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古诗三首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2、这首诗,好吗?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5师生交流。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3师生交流。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六、指导书写。1师写生看。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第二课时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
3、发思乡之情。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
4、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有感情朗读。五、拓展阅读。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
5、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
6、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教学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