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鱼化石3 沪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1664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鱼化石3 沪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鱼化石3 沪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鱼化石3 沪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鱼化石3 沪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鱼化石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2、分析鱼化石前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主旨。3、理解诗歌通过象征手法,感悟人生的哲理。教学重点:1、分析鱼化石前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主旨。2、理解诗歌通过象征手法,感悟人生的哲理。教学难点:1、分析鱼化石前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主旨。2、理解诗歌通过象征手法,感悟人生的哲理。教学方式:诵读式、讨论式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鱼化石,英文名称ichthyolite.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1、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几亿年前),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2、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

2、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3、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且十分坚硬,这就是“鱼化石”。二、导入新课三、检查预习四、作家作品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五、新课学习艾青的鱼化石是一首哲理诗。艾青从鱼化石中获得了从亲历的特殊体验中所总结的惨痛的人生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象

3、征手法,用鲜明生动的意象、朴素平凡的语言,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1全诗共7个段落,在诗意上可分为几部分?全诗共七节,在诗意上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层(第1节)写鱼的生命之舞;第二层(2节)写鱼生命毁灭的悲剧。第二部分:(3、4、5节)写鱼化石的形态。第三部分:(6、7节)写诗人从鱼化石获得的领悟并提示的人生的哲理。2、研讨;第1节:找出诗中描绘鱼在形成化石之前的形象的词语,这与下文有何关系?第2节:采用“你”的第二人称,诗人的视角发生了转换;如何理解“失去自由”?第3节:鱼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第4节:后两句该如何理解?“沉默”“不能动弹”鱼的感受?第5节:简析“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4、。第6节:凝视中感悟到什么?第7节:表明作者怎样的态度?3、总结,同时简介写作背景。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到1978年,诗人复出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种深入的思考之下,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鱼化石的形象和诗人心中的思绪相撞击,使诗人产生了灵感。因为鱼化石的形象能极贴切地表达诗人的思绪。当然,要通过鱼化石来表达自己的思绪,要表达得生动感人,不仅要对自己内心的思绪有准确把握,还要对鱼化石的形象有准确把握,并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而诗人正是具有这

5、种把握能力的高手。六、课堂总结1、善于把象征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辨结合起来,抒发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具体到本诗则是用哲理性的诗句统领全篇,使象征性更加明朗;同时又用富于启示性和暗示性的生动意象和鲜明形象,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引导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2、借物喻人3对比手法七、课堂巩固八、布置作业教学巩固:1.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何作用?2.第四、五节诗的含义是:鱼化石失去了,不得一才沉默;鱼化石失去了,不得已才静止不动。其内心极为。3.纵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是哪一节?4.这首诗告诉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哲理?5.全篇写法怎样?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