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836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A级基础达标练1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编户制度,将民户的一些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一制度的实施()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编户制度能使国家掌握人口的真实情况,为征发赋役提供依据,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故选A项;编户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举措之一,不会直接加重民众负担或增强国家财力,排除B、D两项;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掌握人口真实情况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C项中的“旨在”表述错误,排除。2南朝时期,政府推行“土断”制度,即清查出大量依附在“私门”“大户”的人口,把

2、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A标志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成熟B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均田制C阻碍了北方人口南迁的趋势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选D“土断”制度将隐附在豪门大户的人口编入国家户籍,这样国家控制的人口便增加了,从而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选D项;“土断”制度是在原有国家户籍制度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完善,排除A项;均田制度是在北朝实行而非南朝,排除B项;“土断”制度与北方人口南迁无关,排除C项。3明朝朱元璋时期,政府把普通百姓按职业划分为民户(包括儒户和医户)、军户、匠户、非正规职业户贾人、僧道、罪人,并且分别立籍进行管理。该措施有利于()A缓和明初的土地兼并B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C明代发展

3、商品经济D遏制明朝社会贫富分化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时期政府对民众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这主要是为了控制人口流动,强化对社会的控制,故选B项。4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A不拘一格选拔官吏B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C地方宗族势力强大D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县、乡三老在地方“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且国家认定其为地方社会领袖,这表明国家加强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故选D项;材料信息与选拔官吏无关,排除A项;B、C两项材

4、料无法体现,均排除。5传统上庶民之家不得建祠,其祭祖也有世代限制。自明朝中叶起,这方面的禁忌被打破,朝廷允许一般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这一政策旨在()A强化伦理维护乡间稳定B统一思想压制新兴异端C凝聚人力推动农村生产 D强化集权削弱基层自治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明朝政府允许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体现了明朝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充分利用祠堂的宗法体系和教化功能,来维护乡间社会稳定,故选A项。6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D政权并立,民族矛

5、盾尖锐解析:选B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反映出社会财富充盈,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是儒学复兴、理学道德教化的结果,故选B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宋代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排除C项;材料所述状况与民族矛盾尖锐无关,排除D项。7下表为唐代各道(监察区)灾害救济区域分布情况,由此可知()地区河南道关内道河北道江南道淮南道河东道山南道剑南道陇右道岭南道次数6455433423159731A.北方地区灾害最为严重 B江南地区自然灾害较少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 D民间力量影响救灾实施解析:选C从材料中“唐代各道(监察区)灾害救济区域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次数较多的都集中在统治中心附近,因此体现

6、出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了各道的救灾次数,并不能代表灾害次数,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民间力量是否参与其中,排除D项。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初,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是促使明代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明代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更有甚者,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

7、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节选自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初期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黄册制度形成的特点及推行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是促使明代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可得出,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严重;根据材料“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

8、发展”可知,百姓流离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可得出,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大量的流民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最后报送户部”可知,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根据材料“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可知,制定法律以保证户籍制的推行。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户籍黄册制度的推行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得政府掌控了人口数量,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一定程度上管控着人口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通过户籍黄册制度,政府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

9、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答案:(1)原因: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严重;百姓流离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大量的流民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2)特点:自下而上,层层造册;制定法律以保证户籍制的推行。影响: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B级等级高分练1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上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书写载体影

10、响户籍管理方式B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D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解析:选B由“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上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其反映的是政府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是本质的体现,均排除。2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隋唐时期()A社会经济繁荣 B储备体系多元C防灾能力强大 D崇尚民本思想解

11、析:选B材料中“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体现出隋唐时期的储备体系呈现多元化,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D保甲法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解析:选D据题意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强化了对基层和民众的管理与控制,这说明保甲法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故选D项;“完全禁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保

12、甲法是加强基层管理,而非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为最基层的政府,古代县衙几乎就是“一人政府”,“皇权不下县”使得基层正式官员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级。自先秦到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

13、,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摘编自林辉煌“皇权不下县”治理方式的历史两面性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解析: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依据材料中“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等信息,可以从宗族、乡里、乡绅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进而提取“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且与皇

14、权相结合”“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等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阐述: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一个家族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利用这些财产,可以资助年轻人的教育,以便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保护他们亲属的利益;这些财产还有周济族内穷苦者和赈灾之用。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阐述: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