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145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遵化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

2、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

3、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

4、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新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含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

5、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表明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B. 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完全没有了门第观念,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C. 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缺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D.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

6、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B. 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C. 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了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D. 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B.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

7、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C. 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 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答案】1. A 2. B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完全没有了门第观念”误解原文

8、“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C项,只能表明商人地位的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理解有误,说法太绝对化。D项,“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理解有误,属无中生有。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B项,根据原文,应为“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9、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原文“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表明“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说法有误。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三立梦露周海亮马三立梦露本名马三。他姓马,排行老三,很俗很实际的名字。马三立梦露这个怪异的名字是村里人送给他的外号,他觉得挺好。他种地,养猪,打牌,喝酒,打孩子,弹三弦把乡村沉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10、。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收音机还不多,可是他有一台。每天他坐在炕头上听收音机,最初听新闻,后来听评书,再后来就迷上相声,迷上马三立。收音机乃稀罕之物,他听的时候,炕沿上、窗台上、锅台上甚至院子里,挤满前来蹭听的村人。一段听完,见村人仍不走,他说,我给你们来一段吧!他开始惟妙惟肖地模仿马三立,村人前俯后仰,喷喷称叹。特别是那句充满喜感的“逗你玩”,竟然真假难辨。正逗着,小儿内急,喊了几声“爹”,见他不应,就全都局到炕上。他只得暂别马三立,冲院里喊:大黄!狗跑进屋,蹿上土炕,欢天喜地地将小儿的秽物舔了个精光。喜欢马三立很正常。村里人都喜欢马三立。然而几年以后,他又开始喜欢梦露,在村人眼里,就有些不正常

11、了。八十年代初,即使城里人,也多不知道梦露是何人,但他不仅知道,并且对梦露拍过的电影如数家珍。他阅读有关梦露的书,又从杂志上剪下梦露的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土墙。一个大男人不好好干活,天天迷一个脸上长颗瘩子的金发碧眼的袒胸露乳的美国大妞,很是让村里人看不懂。他老婆骂他,你还要不要脸?他说,你不觉得她挺好看?他老婆说,她好不好看关你鸟事?他说,好看,就能让我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就能干好地里的活。他开始弹三弦,唱送女上大学,边唱边瞟着墙上的梦露,似乎梦露就是那个穿着红格子衬衫和学生蓝裤子的桂兰。弹完一曲,下地干活,竞真的不觉累。然当他回来,墙上的梦露一张都不见了。他喝来老婆,问,我的梦露呢?他老婆说,

12、都被我撕了!他不由分说,上前一巴掌,将老婆干净利落地打翻在地。你这个不懂事的臭婆娘!他说,我不看梦露难道看你?那次他与老婆闹翻了天。他老婆欲与他离婚,他诚恳地承认错误并发誓永不再往墙上贴梦露,两人的日子才得以继续。马三立梦露这个外号也由此传开,开始只是村里人叫,后来传到镇上,镇里人也叫。每叫他,他便应:哎!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快乐。墙上没有再贴梦露,并不能证明他不再想着梦露。有梦露的杂志仍然天天看,看时,目光痴迷,口水澎湃。看一会儿,家里来了村人,便打开黑白电视,与村里人一起看马三立。那是村子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他在两年前开始赶集卖书卖杂志,赚下一笔钱。几年后他把儿子送到镇里读中学,一家人就搬

13、到镇上。他在镇上开了一家音像店,卖磁带和录像带,也卖书和杂志。店里有录像机,每天都会吸引很多无所事事的人过来看录像。多是香港式打片,有时也播马三立的相声和梦露的电影。每逢这时,别人就让他快换片快换片。他不屑地冲那些人撇撇嘴,说,真没品味!经常有村里人来镇上找他,喝喝酒,聊聊天。村里人夸他有本事,说他从农民发成老板,不过几年的事。他笑笑,说,不是你们把我赶出来了吗?村人说,谁赶过你?都喜欢你呢。他说,反正在你们眼里,我就是与你们不一样的怪人。说完,喝一口酒,盯着电视里的梦露,说,你说她怎么可以这样迷人?再几年过去,他去了县城,开了一家更大的音像店。城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他的过去,只知道他这里片子多,

14、价格也便宜。没人知道,他便主动说给那些年轻人听。他说我有个外号叫马三立梦露。大家就笑,说,知道你迷马三立,可是梦露是怎么回事?那时他刚给这些年轻人说了段马三立的逗 你玩,嗓音还没有调回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梦露的照片,“啪”地往来面上一甩,粗哑着声音说,瞧瞧!几个年轻人凑上来,仔细瞧过,说,原来梦露长这模样啊!他愣愣,长叹一声说,在你们眼里,梦露也成马三立了。(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注】桂兰,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里的张桂兰。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直接切题,简要介绍了中心人物马三,列举的一系列农村日常生活具有到个浓厚的乡野

15、气息。B. 小说善于运用相关事件的延展来表现人物、把握叙事节奏,如第2段“小儿内急”的描写,极富表现力。C. 马三由喜爱马三立转到痴迷梦露,引起了他老婆的不满,由此还引发了一场风波,外号也因此而来。D.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马三的话暗含了一个道理:人可以各有所好,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保持常新。5. 小说以“马三立梦露”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三立”与“梦露”一中一外,一土一洋、一旧一新,构成一组怪异的矛盾体,能激发起读者探究的欲望。B. “马三立梦露”作为主人公的外号,高度浓缩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便于人物形象的刻画。C. 标题“马玉立梦露”作小说线索,

16、贯穿全文,文章情节得以有序展开。D. “马三立梦露”在文中出现并非新鲜事物,以此为题,说明主人公有怀旧思想,直接表明观点,揭示了文章主题。6. 文中的主人公马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D 6. (1)既传统,又敢于接受新事物。他喜欢相声,也喜欢外国明星。(2)有能力、善于追求。他模仿相声表演惟妙惟肖,第一个买回收音机和电视机,很早就到镇上开店。(3)乐观、率性。他利用文艺把沉闷的农村生活过得多姿多彩,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爱好和追求。【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

17、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C项“马三由喜爱马三立转到痴迷梦露,引起了他老婆的不满”表述错误,马三引起老婆不满,是因为他“剪下梦露的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土墙”。老婆认为他迷恋一个“袒胸露乳的美国大妞”是不要脸的行为,而他也没有“由喜爱马三立转到痴迷梦露”,他在痴迷梦露的同时,仍然喜爱马三立。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如果是解答题,可以从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读者这写层面进行探究。本题是选择题,选项也确实是从这些方面来分析的。这时要注意选项中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观点是否能从原文找到支撑。D项“

18、说明主人公有怀旧思想”、“直接表明观点”错误。应该理解为:“马三立梦露”在文中象征新鲜事物,以此为题,委婉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要注意正面刻画与侧面刻画。正面刻画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心理等,需要考生圈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然后推究所反映的人物形象。侧面刻画主要是次要人物、物象、环境的烘托,如果文本有相关的,考生可以抓住这些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划记作者评价、叙述人物的语言,这也是解读人物很好的切入口,有时作者直接告诉了我们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本题中从第一段作者的介绍“他种地,养猪,打牌,喝酒,打孩子,弹三弦把乡村

19、沉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见他是一个率性、乐观的人。“八十年代初,即使城里人,也多不知道梦露是何人,但他不仅知道,并且对梦露拍过的电影如数家珍”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新潮的人,敢于追求新事物;同时他也跟村里很多人一样喜欢相声演员马三立,又让我们看到了他传统的一面。“他开始惟妙惟肖地模仿马三立,村人前俯后仰,啧啧称叹。特别是那句充满喜感的“逗你玩”,竟然真假难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收音机还不多,可是他有一台”、“那是村子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他在两年前开始赶集卖书卖杂志,赚下一笔钱。几年后他把儿子送到镇里读中学,一家人就搬到镇上。他在镇上开了一家音像店,卖磁带和录像带,也卖书和杂志”这些都在说明

20、他是一个有能力,也敢于追求的人。这一点从村民的评价(村里人夸他有本事,说他从农民变成老板,不过几年的事)也可以看出。“多是香港式打片,有时也播马三立的相声和梦露的电影。每逢这时,别人就让他快换片快换片。他不屑地冲那些人撇撇嘴,说,真没品味!”说明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二、古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

21、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23、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24、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7.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履至尊而制六合 制:控制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欢C.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诚实,可靠D. 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于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B. 收天下之兵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人C. 因河为池 因利乘便D.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9.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

25、项是( )A.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B. 赢粮而景从C. 百有余年矣D. 合从缔交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A. 却匈奴七百余里B. 天下云集响应C.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D. 有席卷天下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意思一样的一项是( )A. 弃甲曳兵而走B. 因河为池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 振长策而御宇内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论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B.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

26、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C.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D.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13. 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最后一段文意的一项( )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B.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C. 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D. 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

27、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实行仁政。14. 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A. 他参加官府军队,是从百姓中奋起,能够率领着老弱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B. 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是从百姓中奋起,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俘获数百钱财。C. 他参加官府军队,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老弱的士兵,俘获数百钱财。D. 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15.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A.

28、 一个戍卒发难就一下子毁掉了七座庙,但被别人杀死,这件事成为天下笑谈,为什么呢?B. 陈涉聚众起义国家就灭亡了,而他本人也被人杀害,但是为了天下人欢笑,这是为何呢?C. 一个戍卒起事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D. 陈涉聚众一下子就毁掉七座宗庙,但被皇子皇孙杀死,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答案】7. B 8. D 9. A 10. A 11. D 12. C 13. B 14. D 15. C【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29、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B项“爱”应该解释为“吝惜”。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项,助词,的代词,这;C项,介词,凭借动词,顺着;D项,都是目的连词,来。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对于课本里的知识,考生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同时归纳一些通假的规律,将知识迁移到课外。B项,“景”同“影”;C项,“有”同“又”;D项,“从”同“纵”;A项没有通假字。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临

30、时充当某种语法成分。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辨识词类活用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拿现代汉语语法作参照。学完课文,考生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此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例句“斗”是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争斗”;A项“却”,使动用法,使退却;B项,“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C项,“瓮”,名词作状语,把破瓮当作;D项“席”,名词做状语,像席子一样。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

31、、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改音变意等现象。A项,古义:跑;今义:步行;B项,古义:黄河;今义:一种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种水体形式;C项,古义:崤山以东;今义:省份名称;D项,古今都解释为“天下”。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如果熟悉课本可直接选C。本题为选择题,也可以找准切入点。画波浪线的语句连用一系列的动词短语把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所以“奋、振、吞、履、执”这几个动词前面应断开

32、,构成一致的句式。只有C项符合,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B项,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劝说“后世”不妥。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33、。“蹑足”:参加,置身于;“倔起”,突然兴起;“行伍”,军队;“阡陌”,田野。“数百之众”,几百人的队伍。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作难”:起事;“七庙”,代指国家,“隳”,毁灭;“为”:被;“笑”,耻笑。故选C。【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谋取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

34、,控制寰宇,并吞四海的意愿,吞并各国的野心。在那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崤山以东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

35、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从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向上攻打秦国的关隘。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天下的诸侯就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

36、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

37、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池护城河,占据着华山,面对着黄河,认为是险固的地势。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就可以成就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

38、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陈涉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

39、,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之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对 雪杜 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

40、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中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6.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C. 第四联,诗人写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D.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17. 诗歌的

41、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16. B 17.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表现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标题,为下文作铺垫,突出忧国忧民的主旨。【解析】【16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由文中“火似红”可知这句诗是写想象中炉火燃烧的情景。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

42、诗歌意境的鉴赏。解答这类题先注意审题,题干问的是“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对于第一问注意抓住意象以及意象的特点,如第二联的意象有:云、薄暮、雪、风。云用了一个“乱”字来形容,雪是急雪,风用了“舞”、回(回旋)来形容,综上,描绘的是黄昏时候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对于用意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来把握。内容上联系全诗(“野哭多新鬼”)、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作者等可以知道作者借哀景是要抒哀情,这样的景越发衬托出作者战乱中的悲凉,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结构上,雪景的描绘照应标题“对雪”,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

43、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这一句情景交融,也为下文写个人感遇写对战事时局的忧虑做了铺垫。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三、名篇名句读写(本题共小题,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诗文中“_,_。”这两句环境描写染了诗人送客时落寞伤感的情绪。(2)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强调耕作收获要按照大自然的季节和节气,这样就会粮谷满仓。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3)劝学一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句子,这与师说中“_,_。”这两句话观点相近。【答案】 (1). 醉不成欢惨将

44、别 (2). 别时茫茫江浸月 (3). 不违农时 (4). 谷不可胜食也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 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情境式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能运用,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难写的字、易混的字还有通假字,注意不要错漏添虚词、颠倒词序。注意从题干中寻找提示性的信息。另外,书写必须工整仔细。本题基本没有难写易错的字,就是要注意与情境契合。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9分)19.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划线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 涂有饿莩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4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都是课本中的。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是很容易做出来的。建议学完课本梳理归纳相关的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此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先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再迁移到课外。例句中“生”,通“性”,禀赋;是通假字A项“涂”,通“途”,道路;B项“受”,通“授”,传授;C项“颁”,通“斑”;D项“疾”,强,指声音宏大,并不是通假字,而其它三项都与例句划线词相同,都是通假字。故选D。20.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 青,取之于蓝B.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

46、拘于时D.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固定搭配。其中倒装句又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考生要熟悉每种句式的类型以及标志性的词。状语后置要注意“于、乎、以”三个介词组成的短语后置的情况;被动句注意“见、于、为、所、被、见于、为所”这些标志词以及语义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要注意下列情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通过“之”“唯是”将宾语提前。例句中“焉”是“于此”的兼词,做状语,应放在动词“兴”的前面,这里属于状语后置。A项“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正常语

47、序为于蓝取,是从蓝草中提取的;B项、C项都是被动句;“为”、“于”表被动;D项是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应为“何谁”。“何”通“呵”,呵问。故选A。21.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梦轲言行的书,是由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B. 六艺经传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指人物传记。C. 韩愈,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D. 古代常用“耀”“拔”“迁”表明升职。琵琶行(并序)“

48、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左迁”即为升迁之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A项应为: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B项应为: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项“左迁”,贬官、降职。“右迁”即为升职。故选C。22.下列各组字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敕(ch)造 洞吓 新正(zhng) 六艺经转B. 猿蝚 孝悌(t) 榫头 度(d)长絜大C. 惫(bi)懒 庠序 淘箩 瓮腑(yu)绳枢D. 数罟(c g) 氓

49、(mn)隶 桌帷 赤金盘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知识。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结合字义进行辨析。平时读书应读准字音,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本题考的都是课文中的词语,基本功扎实的同学还是很容易选出正确项的。A项“洞吓”应为“恫吓”,“新正(zhng)”应为“新正(zhng)”、“六艺经转”错,应为“六艺经传”。B项“猿蝚”应为“猿猱”,“度(d)长絜大”字音错,应为du;D项“氓(mn)隶”应为“氓(mng)隶”。故选C。2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_有多种具体措施可选,_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_必须积极倡导绿色出行,优先发展

50、公共交通。_出行理念和方式实现优化,_能突破城市交通发展的瓶颈。A. 即使 也 那么 如果 就B. 虽然 但 就 只要 就C. 虽然 但 就 只有 才D. 因为 所以 还 只有 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关联词语,并且明确他们的逻辑关系,如假设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做题时根据语段的逻辑关系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注意配套使用。本题“有多种具体措施可选”并不是假设的情况,与后文也不是因果关系,排除A项、D项。“如果就”是表充分条件,考生可以记口诀“有它就行”;“只有才”是表必要条件,考生可以记口诀“没它不行”。本题是强调“出行理念和方式

51、实现优化”的重要性,所以用表示必要条件的“只有才”,故选C。24.从下面这段文字中筛选出四个关键词,并按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内容。结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划结构的法则,是书法构成的重要因素。结字的规范尤其讲究分主次,讲向背,明伸缩,辨虚实,论斜正。章法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规范着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设计与布置。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章法,也因为不同的章法才体现出书法的整体结构与意境之美。这既是书写的法度,也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自然选择的结果。A. 笔法、书法、结字、章法B. 书法、笔法、结字、章法C

52、. 笔法、书法、章法、结字D. 书法、笔法、章法、结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筛选信息,提取关键词。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清语段的类型,看是记叙性语段,还是议论性语段,还是说明性语段。如果是记叙性语段,首先要找出叙述的对象是什么,文段围绕这个对象说了什么事,最后的结果如何或者影响如何,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如果是议论性语段,首先要找出语段的观点是什么,围绕此观点分别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如果是说明性语段,就要首先找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对此说明对象说

53、明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提取完成后要检验,方法是把提取到的关键词连结成句,如果能够体现短文的主要内容,就可以认定是符合要求。本题文段可以看作说明性语段,说明的对象从最后一句看出是“书法”,前面是说书法的“笔法”,接着是书法的“结字”,最后是说书法的“章法”。前面几句就是按照逻辑顺序由小到大来说的,不用改变它们的顺序。整个文段是分总关系,提取关键词时应将总的说明对象放在前面,所以按照要求答案就可以表述为:书法、笔法、结字、章法。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传统的剪纸,仅凭一把剪刀,顷刻便在一张薄纸上幻化出_的美丽图案,令人_。而广东佛山的剪纸,自明清时期便如同佛山陶瓷一

54、样,成为一门谋生的行当。为了顺应市场的需要,渐渐形成与传统剪纸_的艺术风格,使用的工具也不再单凭一把剪刀,而是加入了刻刀、凿子。这种创新使佛山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_。剪纸作为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装饰艺术,样式各异,具有很强地域风格,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其中南派剪纸又以佛山剪纸最具代表性。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山剪纸,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它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岭南风格,引领了传统剪纸艺术的创新之路。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东方审美观念和意识。中国剪纸艺术就是在这种特有的审美观念和意识下产生的艺术

55、,它是一种观念艺术,更体现了一种完整的内在美和精神品质,所散发出的是一种淳朴美的光辉。( ),而且对推动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无奇不有 拍手称快 截然不同 标新立异B. 千姿百态 拍手称快 天壤之别 标新立异C. 无奇不有 叹为观止 天壤之别 独树一帜D. 千姿百态 叹为观止 截然不同 独树一帜26.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山剪纸,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更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B. 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山剪纸,不仅是

5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更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C. 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山剪纸,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更让佛山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D. 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山剪纸,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更让佛山剪纸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2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但它对今天中国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B. 它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C. 它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不但具有深刻

57、的影响D. 它不但对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答案】25. D 26. C 27. B【解析】【25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成语使用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等。近年近义成语的考查成为热门,关键是要仔细分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语义轻重不同;4.色彩不同;5.适用语境不同。“无奇不有”:什么稀奇的事都有。“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根据语境,修饰“美丽图案”应选“千姿百态”。排除A项、C项。“拍手称快”:拍着手叫痛快。形容因事情有称心如意的结局而高兴

58、的样子。“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根据语境,“传统的剪纸,仅凭一把剪刀,顷刻便在一张薄纸上幻化出”应选“叹为观止”。表现出对技艺的赞赏。排除B项。“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天壤之别”:比喻差别极大。根据语境,强调与传统剪纸没有共同之处,应选“截然不同”。“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独树一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或另外开创一个局面。根据语境,“这种创新使佛山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应选“独树一帜”。综上,故选D。【26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

59、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原句“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山剪纸,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中“佛山剪纸”成为“剪纸基地之一”搭配不当,排除B项、D项。同样“佛山剪纸”成为“剪纸基地”搭配也不当,排除A项。另外考生注意“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的应该是“佛山”,而不是

60、“佛山剪纸”本题划线句子犯了偷换主语和表述不严密的毛病。所以C项“更让佛山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是唯一正确的。综上,故选C。【27题详解】本题考查表达的准确、连贯。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本题是选择题,注意找准题目的切入点。一般看空格的前后,有时需要结合中间语句的衔接。“不但”一词只能放在“它”的后面,让“它”成为整句话的主语,并和下句“而且”的运用形成呼应。“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按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排列。故选B。28.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让他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

61、的土特产,小张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有几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尽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送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感到惊喜的!回老家时,我会去探望您。A. “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应改为“收到”。B. “爱戴”,只能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应改为“爱护”。C. “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这里用了“您的”造成重复,同时对二叔的儿子称“令郎”不如称“弟弟”亲切得体。

62、D. “送给”应该为“惠赠”,敬赠礼物给对方,表示敬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是否得体的辨析;要注意谦敬、语体、感情色彩是否恰当;谦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寒舍,称自己的家)等等。常见的敬词还有“贵”(贵庚,称别人年龄

63、)、“大”(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拜”(拜托,托人办事)等等。D项中“送给”改为“敬赠”。“惠赠”,敬辞,用于指别人赠送物品给自己。这里如果改成“惠赠”就用错了场合。29.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答案】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

64、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本题概述时要表述清楚“听说读写”与“前提”“基础”“接受”“发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四、写作(60分)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习近平在北师大考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要求:深刻理解上述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文化行囊彭丽媛说:“传统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摄了你的魄,卒

65、成丰富的内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风度,也曾大碗喝酒,畅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养育情怀。情感丰富来源于文化的底蕴。 正如古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为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龙孕育了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黄鹿,从不想痛苦的事,从不发怒,从不伤心。”眸子里显现着山水的灵性。这种无法否认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会让异域之人赛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养育她的中国,带着一种文化的忧伤。文化是一个人的魂魄,无论是信天游还是沂蒙小调或是闵音,都

66、在生命里唱响。 雅舍谈吃中,梁先生大谈令他魂牵梦绕的正阳楼的烤肉,薄如纸的烧饼和一鸭三吃的北平烤鸭。老北京的文化符号连同胡同与冰糖葫芦刻到了他的脑海里,在内心中未然成杯。抑或是叶子说她发了疯地想念南京,想念路边摊的虾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马路上油沆气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将车站修在周围绿得不像话的群山。这是石头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让生活丰富且安详。 所以说,鸿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灵气。传统教育中颜氏家书更是以“令熟读经史子集”为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我们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说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而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夏怀骂虫,玩物成

67、痴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从文念念不忘的凤凰古镇,是莫言传奇魔幻的山东高密乡。今生今世,定时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离不弃。 而罗素感概“参差百态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鲜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恒。【解析】【详解】(一)审题: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审题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多角度原则和限定性则。审题的步骤: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主旨;根据相关信息因果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确立中心。审题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本题材料从领导人的角度,批评对待经典的错误做法,即漠视经典、淡化传统,指出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塑造与传承的重要作用。考生可以围绕如何对待经典,怎样传承经典,继承传统来立意和思考

68、。(二)立意:文化经典不能去,民族之魂须长存。阅读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让经典滋润心灵。大众需要经典,经典从未过时。面对经典这座宝山,别空手而回。(三)素材:1.11月3日,在南开大学的公寓里,90岁高龄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接受了京华时报记者的采访。谈到当下年轻人对古典诗词的疏远,她有些愤慨,“你们这些年轻人真是空守中国的诗词宝藏,如入宝山,空手而归。”从事了70年教学工作的叶先生,众多头衔中最看重的是诗词讲师,余下时光里她依旧想站在讲台上,做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的“摆渡者”。2.自己幼时受过的古诗词教育,和现在孩子古诗词教育的缺失,让叶嘉莹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反差。这也让她对现在的年轻人不

69、了解古诗词感到愤懑,“本来中国是个诗歌民族,我们作诗的历史从上古、汉魏,再到唐宋元明,一直到清朝,大家的旧诗写得都很好啊。但是从文学革命以后,大家不要读旧书,也不要作旧诗,现在都不太会写了,也不懂了,就把这个传统给断绝了。其实,我们中国古典诗词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宝藏。好比生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留下了大批遗产,但是却找不到开启它的密码,白白的有这么多遗产,很可惜的一件事”。3.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他饶有兴趣地翻看研究成果,并说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在与专家学者座谈时,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

70、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5.2014年2月24日,又是一次集体学习。关于传统文化,习近平主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

71、值。5.两会期间,习近平和代表、委员们一起共商国是。他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指出,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6.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主席在北大与87岁的国学泰斗汤一介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与师生座谈时,习近平主席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7. 9月11日,在出访

72、途中万米高空的专机上,习近平与记者交谈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8.在与外国友人交往时,习近平主席也经常推介中华传统文化。在莫斯科,他说,中华书画、京剧、中医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出国访问时,他专门会见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听取他们的看法;在友协的纪念活动上,他系统阐释中国的“和”文化,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9.习近平主席今天的讲话,笔者认为应是我国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阐释最为详尽和系统的一次。不仅有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也有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仅有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也有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论述(四)写作思路:例文是时评,作者先引述了材料,并由此及彼联系到教材改革的一些举措。接着摆事实,剖析当今漠视经典的现象,这也是习主席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背景。接着分析了习主席倡导的实质以及我们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偏僻入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