的人经历纷繁世事后,不再执着于外物,茅塞顿开,返璞归真。林清玄的一句“心境好时,处处开莲花。”说得风清月朗,正印证“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重境界。如若耽溺于复杂的思考,人被困于深渊中苦苦挣扎,求索答案,算尽机关,却不知解脱的要诀正在自己的

4、手中。而立于第三重境界的人,任世事芜杂,自一笑而过,不刻意,不做作,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想,泥金书法的每一个传人,都该历经过提按顿挫、调锋铺毫的苦练和迟急擒纵、竖曲实虚的冥思,方能有智巧兼优的运笔之妙。因为,经历甚多,明了甚多,方达到看世的至善境界。臻于至善,需顺其自然。但顺其自然并不意味着庸碌无为,因循苟且,而是在努力奋斗后保持良好心态,不刻意求索一个结果。少几分强求,多几分天然。道德经中有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道家倡导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由此而来,让人遵循道理做事,则“万物自化”。远者有文景之治,昭宣中兴,近者有改革开放。邓小平正是理解顺应了经济学规律,方得以使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促進了如雨后春笋般企业的成长。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因为政策放开,拆下“门框”,顺从规律。顺其自然,说来轻松四字,却让人在控制的边缘挣扎难行,鲜少有人做到。但若自持顺其自然,拥有“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的豁达之心,则达到了处事的至善境界。本沙哈尔的幸福超越完美中提到,最优主义者善于将失败作为路途中的有益反馈,使思维变得更为灵活,发现自己更多的优势和价值。至善境界,正需要人不断优化,脚踏实地,方能逐渐由原本的平凡臻于至善。如此,我们也能练就自己的“泥金书法”。(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