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人教版:3.3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453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3.3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3.3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3.3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3.3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3.3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客观历史作用。2.了解“立宪派”这一历史概念。3.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历史原因。4.掌握辛亥革命从1911年10月10日到11月下旬的发展概况。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上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和实质,使学生认识:清王朝的封建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民族危机,革命是使近代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2.在引导学生学习武昌起义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能力目标1.通过对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内容

2、的学习,使学生提高从材料中去分析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武昌起义成功后复杂形势的认识,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武昌起义。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教学难点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实质及作用。教具准备1.投影仪。2.多媒体电教设备。教学方法1.论证法: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一些基本史实对有关历史结论进行分析论证。例如运用史实对清末“预备立宪”进行分析论证。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创设课堂思维环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3.讨论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学生

3、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有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分析总结。课时安排一课时从容说课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武昌起义这一中心内容展开学习,教学思路如下:1.通过认识历史现象,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教师在分析“新政”和“预备立宪”过程中,要举出相关实例,揭示清政府的动机和目的。2.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教师教学要紧密围绕武昌起义这个中心问题论证,分析武昌起义爆发、成功之原因,并对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作出全面分析。3.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4.有条件的话,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等资料,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学

4、过程导入新课当中国历史进入到20世纪前十年的时候,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统治中国的清王朝气数已尽,但它是不会自己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么,清王朝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作为主角的最后表演是什么呢?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又是怎样来实现它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使命的呢? 今吞并,我们来再次关注这一历史问题。板书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教师讲述清末“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当时,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腐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风雨飘摇的反动统治

5、,被迫实施了“新政”。教师提问请同学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看一下清末“新政”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学生回答1901年,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包括: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教师分析从1901年清末“新政”的内容来看,只是涉及了一些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变革,属于政治方面的问题只字未提,“新政”根本没有触及到封建生产关系,目的只是以“新政”为幌子,来最终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故“新政”不可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反而加剧了社会的矛盾,清政府的统治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声中岌岌可危。但是,我们同时也

6、应该看到,“新政”的内容中也客观上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教师讲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猛烈冲击着清王朝的腐败统治。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被迫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板书2.“预备立宪”,“预备”“仿行”大纲皇族内阁教师提问那么何谓“预备立宪”呢?学生回答清政府只是摆出了要实行立宪的架势,至于何日真正实行立宪,那就不得而知了。教师提问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0页小字部分,分析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1905年,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归国后,指出“立宪”的真正用意;一是可保“皇位永固”;二使“外患渐轻”;

7、三是“内乱可弭”。教师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消灭革命党人,维护满清王朝专制统治。这充分暴露了清王朝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实质所在。教师提问请大家阅读教材,举例说明,哪些史实能说明清政府实行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学生回答(1)慈禧太后接见五大臣时,讲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真实目的,名为“立宪”,实质是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2)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高无上。(3)1911年,设责任内阁,满洲皇族占内阁多数,被称为“皇族内阁”。教师总结综上所述,“预备立宪”实为一场骗局

8、。投影显示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学生回答选D。教师分析本题是一道旨在以考查学生历史阐释能力的程度型选择题,要求考生从一定的理论高度,结合历史发展的客观情况,对历史事件加以深刻分析。题目中所列出的四个备选题项,在不同层次上都与“预备立宪”是骗局有一定的关系,而题目要求选出的是主要原因。这就需要考生在进行分析比较时,抓住实质问题,认清“预备立宪”是借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的本质,排除A、B、C三项,故正确选项为D项。板书3.立宪派:要求变革 反对革命教师讲述清末立宪派是指20世纪

9、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立宪派的头面人物,在国内主要是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与官场有联系的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著名绅士。在海外的代表人物则是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召开议会、建立责任政府,以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能参与政权。教师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20世纪初,清末立宪派的主要政治活动有哪些?学生回答(1)鼓吹君主立宪,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结果以失败告终。(2)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使其幻想化为泡影,由此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一

10、部分开始倾向革命。课堂思考如何看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学生讨论教师分析从主观目的来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从客观影响来看具有进步性:清政府实行的某些措施,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从实际作用来看具有背离性:在直接影响方面,它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在根本影响上,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11、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质的落后性。板书二、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1.原因: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众基础组织准备教师讲述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的爆发和胜利绝不是偶然的。(1)条件:第一,武昌起义是在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推动下爆发的;第二,湖北革命党人长期大量的宣传工作和积蓄力量的工作,为起义做好了充分的组织和物质准备。(2)胜利原因:武昌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并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因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

12、了传播;武汉是资本主义国家入侵较早的地区,人民的反抗情绪较高,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最后,革命党人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尤其是在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板书2.过程:191110101012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夜,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士兵鸣枪起义。各营士兵三千多人冲击营房、占领军械库,激战一夜,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武昌起义成功,史称“辛亥革命”。板书3.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改元黄帝纪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旧军官黎元洪任都督。武昌起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

13、绝大多数省区宣告脱离清政府独立,成立军政府。这一形势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已陷入土崩瓦解之中。另一方面,各省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旧军官相互勾结,控制了全国大部分政权,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课堂总结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清政府为消除革命,维护封建统治,搞了一次“预备立宪”的骗局,清政府不可能再继续统治下去。以保路运动为导火线,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的统治随即土崩瓦解。布置作业1.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加强满洲贵族的统治C.欺骗社会舆论 D.实行君主立宪2.清末的“预备立宪”与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的主要区别在于(

14、)A.加强君主专制 B.维护君主制度C.缓和国内矛盾 D.引进欧美政体3.武昌起义的计划被偶然因素所打乱,但最终还是取得胜利,这主要靠的是( )A.新军中革命士兵的高度主动性 B.帝国主义的“中立”政策C.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 D.清末士兵的软弱无能4.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存在着哪些进步的政治倾向?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各阶层在这些政治倾向上表现出怎样的分歧和一致性?试结合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的有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参考答案:1.B 2.A 3.A4.(1)进步的政治倾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2)分歧:维新派代表了资

15、产阶级的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变法维新,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实行三民主义,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历史渊源的立宪派围绕着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系、斗争手段以及对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态度发生了大争论,进一步宣传各自的思想。一致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运动,先后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步斗争的主流。在清政府新政失败和“预备立宪”骗局破产后,立宪派内部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在总体上立宪派对清政府大失所望,促使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对抗清政府

16、问题趋向一致。立宪派领导的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支持并配合了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并在事实上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立宪派和革命派联合起来控制各地政权,共同促进了清朝统治的瓦解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而立宪派与革命派向袁世凯的妥协退让更反映出二者本质上的软弱性和一致性。板书设计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1.清末“新政”1.“预备立宪”:“预备”“仿行”大纲皇族内阁2.立宪派:要求变革 反对革命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1.原因: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众基础组织准备2.过程:1911103.湖北军政府的成立4.形势-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