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355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2.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性测试题十二(必修二第四单元评估测试)本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014德州)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因此,他提出“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反映出毛泽东()A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B在所有制结构上,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在变革私有制上,主张采取强制措施 D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

2、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指的是“三大改造”。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2(2014临沂一中质检)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它曾创造了我国改革史的多个“第一”。“炒鱿鱼”、打破“铁饭碗”就是其中的代表。“铁饭碗”形成于()A三大改造完成以后B“大跃进”运动发起时C建国初土地改革时 D改革开放的初期【答案】A【解析】本题是对我国建国以来经济体制变化的考查。所谓“铁饭碗”,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时的表现,而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3、的1956年底。所以“铁饭碗”形成的时间为A项。3(2014江西师大附中调研) 1953年3月16日,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的社论,这些文件指出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这说明中共中央认识到()A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要保护个体农民利益B农业生产要走合作化道路C只有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D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已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由材料中1953年可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由材料中可知,是保护而不是

4、完全依靠,说法过于绝对。B项材料中涉及,但不是主要谈及的内容。由材料中“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可知要保护小农经济。由此,A项符合题意。4(2014临沂一模)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决定下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195319571958196219631965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53.733.733.6A.国家经济政策 B经济发展规律C产业结构现状 D国际关系格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建国后我们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因此

5、投入的重工业资金比重相对较高,而投入到轻工业和农业中的相对较少,故选A项。5(2014荆州质检)1953 年,毛泽东说:“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1955年又说:“我们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还是很低的,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质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的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了 ()A“一大二公”政策(大:规模大;公:公有化)B“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核算政策(三级:公社、大队、小队) C“一平二调”政策(平:平均主义;调:劳力和财力无偿调拨) D统购统销政策(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可用

6、排除法解答。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53年”和“195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A、B、C三项,这三项都是1958年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故选D项。6(2014青岛一模)下图是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对该阶段理解正确的是 ()“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对“左”倾错误的纠正还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严重失误自然灾害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A B.C.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及学生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1958年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再加上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农村经济下降,故

7、正确。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表述错误。故选C项。7 (2014延边质检) 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这说明()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的发展C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D“一五”计划得到很好执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据题干时间提示“1956年”和内容可知,主要反映的是工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是“一五”计划的影响。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工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但只是奠定了工业化

8、的初步基础并未实现工业化。故应选D项。8(2014潍坊)下表是中共中央为1962年制定的粮棉产量指标。其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中()会议粮食产量指标棉花产量指标1956年中共八大2500亿公斤4800万担1958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7500亿公斤15000万担A.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 B出现大跃进运动C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实施“一五”计划【答案】B【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它涉及的内容是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不是粮食的产量高低问题。所以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于1956年就已经完成,它涉及的是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不涉及粮食的产量问题。“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并于19

9、57年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所以1958年的数据变化与“一五”计划无关。材料中的粮食产量由2500亿公斤提高到7500亿公斤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大跃进高指标的表现。9(2014开封一模)分析下表我国各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变化,理解正确的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1960年21.8%26.1%52.1%增长率22.8%47%223%A.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B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C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答案】D【解析】从表格中19571960年,“农业下降明显,轻工

10、业增长缓慢,重工业增长迅猛”分析可知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时期),由于“大跃进”等经济上的“左”倾错误,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A、B、C三项表述既不能准确反映表格的内容,也不符合这一时候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10(2014临沂一中质检)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农村的经济

11、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实质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项根本性变革是错误的;B项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发生在1978年后,时间上不符合;D项的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主要是指对工农业发展比例的调整,所以D项也不符合题意。11(2014西安五校一模)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其中“关键抉择”是指()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实行

12、对外开放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结合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可知正确答案应是B,即“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2(2014临沂一中质检)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BCD【答案】C【解析】题干所给的时间段是1979199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即开始,时间不符,排除;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1991年12月,排除;故中日贸易变化主要由中日关系正常化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推

13、动,故选C项。13(2014江西师大附中调研)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1992年以后中国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打工潮,当年就有大约4000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和城市去打工,此后外出打工农民越来越多。据此分析农民进城务工增多,主要是因为()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B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核心任务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推动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1986年、1992年的农村的变化,结合已学可知,1986年城市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下已经开始了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1992年“十四大”上提出了

1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分析可知1992年后农民进城务工增多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有关,因此D项符合题意。14(2014潍坊一模)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体现了以阶级斗争为主,“人民日报竟然登

15、载如何养猪的报道”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选C项。15(2014吉林实验中学一模)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根据所学及图表显示,清朝中期中国的生产总值超过整个欧洲地区,经过近代外国侵略一落千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一路攀升。故应选C项。16(2014临沂一模)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计划

16、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建国后我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初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后来却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B项。17(2014吉林实验中学期末)1992年以前,在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很多学者把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每一个动向都视作为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这说明()A中国理论界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概念界定 B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巨大阻力C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D经济全球

17、化的负面影响教训深刻【答案】B【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92年以前”进行时间定为:当时正值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前时期,中国改革进入关键阶段,阻力加大,国内围绕着姓资姓社问题争论不休,据此可确定B项正确。18(2014德州)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外交成就的突破C经济特区的设立 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是逐渐增长的,由此可知考查的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因其图表中时间限定,所以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能作为原因。19(201

18、4济南)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不仅继续使用粮票,也出现了新发行的股票(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经济管理体制趋向多样化C计划经济的盛行 D上海引领经济改革潮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反映,股票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表现。故二者的并存体现了当时的上海经济管理体制的多样化。故选B项。A、C、D三项均无法全面体现材料内容。20(2014滕州)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 B近代中国

19、民族工业的落后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 D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答案】B【解析】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工业落后,市场上很多商品都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即舶来品,所以都带“洋”字。21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A社会主义商品体系建立 B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C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答案】C 【解析】19531957年,我国实行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22一个历

20、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世界市场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B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C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D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浦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理解题干意思,指第一个事件包括第二个事件,第二个事件包括第三个事件,结合所学可排除A、B、D三项;C项中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事件,国民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3(2014浙江慈溪)阅读下图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符合史

21、实的是()AB点人口增长主要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推动C点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国家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EF点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调整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中曲线信息显示建国初期,伴随“一五”计划的开展城市人口缓慢增长;1960年前后中国城市人口增长达到第一次高峰,这是由于工业大跃进运动造成的;1965年城市人口增幅跌入谷底,但此时“文革”尚未开始,国家总体安定没有陷入动乱;1975年,城市人口开始快速增长,这是由于政策调整所致,所以两项说法错误,两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和史实,故答

22、案选D。24(2014临沂)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 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 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2008年电这30年中”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的推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妇女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故本题应选D项;A、B、C三项的表述均由D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主要原因”不符

23、。25(2014扬州)“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同学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时代的风貌。观察下面两幅照片,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准确结论是()A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B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个人主义所取代C由个人崇拜、教条主义趋向思想解放,个性凸显D反映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答案】C【解析】第一幅照片中人们被艰苦朴素的观念信条引导着,坚持要不奢华,以穿有补丁的衣服为荣耀,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着装风气,也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向质朴的工农大众靠近,这是中国“文革”时期教条的表现。而第二幅照片中的人穿着自己想穿的样式的衣服,服装的颜色丰富而鲜艳

24、,照相姿势不拘一格,所以答案应该选C项。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13分)(2014潍坊)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亮丽的风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明代开始,徽商就以江南为重点开展经营活动,入清后更为活跃。经营内容,如丝、棉、粮等无所不包;经营方式有独资、商伙制、合资三种;经营手段巧妙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清乾隆时,安徽绩溪商人王泰邦在周庄创设商业。后人称颂王泰邦“我祖泰邦公,作贾在吴中,设市周庄镇,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冬季海货通。”(1)据材料

25、一,概括徽商能够成功的原因,指出其对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贡献。(4分)材料二表一1920年全国女工地区分布表全国江苏浙江安徽湖北21.7万人14.2万人1.6万人1.3万人1.1万人表二1924年上海女工地区分布表女工总人数染织业女工人数饮食业女工人数(卷烟业为主)两业女工占女工12094698000840090%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20年代女工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5分)材料三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华西村书记昊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

26、.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3)据材料三,指出华西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促使这些措施出现的国家政策有哪些?(4分)【答案】(1)原因:经营范围广泛;经营方式手段灵活多样。(2分)贡献:加速农产品商品化;促进江南市镇发展。(2分)(2)特点:沿海沿江地区;轻工业领域。(2分)原因: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3分)(3)措施:经济结构转型;重视科技应用;拓宽融资渠道。(2分)政策:改革开放的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教兴国。(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依

27、据材料中的“经营内容,如丝、棉、粮等无所不包”分析得出经营范围广,由材料“经营方式有独资、商伙制、合资三种;经营手段巧妙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一些非经济的手段”内容可得出经营方式手段灵活多样。第二小问可依据商品经济发展来分析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可依据材料内容来分析,首先从表中的省份的地理位置分析,可得出都在沿海沿江地区,依据表格中染织业女工人数、饮食业女工人数以及两个行业女工所占总数的比例可得出行业部门都是轻工业。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结构的变化、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华西村的措施可以从其产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即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8、第二小问的政策可依据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策来归纳整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作用。27(12分)(2014扬州)有学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一共进行了四个大的阶段,即晚清民国的被动附庸型、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突围型、近三十年来的扩大开放型。厘清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回顾中国近现代化的坎坷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具有侵略性外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客观上有一定的建设性,其主要表现在哪里?其中哪一条款最能体现中国近代经济具有的“被动附庸”的特征?(4分)(2)“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

29、响?这一时期在经济结构上取得了怎样的进展?(2分)(3)“近三十年来的扩大开放”中国踩着历史节奏走出了三大步,每一步都没有落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请问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如何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 90年代扩大开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立的目标是什么?21世纪初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标志是什么?(4分)(4)与第一阶段相比,第四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特征?(2分)【答案】(1)加速自然经济的

30、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协定关税。(4分)(2)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分)(3)建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分)(4)主权平等,互利互惠。(2分)【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此题是简单题题型,此题型考查的都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可以依据教材知识直接作答。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认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消极方面。(2)建国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五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近30年来一步一步走向了开放之路,主要的表现是建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31、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中国现在的开放和近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在的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28(13分)(2014乌鲁木齐一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

32、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资本的严重不足一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人口众多,积累非常有限(1949年美国中美关系白皮书甚至断言中共不能解决吃饭问题);二是人力资本也非常有限,大量的劳动力是文盲,科技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而资源的不足,一是表现在人均耕地的严重不足,同时也严重缺乏可

33、以用来出口换汇的木材、石油、矿石等。在这种情况下,同时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大国的统一和安全,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材料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根据材料一,结

34、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历史背景,说出当时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6分)(3)根据材料二、三,与建国初期相比,当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何变化?(3分)【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2分)特点: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2分)(2)实践活动:“一五”计划的实施;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分)实践活动:发动“大跃进”运动;影响: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破坏等。(3分)

35、(3)变化: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效益和质量;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全面平衡发展;由粗放型工业到集约型工业;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3分)29(12分)(2014威海)“光盘行动”、“民生幸福”、“中国梦”等是2012和2013年的新闻热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材料二下表是某老人记录的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1958年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7.98(请客)3.63.0715.2290.9268.95材料三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

36、,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分)(2)据材料二,概括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19581978年表中状况的原因。(6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举措?(3分)【答案】(1)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1分)原因:小农经济,物资匮乏(或生产力水平低)。(2分)(2)趋势:19581978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19782008年:迅速提高。(2分)19581978年的原因: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或生产力水平低);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勤俭节约是当时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3)举措:政治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文化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社会生活上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等。(3分,答出其中3个角度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