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动脑筋的帕斯卡教学反思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
2、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
3、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一、钻研文本,挖掘语言训练点: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使学生认识了一位爱提问、爱钻研的帕斯卡。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声学的振动原理。就这个原理而言,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陌生的。然而,倘若把课堂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知道、搞清这个原理上,显然就违背了语文课的特性,将它等同于常识课了。那如何才能既让学生对这个常识有所了解,又使课堂不失语文味呢?我在教学中,尝试将学生对这一常识的了解牢牢地与语言文字训练联系在一起。如: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对这一常识有初步的了解。接着,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亲眼目睹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4、来练习说话,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讲述声学原理的同时,由于是通过观察,不看书本,自己组织语言来说的,所以,这表面上看是让学生在讲声学原理,其实我所关注的是学生对语言的正确表达,要锻炼的是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我再让学生来听记这句介绍了声学原理的句子,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对这一常识的识记,另一方面也是在听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记习惯,对本课所学字词加以巩固。通过层层推进的“读、说、写”这几个环节,学生大多已能在潜移默化中向他人介绍这一常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而且至始至终都在在进行着语言文字的训练,两者被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二、明确要求,以实验促进说话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
5、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课上,为了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我设计了让学生学着帕斯卡的样子也来动手做一做实验的环节。顿时间,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不已,学生们各个跃跃欲试。当时的气氛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可在一阵热闹之后,当我要学生用上连接词来将实验的步骤说清楚时,学生要么照本宣读,要么就是吞吞吐吐。课后细想:如果我在让学生做实验之前,就能将“先、接着”等连接词出示出来,明确告诉观察的学生看完实验后,要用上这些连接词来说清楚实验的步骤,那么学生看实验的指向性就会更明确,以实验促进说话的效果就会更好。三、分层教学,合作中学习复述复述这一要求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6、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班中已有部分学生能借助填空,将这个小故事复述出来。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班中仍有一些孩子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我想:课堂教学是面对每个学生的,教师要关注的是每个层面孩子的均衡发展。那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设想在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每组四位同学先合作来分部分复述课文,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同伴的提示、帮助下,开口练说。交流时,让一些学有困难生来分部分合作复述故事。再请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独立复述课文。这样一来,每个层面的孩子都能得到锻炼,都能再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爱动脑经的帕斯卡教学反思保持语文课堂的语文味爱动脑筋的帕斯卡是沪教版三
7、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记叙了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小时候在厨房玩时,由厨师摆弄盘子时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响声引发思索,经过实践、观察,十一岁的帕斯卡就发现了声学振动原理,并开始科学探索的故事。本文按概括、具体、概括(总分总)的方式来记叙。第1节概括地介绍了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小时候就爱钻研的特点。第2、3节具体介绍了帕斯卡十一岁发现了声学的振动原理的这件事情,让读者能从这件事中真切感受到帕斯卡从小就爱“爱问为什么,并喜欢去钻研,找出问题答案”的科学素养。第4节又概括介绍了帕斯卡长大后的成就。 本课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使学生认识了一位爱提问、爱钻研的帕斯卡。同时,也让学生了
8、解了声学的振动原理。就这个原理而言,学生无疑是陌生的,但这不应该是我课堂的重点,不然就脱离了语文的特性,变成自然课了。那如何既让学生了解这个原理,又不让课堂失去语文课该有的味道呢?在教学中,我紧紧将将学生对这一常识的了解牢牢地与语言文字训练联系在一起。如:先让指名学生分组分小节朗读课文,来对这一常识有初步的了解。接着,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尝试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根橡皮筋套在一个一面无盖的盒子上,拨动皮筋,体会振动带来的声响)来加深学生对这个原理的理解。最后,学生通过我的实验观察,不用看书本,就可以尝试通过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说清楚声学振动原理。表面上看是让学生在讲声学原理,其实我所关注的是学
9、生对语言的正确表达,要锻炼的是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我再让学生来听写文中介绍声学原理的句子,一方面是巩固学生对这一常识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在听写的过程中,对本课所学字词加以巩固。通过层层推进的几个环节,大多数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向他人介绍这一常识。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增加了科学知识,而且至始至终都立足于语言表达训练,力求保留课堂的浓浓语文味。 本课的第二个训练重点就是复述,这一要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比较难以操作。由于课堂上,我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再让学生借助填空,将这个小故事复述出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全班大部分孩子都举手回答,令我大吃一惊。原来,给予学生一定的扶手,不要让他们对复述望而生畏,不要让问题回答仅仅是少数孩子的专利,创造出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也是能保持课堂浓浓语文味一个必要条件。 以上内容仅仅是我在教授本课之后的一点浅见,同时勉励自己再接再厉,常教常新、常教常钻,力求将自己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