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9892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2)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3)教育学术: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学派的墨子。(4)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3意义(1)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深度点拨“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在不同之中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派别代表主要观点儒家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孟子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实行“仁义”和“王道”;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伦理观主张“人之性恶”早期儒学(1)创立:春秋晚期,

3、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3)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归纳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相同点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不同点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深化探究探究点1孔子思想及其意义材料见下图 图一孔子论为人 图二孔子成了摇钱树(漫画)思考(1)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中可能会提出什么观点?(2)简要评价材料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答案(1)提出“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等。(2)图

4、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图片二所反映的利用孔子来牟利的现象,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重点精讲“仁”与“礼”的关系: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关系密切。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探究点2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轲孟子告子上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

5、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荀况荀子性恶思考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答案人性观: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政治主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核心比较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表面上看根本对立,实质上都是强调儒家学说的教化功能,或强调弘扬善意,或强调去恶扬善。三、道家和法家派别代表主要观点道家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

6、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辩证法思想庄子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重点精讲法家思想为何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战乱不断。(2)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形成。(3)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加强君权,实行严刑峻法才能控制人民,只有实现统一,才能避免战乱。法家的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易混易错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

7、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堂小结百家争鸣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发生是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学术领域的社会大变革所导致的。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答案D解析“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

8、除A。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答案C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3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A因材施教的原则B有教无类的思想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D循循善诱的说教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孔子没有因为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而拒收冉雍为弟子,说明他不分贵贱,主张人人都有受

9、教育的资格。4旧时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开头即是“人之初,性本善”,最早明确提出这种观点的是()答案B解析本题首先要识别图像,A是孔子,B是孟子,C是荀子,D是老子。所以根据所学知识,最早提出“性本善”的是孟子,故答案为B。5下面的漫画体现了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A荀子 B老子C墨子 D韩非子答案B解析由漫画中的“福”“祸”“灾祸的里面隐藏着幸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老子,他认为事物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故答案为B。学思之窗提示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基本思想主张是一致的,但对人性的认识方面却大相径庭,这反映出思想认识的复杂性。“人性”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思

10、想认识的“相同”与“不同”是相对的。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提示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二、学习延伸提示前两句是孔子的言论,都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孔子来说“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是孟子的言论,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是荀子的言论,表明荀子的“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基础达标1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

11、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制天命而用之答案B解析关键信息: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A项是墨家思想;B、C、D项都是儒家思想,但C项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D项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不属于为人处世方面,B项正确。2这是一位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A克己复礼 B仁者无敌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理解能力。儒家思想内容主要是仁和礼,公元前4世纪是中国的战国时期,这位思想家应是孟子。故选B。3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下言论能体

12、现这一思想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答案C解析“民为贵”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浓重的等级观念,A项显然不合题意;“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B项不合题意;D项反映了心学的“致良知”思想,也是不合题意。4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

13、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属道家思想。5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拍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哪一思想学派最能回应此议题()A道家 B墨家C儒家 D法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道家思想以道、无为、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由此在材料中体现了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采取的思想。其余选项与题干内容不符。6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

14、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答案B解析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希望提高平民百姓的政治地位的主张。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7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是因为法家思想包含了()A“兼爱”、“非攻”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认识C君主集权的理念D人定胜天的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能力。A是墨子思想,B是孟子思想,D是荀子思想,C是法家集权观。8“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15、()A孟子的“仁政”学说B墨子的“兼爱”思想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庄子的“齐物”观点答案C解析“世异则事异”是论点,“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能力提升9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等级秩序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克己复礼”含义来理解认识。“克己复礼”是按照西周等级秩序来规范行为,因此其思想本质是强调等级秩序,故B正确。10“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

16、是()A墨家 B道家C儒家 D法家答案B解析人为是指人的有为,结合“伪”的含义,可知该学派的观点不主张有为,而主张无为,故B项正确;A、C、D项都是主张有为的思想。11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答案A解析“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成功。典故出自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五蠹,因此A正确。12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材料观点认为,严格的家庭不会出现类似强盗的行为,而慈爱的母亲则会教育出对家庭或社会有危害的人。这种观点符合法家坚持严刑峻法的主张,故选D。13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始终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下列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悦,远者来”。阅读材料,请回答:(1)材料中思想家的言论代表哪一学派?(2)试结合材料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涵。答案(1)代表儒家学派。(2)内涵: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

18、处;人与自然之间,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解析第(1)问考查儒家学派的有关知识。根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以得出儒家学派思想的答案。第(2)问,这句话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这句话说明了人要与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则上升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高度。14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

19、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则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解析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的学派对此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基本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