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09 古诗文与日积月累复习概述复习要点概述:五年级上册在复习什么是古诗文?学习古诗文需要注意的问题?本册需要掌握哪些古诗文?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该怎样学习等知识点的基础上,又重点学习了理解、把握古诗文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蕴涵的哲理题。知识结构整合:考试命题焦点:从近年来小考题的命题来看,关于“古诗文与日积月累”的检测,试题类型较为灵活,考查重点侧重于积累、理解、赏析和评价。主要题型有:有关古诗文、名句的作者、作品、年代等文学常识的填空、判断、选择和连线题;默写与补写题;理解诗句或古文句子的字词和句子的意思;填写古诗文名句题;体会古诗文所蕴涵的哲理题。这
2、部分设题范围广泛,题型灵活,试题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针对古诗文赏析、评价和体会思想感情这方面的试题,难度很大。学生在复习时应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真题演练1.根据情境写诗词警句。(2023深圳市 南山区期末 五年级期末专项训练)(1)读书,真的很重要。正如苏轼所说“ ,熟读深思子自知”,也如论语中所言“吾尝 , ,以思,无益, ”。读书也有方法,如朱熹所说“读书有三到,谓 、 、 ”。(2)我们从小要养成好习惯。一是要珍惜时间,陶渊明曾说过:“盛年 , 。”二是要勤勉、节俭,尚书中说:“ , 。”三是要有好的读书习惯,冰心曾用“ , , ”九个字指导我们读书。2.品读诗词,完成练习。(2023
3、聊城 百草园小学 五年级期末专项训练)(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重: 。 抖擞: 。拘: 。这两句话出自 代诗人龚自珍的 表现了诗人渴望 ,出现一个 的愿望。诗意: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 。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 。3.选择正确的答案。(2023广东省 清远市 五年级期末专项训练)(1)下列诗句名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但悲不见九州同 九州生气恃风雷B.王师北定中原日 南望王师又一年C.直把杭州作汴州 飞流直下三千尺D.西湖歌舞几时休 物是人非事事休(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4、是( )A.鹰隼(一种凶猛的鸟)试翼,风尘吸张(一张一合)B.天戴其苍,地履(鞋子)其黄C.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D.干将(古代宝剑名)发硎(磨刀石),有作其芒4.根据古诗文填空。(2023湖南省 长沙市 雨花区 五年级期末)(1)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爱国诗,示儿是写给_的,表达的爱国情;题临安邸是写给_的,表达的是亡国恨。(2)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代的_,山居秋暝的作者是_代的_,两首诗写的都是_季的景色。枫桥夜泊中写景的诗句是“_,_”;山居秋暝中写景的诗句是“_,_”。枫桥夜泊通过一个“_”字,表达了诗人_的思想感情。5.选择正确的答案。(2023浙江省 杭州市下城区 五年
5、级期末专项训练)(1)下列关于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B.长相思中,“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点明了行军的方向。C.山居秋暝的“暝”是指深夜。D.(蝉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虞世南,诗人借助对蝉的描写,表达了自已对洁清远的品行和志趣的赞赏。(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B.“但悲不见九州同”与“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的“九州”指的都是中国。C.示儿和题临安邸都讽刺了那些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南宋统治者。D.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三首诗的题目依次提到了人物、地点和时间。6.
6、回忆古诗内容,完成练习。(2023吉林省 延边自治州 五年级期末)(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熏”的意思是_,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 _。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B.“醉”字把“游人们”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C.“熏”字暗示了歌舞场面的庞大和热闹,表达了当朝的国力强盛之态。D.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统治者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慨之情。(2)说到爱国诗,我们会想起林升的题临安邸中讽刺当政者纵情声色的诗句:“_, _”;还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呼唤社会变革的诗句“_, _”。
7、(3)风雪交加的一个夜晚,身处异乡的我辗转反侧,不由得想起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的句子:“风一更,雪一更,_,_。”(4)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此情此景,我不禁吟诵道:“_,_。” 7.结合诗词句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画“”。(2023山东省 淄博市 五年级期末)(1)随意春芳歇(休息),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自可留。 ( )(2)姑苏(苏州的别称)城外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夜半钟声到客船。(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指关外)行。( )(4)题临安邸中的“汴州”指今浙江省杭州市。( )(5)
8、枫桥夜泊一诗借一个“愁”字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6)长相思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军旅生活的厌烦情绪。( )(7)王维的山居秋暝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浣女归来竹林的谈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8.把相关古诗词、作者及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连线。(2023北京 朝阳区 五年级期末)示儿 王维 喜归自然的隐居者山居秋暝 陆游 孤独忧愁的游子枫桥夜泊 张志和 国家至上的爱国者渔歌子 张继 自由快乐的渔翁9.补充古诗,完成练习。(2023北京 石景山区 五年级期末)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_,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_,故
9、园无此声。(1)写出下列字的意思。程:_ 聒:_(2)长相思的作者是_代的_。词的上阙描写的是_的情景,下阙描写了将士们_的情景。(3)“故园无此声”中“故园”指_,“此声”指词中的_,表达了诗人_的感情。(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久久不能入睡,苦不堪言。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10.阅读古诗,完成练习。(2023四川 成都 锦江区 五年级期末)乞巧_
10、,_。_,穿尽红丝几万条。(1)本诗作者是_代_。诗的重点在于_(写景 抒情)。(2)本诗的前两句写的是_的故事,后两句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在_这一天,人们_的风俗。(3)下列对于诗句“穿尽红丝几万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几万条”是实指,人们对月穿针,乞求心灵手巧,一共穿了数万条红线B.“几万条”是虚指,说明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红线,人们衣食无忧、生活富足。C.“几万条”是虚指,极言红线数量之多,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模拟训练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11、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根据情境写诗词警句。(1)爱国是古诗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在陆游的诗中,爱国是“ , ”,死后也不忘祖国统一;而在林升的诗中,是对当时统治者“ , ”的质问;在龚自珍的诗中,是对统治者“ , ”的真诚劝告。(2)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大部分同学还是学习倦怠,上课无精打采,老师就语重心长地念着岳飞的名句“ , ,空悲切”来教育我们。(3)每当我吃饭不小心将饭菜撒到桌子上时,爸爸一定会用朱用纯的名句教育我:一粥一饭, ;半丝半缕, 。(4)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我们都应该谨记:“ , ,是知也。”(5)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葛洪提醒我们“ ,不弃功于寸阴”;毛主
12、席则教导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迎接挑战:“一万年太久, 。”3.选择正确的答案。(1)下列关于示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音精雕玉琢,有助于流露出真情,使诗更美、更感人。B.这首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C.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绪和忧国忧民的情怀。D.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绝笔诗。(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A.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B.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他在课堂上常常明知故问,
13、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C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D.学习不能学了新的就忘了旧的,要时常复习,温故知新,才会真的进步。4.回忆古诗并填空。古诗作者朝代表达的思想感情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5.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爱国”这一主题的是( )。A.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B.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D.昨夜江边春水生,艨瞳巨舰一毛轻。6.把词补充完整,完整练习。乞 巧唐林 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半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几万条。(1)“巧”的意思是 。这时,人间女子通常对着 用五彩线穿针。(2)七夕是指每年的 ,这一天是传说中 鹊桥相会的日子,
14、这首诗表达了 的心愿。(3)读诗句理解诗意,以下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B.这首诗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C.“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我几万条。”这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具体写出了各种不同的心愿。(4)在乞巧中,人间女子对着月亮穿针引线,我想起张九龄曾有“ ,天涯共此时”的忧伤;读到牛郎织女的故事,我想起刘禹锡“如今直上银河去, ”的畅想。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
15、公重抖撒,不拘一格降人材。(1)解释字词生气: 恃: (2)下列对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B九州生气/恃/凤雷,万马齐暗/究/可哀。(3)用自己的话说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这两句诗的意思: 。(4)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祈求上天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期盼上天不拘一格地降下人才的迫切心情。C.作者表达了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更有生气的观点D.这首诗表达
16、了作者对朝野臣民曝声的现状的无限悲哀。8.补充古诗,完成练习。蝉垂緌饮清露,_。居高声自远,_。(1) 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的_。古诗从_、_、_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2)这首诗中,诗人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_,_。(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不需要借助秋风。B.这首诗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C.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D.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感情。9.对比阅读古诗,完整练习。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
17、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2)观书有感(其一)中,借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的句子是 , 。(3)观书有感(其二)中,揭示了基本功到家了,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的道理的句子是 , 。(4)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观书有感(其一)是借景喻理的名诗,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B.观书有感(其二)是说创作艺术基本功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C.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作者“观书”的感受,借景揭示深刻的
18、哲理。 10.根据要求进行片段写作。用自己的话写写题临安邸这首诗描述的场景,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比如对“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景色描写。 参考答案真题演练1.(1)旧书不厌百回读 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不如学也 心到 眼到 口到(2)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2.(1)重新 振作精神 拘泥,束缚。清 己亥杂诗 砸烂黑暗统治 崭新世界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地选拔人才(2)聪敏 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同“智”,智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3.(1)C (2)B4.(1)诗人儿子 当朝统治者(2)唐 张继
19、 唐 王维 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愁 孤寂忧愁5.(1)C (2)C6.(1)吹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古都汴州C(2)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3)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4)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7.(1) (2) (3) (4) (5) (6) (7)8.示儿陆游国家至上的爱国者 山居秋暝王维喜归自然的隐居者 枫桥夜泊张继孤独忧愁的游子 渔歌子张志和自由快乐的渔翁 9.身向榆关那畔行 聒碎乡心梦不成(1)路程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2)清 纳兰性德 行军艰难 思念故乡,难以入眠(3
20、)故乡 风雪声 思念故乡,思念亲人(4)B 10.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1)唐 林杰 抒情(2)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七夕 对月穿线乞巧(3)C模拟训练1.(1)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2)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已经不专心一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3)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2.(1)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2)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3)当思来处不易 恒念物力维艰(4)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5)不饱食以终日
21、 只争朝夕3.(1)A (2)C4.古诗作者朝代表达的思想感情山居秋暝王维唐表达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枫桥夜泊张继唐表达诗人远离故土的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纳兰性德清表达诗人在行军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5.D6.(1)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月亮 (2)七月初七 牛郎织女 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3)D(4)海上生明月 同到牵牛织女家7.(1)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2)B(3)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种悲哀。(4)A8.流响出疏桐 非是藉秋风(1)唐 虞世南 外形 习性 声音(2)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3)D9.(1)知识不断更新和发展(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4)C10.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祖国一片大好河山。可是那无休止的轻歌曼舞,什么时候能停止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偷安的杭州当成了昔日的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