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6198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中国近代社会

2、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知识结构分析一、关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总体情况(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必要性)。同时,随着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可能性)。于是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2、具体表现: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如: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3、危机的新特点:(与19世纪中期比较)危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西南,西北边疆扩展(以东南沿海为主) 外国的侵略由军事向经济领域延伸(以军事侵略为

3、突破口)更多的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以英国单个国家为主)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加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协再到相互勾结)4.危害:政治上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无能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文化因素)。历史上,日本就觊觎亚洲大陆。如:明朝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两次就于1592、1597年两次侵略中国。近代,日本将“开拓万里波涛”作为大和民族的国家理想。 2、(经济因素

4、):19世纪后半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附:日本对外扩张的路线图 台湾朝鲜满州全中国东南亚全世界。三、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请同学们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何不同?(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条款表明西方国家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危害: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

5、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在另一方面,给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同时具有正面、负面影响)。 巨额赔款回生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 日本的“胜利”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强随即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四、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分析: 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权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西方

6、国家借口义和团运动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2、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仇恨。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山东胡作非为,激起了山东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国民间有习武的传统,朴素的爱国热情遭遇外国资本主义的罪恶,引发了这次反帝斗争。3、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的变化:利用围剿(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4、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阴谋手段的警惕,给

7、义和团带来了灾难。“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思考与研究: 1、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民族危机?面对如此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或各种政治力量作出了怎样的反映?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民族危机:1883年,法国挑起中法战争,侵略中国的云南、广西、台湾等,签订中法新约,中国西南边疆危机。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中国。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西方国家的半殖民地。中国社会各阶级或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应:绅商富室(民族资

8、产阶级)积极兴办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掀起“实业救国”的高潮。 资产阶级维新派将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 农民阶级、城市贫民掀起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多次起义,希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清政府被迫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政治、经济改革。如:编练新军、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社会影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条件。 变法思潮和政治运动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及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参预政权。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

9、中国的迷梦,帝国主义对华政策演变为“以华治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革命派的活动为资产阶级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积累了力量。 新军成为清末政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清末“新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预备立宪是一场政治骗局,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民主革命。 2、请同学们结合P84图,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从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外国公

10、使进驻北京、总理等衙门的建立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清朝中央政府的控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法战争后,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并且开始在中国大规模地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割占台湾等,中国领土再次被分割;日本的“胜利”刺激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赔款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外国军队驻守在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清政府保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设立外务部等,中国陷入了半殖民

11、地关封建社会的深渊。3、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社会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于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局势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必然性:(1)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危机。(2)当时的中国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激化。(3)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影响:对中国国内政局:(1)马关条约的签订促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2)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下层人民自发地掀

12、起了义和团运动。对远东局势:(1)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2)日本国力增强,加快了吞并朝鲜的进程。(3)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受到法、德、俄等国的抵制;英国在远东的地位下降,德俄的势力增强;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 4、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运动爆发的原因:太是清政府社会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义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物。 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太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制度,并且有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作为行动指南。义基本牌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措施,除了一个口号外也没有革命纲领。斗争规模也较小。 与宗教的关系:太利用西方基督教成分

13、反对清政府。义则反对基督教势力在中国发展,并利用中国本身的各种宗教,来到达发动群众、打击洋教的目的,同时义还存在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对外关系:太以信奉上帝划线,“同教一家”,容易模糊敌我界限,产生认敌为友的错误。资政新篇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通商、文化交流等。义盲目仇外,没有正确认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太的领导人提倡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结局: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影响:运动虽然失败,但其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运动都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自己解放自己,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14、。近代史上几个重要条约: 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放营口、烟台、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台南、淡水、汕头、琼口等10处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新界);赔偿英法军费各增加到800万两。 1895年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

15、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连利息在内,共9.8亿余两,史称庚子赔款。指定海关税、通商口岸常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拆除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守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具有反帝性质的集团,违者一律处死;地方官自总督、巡抚以下,对其辖区内发生伤害外国人或违约行为,如不及时弹压惩办,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对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中央自王公大臣以下,地方自巡抚以下,监禁、流放和处死100多人;发生过反

16、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5年。改为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由清朝皇族担任外务部大臣。清政府允许按照外国的意愿修订新商约,并疏浚天津、上海河道等。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之大,条件之苛刻,都是空前的。它是对中国人民的一次大勒索、大屈辱,也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重难诠释 1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不同点:从兴起的原

17、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

18、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

19、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课堂检测】一、选择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由朝鲜东学党人起义而引发 B朝鲜国王请求中日双方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而引起C.中日两国军队冲突而爆发 D.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2.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中国居民进行疯狂屠杀的地点是 ( )A B C D3.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此评论是针对A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大连时对当地居民实行的大屠杀 B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时对当地居

20、民实行的大屠杀C日本控制朝鲜后,对朝鲜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D日本割占台湾后,对台湾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4.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5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相比A数量增多 B.遍及中国南北沿海 C深入中国腹地 D.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6.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的腐朽统治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C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D贪官恶霸横行乡里7.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A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 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21、C. 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的先进 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8.下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仍然是农民运动的一种特殊斗争形式 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具有盲目的排外性和落后的“小农狭隘意识”A B C D9.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运动主体力量为农民 B.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以外国列强为斗争对象 D.对西方生产方式的态度10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妒归。”“两度劫”发生在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 B C 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该督

22、(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材料2: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材料3: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

23、,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回答 材料1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材料2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材料3,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12. 对比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13.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一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第二种观点认为“受封建思想支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

24、新运动相悖反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广大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人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地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话是夸大了的”。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参考答案:【课堂检测】一、选择题 15 DABCC 610 BADDD二、非选择题11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12.相同点: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

25、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不同点:组织及发展情况: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政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主力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时间也仅一年多。主要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13.第一种观点: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奋

26、起反抗。义和团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义和团运动继承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又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构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主线。第二种观点:由于受小生产方式限制的阶级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不代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面。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扶清”表明义和团对封建统治者抱有幻想,“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义和团运动希望维护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义和团运动并没有起到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继续推行对中国分而治之政策,扶植反动军阀,变相瓜分中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甚至企图独占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