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1沪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9767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1沪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1沪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1沪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1沪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1沪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

2、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悉尼歌剧院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从歌剧院的外形特点和内部结构科学两方面进行介绍的。悉尼是一座滨海城市,曾举办过第27届奥运会,在那里有一些特有的动物袋鼠和鸭嘴兽。这些内容都出现在这篇课文中,一节课要让学生既要了解这么多知识,也要有侧重地知道悉尼歌剧院建筑上的特点,从而明白它为什么能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在设计教案时力图完整地展现课文中的内容,但呈现方式却是各有侧重的。一、借助媒体加深理解悉尼歌剧院建造于1959年,落成于1973年,从时间跨度来看,离开学生已经很远。它坐落于澳大利亚悉尼,从位置上看,离

3、开学生所在城市也非常遥远。要介绍这座建筑物就应该从直观入手,先让学生走进悉尼,通过图片和生字词语的教学,让学生首先了解到悉尼这座城市的位置和世界地位。而后走近悉尼歌剧院,不同角度的观赏,不同时间段的建筑物,从学生一片赞叹声中,已经感受到这座建筑物的与众不同。而后加上对于文章内容的学习,对于悉尼歌剧院外观的独特美丽,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对于歌剧院外观介绍时,主要让学生明白三句比喻句,既要理解从不同角度看悉尼歌剧院外观呈现出的美是不同的,也要理解作者之所以要比作白莲、扇贝和白帆,是因为这座建筑物三面临海的地理位置。因此再一次借助媒体,让学生比较着看,从直观上去感受歌剧院像白莲、扇贝和白帆。又通过看

4、图,理解了词语“三面临海”的意思,引导学生明白了作者比喻的真正用意。二、以读促悟知晓方法在介绍悉尼歌剧院内部结构科学,设备讲究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在试教时采取了寻找数字的方法,但是学生不知道寻找数字的真正意义,无法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因此,想运用两次引读的方法,在引读中通过与龙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座位的实际生活体验感受悉尼歌剧院的规模大,从而让学生体会了列数字的作用。三、说话训练有条有理让学生运用以学到的词汇和句子来进行说话,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是行之有效的。这节课也秉承这样的宗旨,安排说话训练。要三年级的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来介绍悉尼歌剧院,肯定是存在困难的,因此想借助媒体成为

5、学生说话的“依据”,学生根据媒体进行准备,这次语言训练要求学生当小导游进行介绍,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图片所示,从外形独特、美丽或地理位置的独特来介绍悉尼歌剧院,这样有了坡度学生就不感到累了。整节课学生在较宽松的环境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反思一下,自己在教学的流畅度上还应该更花些功夫,把教材入脑,把教案入心,教学目标指向更清晰。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

6、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学校的语文

7、学科专家每次在听课后都会反复强调,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敢于让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前两周,听了杨伯红老师的公开课家乡的桥,课堂中杨老师对质疑的重视和运用也让我受益匪浅。于是,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教学中,我开始尝试着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在教学悉尼歌剧院一课时,我在新课导入时便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看到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们的问题很多,我将这些问题大致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比较浅显的,能直接从语句中找到答案的:“悉尼歌剧院在什么地方?”“悉尼歌剧院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什么时候建成的?”另一类是需要通过文本理解体悟的,如“悉尼歌剧院有什么特点?”“课文是从哪

8、几方面介绍悉尼歌剧院的?”“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悉尼歌剧院的?”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的同学,我都予以肯定,而且特别表扬了几个提出问题比较深刻的学生。希望能让学生明白,提问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要尽量提出更有意义,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对于第一类较为浅显的问题,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便很轻松地解决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我都花在了解决第二类问题上。“悉尼歌剧院有什么特点?”“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悉尼歌剧院的?”我让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了一个关键句:“悉尼歌剧院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内部结构科学、设备讲究。”得出结论,课文从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内部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大部分同学同意这一观点,有一位学生举手要发

9、表不同看法,我先让他保留意见,预留一个伏笔)。学生也能从这句话中了解歌剧院的特点是“外观漂亮”“内部结构科学讲究”。整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比较顺利,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中对歌剧院外观的描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我反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背诵,体会语句的优美,比喻的修辞方法的准确运用。当我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问题:“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固定的建筑物,为什么作者用白莲、扇贝、白帆三种不同的事物来比喻它?”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白莲、扇贝、白帆都是白色的”,有的说“这三种事物的形状都是一瓣一瓣的,有类似的地方”。但这些答案都不能令全体同学满意,最后,有同学提出

10、了自己的看法,她注意到了文中的“再仔细一看”,认为作者不是站在一个地方欣赏悉尼歌剧院的,而是越走越近,所看的角度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因此用的比喻也不一样。她的回答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我趁机总结,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进行描写,才能把事物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研读课文的最后阶段,我让同学读了课文的最后一段,预留的伏笔发挥了作用当我问到“你对这一段有什么想法?”时,原先那位想要举手发表意见的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杨老师,你刚才说课文是从外观和内部结构两个方面来介绍悉尼歌剧院的,我认为不对,第五节也是介绍歌剧院的,它介绍了悉尼歌剧院的历史。”听了他的话,不少同学都若有所

11、悟,我让大家再读这一段,思考它介绍了歌剧院哪些方面的知识,结果越来越多的同学举手支持他的看法,我非常“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板书上作出了补充,并特别表扬了他勇于质疑的态度,让他课后找我领一份小奖品。整堂课下来,由于在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和预设,教学流程比较顺畅,“质疑教学法”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注意到了一些缺漏的方面:如有的时候还是犯了“为了质疑而质疑”的错误,在引导过渡时显得比较生硬;由于把大量时间用在了针对文本进行质疑的过程中,单元重点“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便被忽略了,只是在课堂中简单地讨论了几个词语的意思,没有真正落实。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然而,正如潘老师所说的,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坚持,而且不仅要让学生对积极地对课文提出质疑,还要鼓励他们对老师提出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习得知识,掌握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