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9987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聆听心灵郭枫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谁,谁又是我呢?不管是走着或坐着,睡着或醒着,却永远无法抛开:许多人、许多事、许多声音。盈耳的是车辆的长河,永无止息的奔腾;极目的是泛滥的人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停地涨落。在茫茫的人海里,谁晓得是“我”推动“群”呢?还是“群”推动“我”?可能有些人只是跟着自己的脚走吧!要不,为什么时间竟蹲踞在许多面孔上,傲然而笑,仿佛在问着:人们在忙些什么?是的,人们在忙些什么呢?这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不论怎样,我明白自己是不能应付这种忙碌的。寒碜的牵牛花,原本在山野间开放;常春藤的根,应该扎在乡村的土壤里。于是,我回来了。回到我亲爱的古城,回到我亲爱的学

2、校。立刻,我就被包围在亲切的气氛之中。在这里,有熟悉的椰子林,向我招摇着手臂。有夹道的七里香,以淡淡的清芬,缭绕在人的心头。扁柏的深荫,在爽朗的阳光下,掩映着幽幽的绿影。小池清波,碧荷荡漾,在秋日的凉风中,却仍以孤峭的热情,高举着几支红焰。在这里,每棵小草,每张叶子,都以静美的姿态欢迎我,而我的感情,也化为千瓣心香,向一切祝福。在这里,美,不光是展示在自然中,美也滋长在拙朴的心灵,又偷偷地爬到人们的表情里。徜徉花间的步履,何其安闲!迎面而来的笑容,多么和乐!有书声、有琴韵,流泻至向阳的窗口,透明的空气中,似乎永远飘荡着快乐的音符。低回在小径上,我仿佛走进了历史;属于现代的喧嚣、竞争和匆忙,遂退

3、隐于另一个遥远的世界。呵!我满怀喜悦,喜悦于我的心灵,又回到它的归处。追寻变化和要求速度,是现代物质文明的特色。可是,把握一分灵性,播种一分纯真,难道不是人类精神的需求?低回在小径上,我仿佛听到心灵的声音。1字音辨识(1)单音字和煦(x)沼泽(zho)战俘(f)噩梦() 废墟(x) 雏菊(ch)悚然(sng) 祈祷(q) 凋残(dio)(2)多音字臊踉2字形辨认3词语辨析(1)寂静宁静二者都是形容词。“寂静”指没有声音、很静。如:寂静无声。“宁静”指安定、安宁、安静、平静。如:宁静的月夜。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夜幕下,万物都归于寂静(寂静/宁静),但这两簇冲天的灯火昭告着不息不止的生活律动

4、。在游历了莫言旧居后,不妨思考这个宁静(寂静/宁静)而质朴的高密是如何孕育出这样一位文学巨匠的。(2)周密周到二者都是形容词。“周密”指细致周到。如:考虑得十分周密。“周到”指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疏漏。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抓捕民警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制定周密(周密/周到)的抓捕方案,静待时机成熟。邓红燕异地求学,受到了同学、老师周到(周密/周到)的照顾,对此,她满怀感激。(3)踉跄蹒跚二者都是动词。“踉跄”指走路不稳。如:一个踉跄,险些跌倒。“蹒跚”指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一年多来,利比亚始终在“由乱到治”的盘山路上踉跄(踉跄/蹒跚)前行。下午16时

5、许,一位步履蹒跚(踉跄/蹒跚)的老人气喘吁吁来到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值班室报警。4熟语运用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1)万圣节到来之际,美国化妆师斯塔林设计出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妆容,并通过网络指导人们如何DIY出这些恐怖妆容。()请说明理由:“毛骨悚然”,悚然,恐惧的样子。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语句说的是设计的恐怖妆容,成语符合语境。(2)老年人临床所见抑郁心境长期存在,大部分病人常有目瞪口呆,郁郁寡欢,孤独感,自觉悲观和绝望等症状。()请说明理由:“目瞪口呆”,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呆,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语境的意思是老年人会没有精神等,可改

6、为“无精打采”。(3)露易丝湖是班芙公园最璀璨的明珠,因冰河水含有细微的粒子,所以静谧的湖水呈现不可思议的青绿色。()请说明理由:“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罗森塔尔(19222006),纽约时报前执行主编、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1963年返回纽约时报总部后,罗森塔尔从事编辑工作。1969年,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经济陷

7、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广告业务和扩大读者群。他加强了纽约时报的都市新闻报道,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奥斯威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威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津卡在奥斯威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在奥斯威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威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

8、成的博物馆。1958年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了奥斯威辛,写下了这篇通讯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后来获美国新闻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颁奖词是:“它召唤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

9、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层解:描写布热津卡欢乐、明快、清新的场景,用“毛骨悚然”表现布热津卡过去发生的罪恶。这真像是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层解:解释为何布热津卡是“毛骨悚然”的,使用排比的手法写布热津卡一切都是颠倒的。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

10、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层解:写布热津卡成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里。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1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层解:介绍奥斯威辛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层解: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组成杀人工厂。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奥

11、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待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做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层解:概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法西斯暴行,并指出“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层解:奥斯威辛的故事已经被很多人知道,但记者的职业使作

12、者怀着“无法抑制”的沉痛心情写这篇文章。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层解:总写奥斯威辛的参观者的神态动作,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发生在奥斯威辛的罪恶。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奥斯威辛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另一些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层解:写参

13、观者的最深感受和留下的深刻印象。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层解:参观者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三个“看到”表现德国法西斯的罪恶行径。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到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层解:参观女牢房,用箱子表示女囚的艰难生活状态。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

14、在女囚身上做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层解:参观者经过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女囚绝育试验室。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文章题目中的“没有什么新闻”有何含意?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提示:(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以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

15、责任感,还是要写,要让世人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永志不忘。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意思?提示:布热津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恐怖”一词,既表达了作者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又是全文的线索,同时隐含着本文的主旨忘记历史是更“恐怖”的。作者列举参观者参观奥斯威辛的几种目的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本来人们参观奥斯威辛就应该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并且向受难者致敬,但有些人却是来印证有关奥斯威辛中法西斯残暴的真实性。作者这样写,目的是提醒人们要牢记历史,不要再让这种残暴的事情再次发生。作者为何用“据”这个词语?提示:“据”的意思是根据,但因为这种说法作者没有印证,所以

16、用“据”更能表达出行文的严谨性。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这样的心情?提示:体现了作为记者的良知,同时表达自己对德国法西斯的愤怒以及对受难者的深切同情。描写参观者动作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没有详细描写集中营的阴森、恐怖,而是通过描写参观者的动作的“慢”“拖”等表现参观者的沉重心情,以此来感染读者,引发读者的共鸣。“废墟上”“长满了雏菊”有何含意?提示:在残害犹太人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生长雏菊,表现了生命的坚强。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描写参观者神态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用参观者的神态侧面烘托奥斯威辛曾经发生过的

17、残暴事情。“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这句话中的“死盯”有何含义?提示:描写角度转换。明明是游客看照片,却说是照片“死盯着你”。这一转换,“死盯”隐含着“你们忘了吗?”的语言信息。让人痛彻心扉,催人反省历史。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层解:参观贴满遇难者照片的长廊,特别描写一个面带微笑的年轻女子的照片,以此表现女子对生命的渴望。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

18、待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层解:参观地下窒息室。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层解:参观者恳求结束参观。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层解:照应开头,再次点题。,为何描写年轻姑娘温柔的微笑?提示:照片中的姑娘温柔、可爱,却没有任何缘由地被杀害,反衬出德国法西斯分子的残忍和没有人性。为什么说“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提示:奥斯威辛是杀人工厂,是人间地狱,这里没有同情,没有善良,只有暴力,没有祷告的可能和意义。纳

19、粹党的残暴,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连上帝都不会原谅。文章的开篇和结尾为何描写布热津卡美丽的景色?有何作用?提示:文章开篇和结尾都描写了布热津卡美丽的景色,比如和煦的太阳、繁茂的林木、嬉戏的孩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布热津卡是奥斯威辛集中营所在地,这里留下太多的纳粹的罪恶,但是如今却是景色优美,高大的杨树长势喜人、碧绿的草地上儿童嬉戏,让熟悉这个地方的人们感觉难以接受、毛骨悚然。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布热津卡如今的美丽,对比过去纳粹在这里犯下的滔天罪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纳粹的残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对比:当年情形如今状态灰色绿色阴暗明媚毁灭新生杀戮嬉戏恐怖快乐噩梦美好叙述: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

20、念墙绞刑室感情:恐怖压抑悲愤沉痛视角:灾难的记忆、生命的思考、人性的自省1请简要解说“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答案】“废墟”,指被德国法西斯破坏后的毒气室和焚尸炉,这里是当年德国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作者用“废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德国纳粹灭绝人性的行为的极度愤怒之情。“雏菊”,指一种小菊花,这里作者用雏菊来象征生命。在“废墟”上“长满”“雏菊”,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出生命的顽强。2“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一句中“温柔地微笑着”表现了姑娘怎样的思想?【答案】这位二十多岁的姑娘面对死亡“温柔地微笑”,没有什么痛

21、苦的表情和恐惧的神色,体现了姑娘坚韧、顽强、乐观的思想,表现了姑娘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彰显了人性的光辉。理解语句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提问方式。(1)这一句话中的某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2)某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解题步骤。(1)理解词语的字典义。(2)把握词语使用的写作手法。(3)分析词语在语句中的意思。(4)理解词语表达的情感、态度等。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二)”第9题烘托的手法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恐怖的场景,而是让描述的内容随着参观者的脚步展开。文章先写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

22、,进而将笔触转到见证了当年纳粹累累暴行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接着写游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重温历史,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室、长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没有致力于描写集中营本身,而是巧妙地通过参观者不由自主地显现出来的表情和举止,从侧面烘托出集中营的恐怖,从集中营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强烈震撼显现纳粹暴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定义: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在画面上物体景象的外围用水墨或较淡的色彩加以点染、使物体景象鲜明突出。如果烘托用于文学艺术创作,就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常借助他人他物或他景,来烘托此人此物或此景,使被

23、烘托者更加鲜明、突出,达到“烘云托月月更明”的效果。作用:(1)激发读者想象。烘托的手法能够让读者通过想象感知描写对象的特征。比如写记者“马上臊红了脸”,一方面表现记者对“绝育试验”这种非人道做法的愤怒,另一方面从记者的感受中体现纳粹的残暴。(2)补充正面描写。比如文章写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时,写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从“目瞪口呆”“盯”可以表现参观内容体现出来的恐怖之深。写法特点:(1)用景物烘托人物的心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理,做到寓情于景,自然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感受与情感变化。(2)用他人烘托主人公。通过对他人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来烘托主人公,使主人公的形象

24、更加具体丰满。(3)用景物烘托景物的写法。同样是景物描写,而在这些景物之中,又有主次之分,次要的景物是用来烘托主要景物的。阅读下面一幅电影截图(内容是日本鬼子举起屠刀要砍杀中国战士),请使用烘托的手法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语段来描述这幅画的主要内容。_【参考示例】苍白的天空衬得那嶙峋的枯枝越发像一只手,为中国人指控着日军的残暴和冷血。他即将面临着死亡,脸上却是没有丝毫的惧怕之意。黑色的眼里有那么坚毅的光在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静静地闪烁着。侧脸一道深深的疤痕见证了他在战场上无畏的拼搏与奋斗。他是一个军人,对于死,他早已淡然。只是遗憾的是,不能再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效力了。但他的精魂会撒在每一寸泥土

25、中,守护这片炙热的土地,永远。学会反抗一场大面积的屠杀,不是数目有限的屠夫和屠刀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待宰羔羊大面积的顺从和配合。沉默的目击者、清白的旁观者、无辜的消极苟安者历史的眼睛看见塞满待宰羔羊的列车,一列一列驶向奥斯威辛,生存的希望变成了他们仅存的最后一线希望,他们愿意相信毒气室是日常生活的浴室,去往死亡营的路是秩序中的重新安排;他们愿意相信,昨夜被处决的同类是因为身上有污点,与自身的清白有一个合理的区别;他们也愿意相信今晨被带走的父兄是因为老弱病残,与自身生存的合理性还是一个区别自我保全的希望似乎还存在着,他们宁愿选择沉默。比起狼群在野地里的攻击,牧人的屠场能毁灭得更彻底。在狼群的野蛮面

26、前,他们缺乏的是抵抗的能力,而在人的文明那里,是连抵抗的意愿也消失殆尽了。他们不愿意引颈就戮,但他们更害怕离群的恐怖,更不能承担个人抵抗的责任,为此他们相信国家机器无与伦比的强大,相信必然性与决定论,相信挣扎和逃脱之不可能、之无意义,相信被宰杀是他们的宿命。残暴的统治下的受害者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可能丧失了他们的部分人性,转化为羊性,从而加速了死亡的步伐。于是,奥斯威辛的悲剧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应用角度】“不能懦弱”“学会反抗”“敢于抗争”等。用纳粹集中营受害者照片做减肥广告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修建了很多臭名昭著的集中营,监禁屠杀过数百万人,受害者绝大部分是犹太人,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记录下了那

27、段血腥的历史。这些照片理应被珍藏、被尊重,可是,爱沙尼亚的一家报纸近日却毫无顾忌,用这些照片打起了广告,激起了社会各界的愤怒。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9月10日报道,爱沙尼亚快报日前刊登了一则减肥药广告,以二战时期数十位骨瘦如柴的纳粹集中营受害者照片为背景,广告语是:“门格尔医生减肥药为你打造瘦身奇迹!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没有矮胖者!”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建造于1937年,位于德国魏玛附近,是当时德国最大的死亡集中营之一,有5.6万多人在此遇害。爱沙尼亚快报还把这则广告刊登在了幽默版,肆无忌惮地嘲笑憔悴的受害者,遭到犹太组织的强烈谴责。【媒评文摘】1.爱沙尼亚快报发布的嘲弄广告是在通过损害数百万纳粹受害者来

28、寻求幽默的病态企图。邮差报2这一事件说明爱沙尼亚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问题。邮差报奥斯威辛张鸣奥斯威辛,原本对我而言,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纳粹大屠杀的符号。但当亲身来到这个符号面前时,一股莫名的沉重,居然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奥斯威辛二号集中营,是杀死一百多万犹太人和一些波兰人、吉普赛人的灭绝营。高压电网里面,一排排砖木结构的牢房,一条普通的铁路,一直通向集中营的深处。牢房里面是鸽子笼一样的双层铺,一幢不大的牢房,最多四百平米,最多的时候能塞进七百人。灭绝营用不着每天拿枪扫射,甚至不用枪。用闷罐车拉来的犹太人,马上进行分类,老弱病残者,直接进毒气室、焚尸炉,剩下的强制劳动,在饥饿、寒冷、

29、没有起码的卫生条件下,一批批死掉,再进焚尸炉。焚尸炉二十四小时开工,向天空喷出浓烟。在这个过程中,犹太人所有的剩余价值,从体力到随身的衣物、金牙,甚至毛发,统统被榨取干净,为纳粹所用。灭绝营是一架运转良好、高效而且有条不紊的机器。里面有人类文明成果的硬件:铁路、电网、毒气室、焚尸炉。也有文明的软件:严密的科层制,高效的管理。除了少数直接实施虐杀者之外,所有参与屠杀的人,都只是在发布指令,面对文件,或者按动电钮。血腥,就这样被“文明”手段有效地遮蔽了。纳粹大屠杀的特色在于,它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产物。人类走到二十世纪,居然有人用文明的成果,成功地在无声中成批虐杀同类,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

30、进程的悲哀。不是因为面对面的战争,也不是像南京大屠杀那样是战后胜利者的兽性发泄,仅仅是因为纳粹主义的某种理念,在他们自己看来,这是一种所谓人种学科学依据的理念。人类文明,就这样被引入了歧途。我的疑问是,以后这样的歧途会不会再现?换一个花样,换一个名堂?奥斯威辛的第一集中营,现在是博物馆。每个馆里都有一排排的照片,那是当年的囚徒,被关进来的时候,纳粹管理者按惯例留档照的。当年的这些人,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等待处理的“物”,被塞进集中营的。但是,今天,他们已经被还原成了一个个的人,如果能找到本人,还会在囚徒照旁边附上他们平时的照片。唯一遗憾的是,奥斯威辛没有中文解说。整个参观过程,我也没看到一个中

31、国人。其实,中国人更需要看看奥斯威辛。(选自杂文选刊,2009年11期)【精要赏析】文章选自作者的旅欧日记,记述了作者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感受。文章开篇欲扬先抑,先说奥斯威辛与自己的关系并不密切,在自己的记忆中只是一种“符号”,然后写自己参观奥斯威辛后的感受。为表现奥斯威辛中德国纳粹的残暴,作者从集中营中犹太人、波兰人的遭遇写起,特别强调了纳粹大屠杀的“文明性”,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如何对待文明的问题。(教师用书独具)【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思考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学生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二、教学重点1

32、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2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看奥斯威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威辛建造的杀人魔窟和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天下,引起世人

33、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威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威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二、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喉咙(lng)扼()住和煦(x)嬉(x)笑噩()梦颠(din)倒凋(dio)残恐(kng)怖沼(zho)泽

34、战俘(f)废墟(x)雏(ch)菊悚(sng)然祈(q)祷惨(cn)状三、师生互动,理解课文1提问:文章题目为“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老师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2老师再启发:在一个或许被人认为没有新闻的地方。作者却执著地去写,而且果真写出了大新闻,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

35、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并获得了新闻界的大奖。那么这篇文章肯定有成功之处,你认为这成功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实例来分析。尽量启发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一时打不开思路,教师可作如下指导:(1)屏幕播放奥斯威辛集中营中法西斯残暴屠杀妇女的图像,问:面对这种情景,善良的人们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然会指出,应该怀着悲愤的心情。文中第2段即表达了这种感情。但除了与这种情景相吻合的悲情描写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都写了欢乐的情景,这种乐景描写与悲情协调吗?明确:文章写了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但作者觉得这种祥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一场噩梦

36、”。这是以乐写悲,以乐衬悲。虽然今天的奥斯威辛早已是“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是一幅欢乐的景象。但在作者和了解法西斯暴行的人眼里,这里曾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地方,是善良的蒙难地。眼前虽然是一幅阳光明媚、欢乐祥和的景象,但是人们心头阴霾难除,总觉得在此地出现此景,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使人更感“毛骨悚然”的。这是以乐写悲,更增其悲。(2)课文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

37、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明确:这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从侧面写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从侧面反映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3)文章恰当穿插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总体情况、地理位置和人口的介绍,这也是文章表现力强的一个重要原

38、因。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较含蓄的句子。提问:同学们,文中有些句子比较含蓄,如“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它们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加深对一些含蓄句子的理解。)4对比阅读。教师:法国诗人阿多尔诺写了一首题为“奥斯威辛以后”的诗,请你将它与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比较,说说这首诗与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诗歌材料略)明确:启发学生概括二者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即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5教师总结。从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50多年

39、又过去了,奥斯威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6布置作业。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1960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假设你是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需要为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一篇200300字的颁奖词,你怎么写?一、基础

40、巩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枯萎(wi)旅(l)游致(zh)意纳粹(cu) 相隔(g)B规模(mu) 抑(y)制 撤(ch)退焚(fn)烧 玻(b)璃C砖砌(q) 牢(lo)房 踉跄(qing)呆滞(zh) 恳(kn)求D笔墨(m) 窒(sh)息 甜(tin)蜜回顾(g) 清楚(ch)【解析】A项,旅,读l;B项,模,读m;D项,窒,读zh。【答案】C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究竟温柔意味参观报道B晴琅导游扼住美妙试验C总监痛心逐渐废墟残状D袪赶木箱刺耳悲剧折磨【解析】B项,晴朗;C项,惨状;D项,驱赶。【答案】A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梅园

41、雪下乡时,身上经常带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数据、哪块耕地什么土质、适用什么肥、病虫害如何,她都记得一清二楚。B武警部队因存在勤务种类繁多,部队布局分散的状况,面对思绪万千的各种工作,执行者对待工作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C美国的环境工作团体测出一把芹菜含有67种农药,这在南京市蔬菜与花卉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魏猷刚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实在是太夸张了。D昨日下午,曾经的惯偷罗永正现身成都,他手拿工具现场演示,防盗门、电动车铁锁等被轻易打开,旁观者看得目瞪口呆。【解析】A项,一清二楚:十分清楚、明白。B项,思绪万千: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应改为“千

42、头万绪”。C项,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D项,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新学期以来,贵阳市广大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学生在校3年间被评为五星级志愿者升学考试可以加5分的政策上给予了广泛的关注。B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继承百年办学传统,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如今成为一所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C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短短7年,使热播节目繁荣了中国电视屏幕的内容表现,将观众带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新世界。D经半个世纪的开拓发展,首都医大不仅成为全国唯一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教学两个领域同时获得国家

43、最高奖的地方院校,而且成为研究教学型医学多科性大学。【解析】A项,搭配不当。“对于”改为“在”。C项,成分残缺。去掉“使”。D项,语序不当。“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答案】B5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水其实寄寓了孔子当时欲弘扬仁道,推行仁政于天下的伟大理想,_,然后靠“君子”的治理使国家与社会重新走向文明与秩序。然而,对夏、商、周三代发展起来的文明与秩序有着深情眷恋的他并不因此而退缩沮丧他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希望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一批有道德理想、有人文教养的“君子”孔子生活在周朝势微、礼崩乐坏的年代,客观时势尤其严峻而“水”之“其万折也必东”的品性则象征着

44、孔子为实现其理想而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勇气以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勇气做入世拯救的事业A BC D【解析】注重分析空格前的意思,分析“其实”的意思可以看出,下文需要转折,而具有转折的语句是,然后分析两句话与前文的关系,也可以从分析表达的意思,用排除法分析;接着分析句与的关系等。【答案】A二、课内阅读阅读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回答问题。6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_【答案】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

45、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与历史上的残酷和黑暗形成鲜明的对照,更进一步表达了文章的主题。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津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津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7游客游览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游客怎样的感受?_【答案】游览的地方: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

46、室。感受:恐怖、压抑、震撼等。8文章描写“木箱”“在女囚身上做绝育试验”和“成千上万张照片”“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等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_【答案】“木箱”是集中营女囚睡觉的地方,这么小的箱子每晚要塞5到10个人;“在女囚身上做绝育试验”不仅体现女囚身体上受到的虐待,也表现出她们心理上受到的伤害;“照片”体现了女孩对生命的渴望和坚强。文章以这些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9.(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2题)“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这句话中的“够了”的含义什么?_【答案】“够了”的意思是参观者已经不想再看到奥斯威辛中的任何景象,因为参观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体现出

47、德国纳粹的无以复加的残暴,同时也体现了参观者对法西斯的强烈愤恨、控诉之情。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奥斯威辛的雪肖复兴在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威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仿佛老天也为之动容,流下冬天的眼泪,洒下祭祀的白花。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伫立着,无言地出示着历史的一份浸透着血泪的证言。触动我的不仅仅是纪念活动的场景,而是所有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一致地要求,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虽然天正下着大雪。触动我的还在于,出席纪念活动的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

48、尤先科、波兰总统瓦希涅夫斯基在内的40多个国家领导人,他们都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纷飞的大雪。所有的国家领导人,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130万犹太人曾经被关押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110万人死在这里,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60万人死在这里。是应该这样脱帽站立在这里,让我们的头和我们的心一起为战争中无辜死去的亡灵垂下来。无论是以致以哀思、幽思,还是反思;是报以忏悔、遗恨,还是缅怀;是出于悲伤、愤怒,还是激动,所有的人们都应该为人类自身曾经犯下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垂下头来。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

49、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将纪念活动移花接木变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或展示自己的盛大Party。我们常常爱说和世界接轨,从此次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们应该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我想起有一次在长江三峡上的经历,航船途经一个小地方停靠码头,天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并不是雪),从码头到岸边的大路上,大约有五六百米,早早就铺好了长长的一溜红地毯,红地毯的尽头,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都已经淋湿在淅沥沥的雨水中。一位领导(不知是什么级别的领导)要下船,刚刚走下船梯,立刻就有一把伞花开一般张开,遮挡在领导

50、的头顶,一行人前呼后拥着一路迤逦而去。船舷旁围着许多看热闹的人,有人在大声呼喊着:“让列宁同志先走!”戏谑中含有讽刺和不满,自然流露的都是情绪。这样的做法,在我们这里已经见多不怪,习以为常。我们上行下效,愿意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在官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更愿意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才是。因此,如果是我们来操办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会怎么办?自然,也许我们会操办得更好,但我们会坚持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吗?虽然天在下着大雪。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非长幼地都站立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主席台和遮

51、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而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所有人仍然立在风雪中,而“让列宁同志先走”?也许,这真的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奥斯威辛的雪,真冷,真白,那样的晶莹,清澈。(选自我的人生笔记)10你是如何理解“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句话中的“形式”与“内容”的?_【解析】可以分析这句话前面对纪念活动的描写,找到这些做法,内容上可以分析这些纪念活动体

52、现的意义。【答案】“形式”指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虔诚地哀悼亡灵,缅怀英烈,忏悔人类曾犯下的罪行。“内容”指哀悼亡灵,缅怀英烈、忏悔人类曾犯下的罪行。11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们应该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的具体内容指什么?_【解析】注意分析倒数第三段的相关内容,分析作者对“仪式”的具体看法就能得到答案。【答案】(1)不要“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2)抛弃“官本位思想”,不要总“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12有人说文章结尾句颇有意蕴,值得玩味。谈谈你的理解

53、。_【解析】可以从文章的结构的角度、语句体现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等角度分析。比如首尾照应、双关等。【答案】(1)与文首构成呼应,圆合文章的结构。(2)奥斯威辛的雪,冷,白,晶莹,清澈;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出席纪念活动的40多个国家领导人哀悼的真诚和行事作风的平易,奥斯威辛的大雪中的纪念活动,反衬出我们的某些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是多么严重、反衬出我们的形式主义多么严重。(3)一语双关。表面指天气的寒冷,雪的晶莹,清澈,同时又表现心情的悲痛,所以说“冷”;而这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纯粹”,不是为了彰显什么,而是一种虔诚的悼念和忏悔,又让人觉得晶莹、清澈。13文章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就其中

54、的两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作简要分析。_【解析】文章中生动的叙写,精当的议论、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首尾呼应、绾接自然的结构艺术等等,都是可以选取的答题点。只要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句顺畅,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一:文中有一段描写文字:“天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并不是雪),从码头到岸边的大路上,大约有五六百米,早早就铺好了长长的一溜红地毯,红地毯的尽头,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都已经淋湿在淅沥沥的雨水中。”读到此处,读者定会揣想,是何方神圣将驾临此处,须如此铺张而堂皇的仪式恭迎?“一位领导(不知是什么级别的领导)要下船,刚刚走下船梯,立刻就有一把伞花开一般张开,遮挡在领导的头顶,一行人前呼

55、后拥着一路迤逦而去。”一句又形象地勾勒出那活动操办人极尽巴结讨好上司之能事的嘴脸和官味十足的领导者形象,描写文字简洁而意蕴丰厚。示例二:文章前半部分写4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上,“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纷飞的大雪。”“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他们平易而深挚的悼念姿态与我们的某些官员的“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官老爷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描写中作者的爱憎、褒贬不言自明。示例三:文章的第七段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方法。“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非长幼地都站立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

56、主席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一连串的反问句,将官本位思想之严重,老爷作风之恶劣暴露得十分充分!四、语言表达14某电视台准备播出介绍奥斯威辛的系列节目,假设你是编导,请你为此节目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解说词。_【解析】注重表达对奥斯威辛体现出来的意义的思考,可以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惨景写起,然后表达对奥斯威辛残暴的控诉等。【答案】(示例)当汉谟拉比法典不再发光、当贪婪与邪恶在心中酝酿、当高大的城墙灰飞烟灭

57、、当战争的枪声在瞬间打响,此刻,绝望便笼罩在心头,文明便不再闪光,人类的道德便开始沦丧。于是,有多少无辜的生灵在硝烟滚滚中飘然逝去?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血雨腥风里饮恨而亡?有多少光辉的成就在互相厮杀中毁于一旦?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有关二战的反思却并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让我们唱着“让世间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的歌儿,再去看看令人恐怖,令人窒息,令人沉痛的“奥斯威辛”吧。15阅读下面的示例,仿写一句话,请注意使用适当的修辞。【示例】一山一水,优雅了情趣,于是,所有的情致在山谷间流成一汪清泉,碧透灵动,不染尘世半粒尘埃。_【答案】(示例)一琴一曲,淡泊了心情,于是,所有的心思在竹林间长成一片翠绿,清纯雅致,不沾世俗半分虚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