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化学优化方案—习题(鲁科版必修1):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第2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99475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化学优化方案—习题(鲁科版必修1):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第2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化学优化方案—习题(鲁科版必修1):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第2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化学优化方案—习题(鲁科版必修1):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第2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化学优化方案—习题(鲁科版必修1):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第2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化学优化方案—习题(鲁科版必修1):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第2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化学优化方案—习题(鲁科版必修1):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第2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化学优化方案—习题(鲁科版必修1):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第2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化学优化方案—习题(鲁科版必修1):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第2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化学优化方案—习题(鲁科版必修1):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第2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化学优化方案—习题(鲁科版必修1):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第2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达标检测基础巩固1(2016合肥高一检测)在四片玻璃片上分别滴有下列溶液,当氨气靠近各玻璃片时,有白烟产生的是()A浓硫酸B浓盐酸CNaCl溶液 D浓的氢氧化钠溶液解析:选B。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与NH3反应形成白烟(NH4Cl)。2在实验室里可按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干燥和收集气体R,多余的气体可用水来吸收,则R是()AHCl BCl2CNO2 DNH3解析:选D。此气体要符合3个条件:可用固体干燥剂干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此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收集;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大而且能用水吸收。符合这3个条件的气体为NH3。3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K、OH、Na、COBCl、Na、Ag

2、、NOCFe3、Cl、Na、OHDNH、Cl、Na、OH解析:选A。B项,ClAg=AgCl;C项,Fe33OH=Fe(OH)3;D项,NHOHNH3H2O。4用加热法可以分离的一组物质是()A氯化铵和消石灰B碳酸氢铵和过氧化钠C氯化铵和氯化钙D碘和氯化铵解析:选C。A项,2NH4ClCa(OH)2CaCl22NH32H2O;B项,NH4HCO3NH3CO2H2O,CO2、H2O均与Na2O2反应;D项,碘受热易升华,NH4Cl受热易分解,且冷却后二者均复原。5试管中盛有白色晶体,检验它是否是铵盐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A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B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酚酞试

3、纸放在试管口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解析:选A。NH3可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遇浓盐酸生成白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加热铵盐不一定有氨气逸出。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氨水可以直接做为肥料施用B铵盐都可做为氮肥C农家肥和草木灰混合使用可以增强肥效D做为氮肥,铵盐比氨水使用更方便解析:选C。农家肥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得到铵根离子,而草木灰呈碱性,容易与铵根离子结合生成氨气而损失肥效,C项做法错误。7(2016潍坊高一检测)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解析:选A。B.氨气极易溶于水,该装置能发生倒吸,且广口瓶

4、不应用橡皮塞,错误;C.NO与氧气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错误;D.NO2和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错误。8已知X、Y、Z、W(含同一元素)有如下所示转化关系,且X能与W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盐,则X可能是()XYZWAN2 BNO2CNH3 DNO解析:选C。9根据下列变化进行推断。且已知加热A产生三种气体,且物质的量相等。(1)推断A、B、C、D的化学式:A_,B_,C_,D_。(2)写出变化的离子方程式:_;_。解析:气体B遇HCl冒白烟,B为NH3。A为铵盐,白色沉淀C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D为CO2,A为碳酸盐,A加热产生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A为NH4HCO3,B为NH3,C

5、为BaCO3,D为CO2。答案:(1)NH4HCO3NH3BaCO3CO2(2)NHHCOBa22OHNH32H2OBaCO3BaCO32H=Ba2H2OCO210某无色气体可能由CO2、HCl、NH3、NO2、N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此无色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发现气体体积减小一部分。继续通过装有固体Na2O2的干燥管,发现从干燥管出气口一端出来的气体颜色显红棕色,再将该气体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最后试管里仍然充满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气体中一定含有_,一定不含有_。(2)由最终结果可知,原气体中_的体积比为_。解析:先对已知的6种气体进行逐个分析,因气体无

6、色,因此没有NO2;能被浓H2SO4吸收部分气体,原气体中肯定有NH3,同时也排除了HCl的存在;经过Na2O2后气体颜色变红棕色,说明原气体中一定有NO和CO2;最后的气体通入水中全部溶解,说明经过Na2O2后,V(NO)V(O2)43,进而在原混合气中,V(NO)V(CO2)4(32)23,并且说明没有H2存在。答案:(1)NH3、CO2、NONO2、HCl、H2(2)NO和CO223能力提升11(2016六安高一检测)氨溶于水得到氨水,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下列关于新制的氨水、氯水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两水”都是混合物,溶液中含有的粒子种类、数目相同B“两水”都有刺激性气味,都能漂白有机

7、色素C“两水”中都存在可逆反应D“两水”均为弱电解质解析:选C。A项,氯水中含Cl2、H2O、HClO、H、Cl、ClO、OH7种粒子,氨水中含NH3H2O、H2O、NH3、NH、OH、H6种粒子;B项,氨水无漂白性;C项,NH3H2ONH3H2O,Cl2H2OHClHClO;D项,两水均为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12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率越快。如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率的实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无挥发性)B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C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D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解析:选C。A项中浓硫酸不是挥发性酸,

8、不会产生白色烟环;B、C、D三项中由于NH3的摩尔质量小,扩散速率快,所以离白色烟环远的甲为浓氨水,故C正确。13将盛有NH4HCO3的试管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Na2O2的干燥管、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最后得到的气体是()ANH3 BO2CH2O DCO214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1)若要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

9、方法是_。解析:若要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在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可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则烧瓶中NH3被水吸收,形成负压,烧瓶中HCl进入烧瓶中,HCl和NH3反应生成固体NH4Cl(产生白烟)。要在烧瓶中形成“喷泉”,就要形成负压,可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答案:(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2)烧瓶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

10、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15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加热和夹持装置略去)。回答下列问题:(1)A中加入的物质是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B中加入的物质是_,其作用是_。(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_,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_。解析:由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并结合装置图可知,A装置提供NH3,且是固固加热制备气体,则A中应加入固体NH4Cl和 Ca(OH)2,发生反

11、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B装置是干燥装置,除去NH3中的水蒸气,应加入碱石灰或CaO等碱性固体干燥剂。C装置中发生反应:2NH33CuON23H2O3Cu,则C中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反应生成的N2及水蒸气和未反应的NH3均会从C装置中进入D试管中,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则D中收集到的是氨水。E装置是气体收集装置,收集到的是N2。答案:(1)固体NH4Cl和Ca(OH)2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碱石灰(或CaO)除去NH3气流中的水蒸气(3)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2NH33CuON23H2O3Cu(4)出现无色液体氨水用红色石蕊试

12、纸检验,试纸变蓝;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无水硫酸铜变蓝小专题突破(四)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 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2形成喷泉的类型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和液体。气体HClNH3CO2、Cl2、SO2、H2SNO2NO、O2(43)NO2、O2(41)吸收剂水、NaOH溶液水NaOH溶液水水水3.喷泉实验的引发加入某种试剂或采取一定操作使烧瓶内的气体与烧杯中的液体接触。1关于氨的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解释正确的是()A氨水呈碱性B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C氨气易液化DNH3溶于水后形成的溶

13、液易挥发解析:选B。氨之所以能做成喷泉实验,是由于胶头滴管挤入的少量水可使烧瓶内的氨气迅速溶解,烧瓶内外形成了压强差。2.如图所示装置中, 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然后打开止水夹,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ACl2(饱和食盐水),无色喷泉BNH3(H2O含石蕊),蓝色喷泉CHCl(H2O含石蕊),红色喷泉DCO2(NaOH溶液),无色喷泉解析:选A。Cl2不溶于饱和食盐水,不能形成喷泉。3某同学依照喷泉实验原理在实验室里做了一个“喷烟实验”。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烧瓶中分别装入X、Y两种无色气体,胶头滴管中盛有含酚酞的NaOH溶液,实验时将胶头滴管内

14、的液体挤入甲烧瓶中,然后打开弹簧夹,便可看到甲烧瓶中的导管喷出白色的烟,同时甲烧瓶中的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最后退为无色。则X、Y分别为()ANH3和HClBHCl和NH3CCO2和HCl DNO和HCl解析:选A。要想产生“喷烟”现象,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形成压强差,二是两种气体反应会生成白烟,排除C、D项。甲中溶液颜色发生变化,结合题给条件“胶头滴管中盛有含酚酞的NaOH溶液”可知,甲中气体显碱性,即X为NH3,故Y为HCl,A项正确,B项不正确。4如图为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图中固定装置均已略去)。(1)收集氨气应使用_法,要得到干燥的NH3选用_做干燥剂;(2)用甲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

15、烧瓶已装满干燥的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该实验的原理是_;(3)如果只提供乙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解析:(1)对于难溶于水的气体,最好用排水法收集,这样得到的气体比较纯净(排空气法难以排尽空气)。NH3极易溶于水,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且NH3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小,故用向下排空气法。干燥气体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2)(3)产生喷泉的“动力”是烧瓶内外有压强差。答案:(1)向下排空气碱石灰(2)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打开止水夹氨气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3)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而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