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在家里也该是个好孩子教学反思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
2、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这是一篇诗歌类的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意思也浅显易懂。因此我在教学时安排了两次不同要求的语言训练,在提供句式,读通第一、二小节的前提下,出示了第一次语言训练在学校里,他是个_的孩子,因为 _
3、。在家里,他是个_的孩子,因为 _。第一个学生发言是:在学校里,他是个好孩子,因为他粉刷了涂脏的墙壁。顺着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后几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在学校里,他是个地道的好学生,因为他把玻璃擦得亮堂堂。在学校里,他是个不怕脏的学生,因为他填平了这臭水沟。因为老师的鼓励,学生在原先同学回答的基础上,不断根据文章内容,变换着形容词。这样的语言训练难度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我顺势要求学生,能不能把三个同学的回答合成一个内容,完整地来回答这道填空题。大概是由于先前的铺垫,学生的发言很踊跃。之后,我便利用这两句句式,让学生自学课文,在反馈时,口语表达一般的学生会使用文中的语言进行回答,较好的同
4、学以文章中的语言为蓝本,表达出来的是重新组织过的语言。这节课,我使用语言训练为上课的主线,在阅读中积累、运用、提高。在家里也该是个好孩子课后学反思二期课改强调,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主动学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强调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和师生互动,允许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善于对课文发表自己的想法,能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和大家一起讨论。我们应该信奉这样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而不是对语文知识的反复讲解。(一)如何更好地体现以读文本的教学原则,如何追求课堂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是这堂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研究内容。面对
5、一篇全新的课文,要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来了解、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朗读课文又有多种方式可以尝试,例如在学习310小节,我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 :圈出310小节中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选择最喜欢的两小节学习并完成填空:在学校里,他是个 的孩子,因为 。在家里,他是个 的孩子,因为 。分角色,读一读小组合作学习 ,分角色读,那必须是以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组合方式为前提的,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当然课文中也有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对读等朗读的形式。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面对课堂,无法完成每个人都能站起来读的愿望,特别是无法帮助到一些弱势学
6、生把课文读通顺甚至读出感情,这就必须引发我的思考,如何在课余时间里更好地把好这一关将是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引起思考的问题。(二)通过教学深刻地明白了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而不是对语文知识的反复讲解。这就需要营造了一个较好的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的氛围,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语言的拓展训练,允许他对课文内容作出自己的补充。在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练习:再出示两组图片,一组学校里,一组家里,让学生学做小诗人,同桌合作仿照课文第5、6节,续编诗歌。这些无疑都是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的好机会。通过这些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中,是否允许学生有比较出格的想法,如何保证学生发表意见的自由度,做教师的如何更好地当好一个引导者是一个比较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