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讲 夯实文言基础之文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初高中语文教材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一、系统归纳五类文言实词(一)通假字 针对训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共其乏困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此小大之辩也解析:B 项,共:通“供”,供给。C 项,冯:通“凭”,乘。D 项,辩:通“辨”,区别。答案:A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B拜送书于庭C若
2、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解析:A 项,“不”通“否”。B 项,“庭”通“廷”。C 项,“辩”通“变”。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要项伯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狗彘食人食而不之检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ABCD解析:没有通假字。没有通假字。“要”通“邀”。“惠”通“慧”。没有通假字。“衡”通“横”。答案:C 考点归纳类别释义示例通用字两个读
3、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受”通“授”(二)一词多义
4、针对训练4下列句中加点的“望”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B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远看,观察)C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希望,念头)D都督阎公之雅望 (盼望,希望)解析:声望。答案:D 5下列句中加点的“奉”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如奉璧奏秦王 (侍奉,侍候)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接受,承担)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进献)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赐予,给予)解析:恭敬地捧着、拿着。答案:A 6下列句中加点的“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B歌以咏志(观沧海)(心意,志向)C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记
5、,记住)D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记事的书或文章)解析:做标志。答案:C 考点归纳类别阐释示例本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是“路,道路”引申义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比喻义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现在属贬义词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详见“通假字”部分)召有司案图,“案”同“按”,审察、察看(三)古今异义词 针对训练解
6、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7词义扩大将军战河北古义:今义: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今义:参考答案: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古义:歌舞伎的老鸨。今义:晚辈对与母亲同辈的女性的亲切称呼。8词义缩小沛公居山东时古义:今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参考答案: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9词义弱化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今义:位卑则足羞古义:今义:参考答案:古义:遵守约定。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使难为情。10词义强化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参考答案:古义:表示
7、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表示没有出路的境地。11词义转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今义: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今义:参考答案: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12感情色彩变化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参考答案:古义:兽类的脚爪和牙齿,中性词;引申为帝王得力的助手,褒义词。今义:指坏人的党羽,贬义词。考点归纳类别阐释示例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
8、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增强“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孙子膑脚”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续表(四)偏义复词 针对训练13判断下列句子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答:参考答案:“巷陌”,偏在
9、“巷”。(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参考答案:无。“庠序”是同义词,都指学校。(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参考答案:无。(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答:参考答案:“国家”,偏在“国”,“家”是衬字。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偃仰啸歌,冥然兀坐C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D孰与君少长解析:B 项,“偃仰”,低头与抬头,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A 项,“远近”偏在“远”,“近”是衬字。C 项,“崩殂”偏在“崩”,“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D 项,“少长”偏在“长”。答案:B 考点归纳类别示例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10、)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出”是出去,“入”是进来,在这里偏用“入”的意义,“出”是衬字(五)词类活用 针对训练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而相如廷叱之 君子不齿 阙秦以利晋 云青青兮欲雨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而其见愈奇 不耻相师 参考答案:在朝廷上 引为同类 使动用法,使有利 下雨 谗言 见到的景色 意动用法,以为耻16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认为小B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归去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善良诚实的人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
11、每天解析:归:使归。答案:B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跳舞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名词作动词,亲自,亲手C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解析:B 项,名词作状语,亲自。答案:B 考点归纳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12、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后面第 4 讲还要针对本考点专门讲解,此处略述二、掌握文言实词七大推断技法1语境推断法 理解实词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的时候,绝不能
13、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词义,而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如下例: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指传主胡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诮:讥诮,讽刺)将“诮”解释为“讥诮,讽刺”,仿佛顺理成章。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一是因为“诮”的常用义为“讥诮”;二是因为将“讥诮”义带入句中,说通判、僚吏处事不当,使得胡宿“讥诮”他们,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全面联系语境,揣摩胡宿话语的意思,可知他是在直接指出通判、僚吏的错误,这不是“
14、讥诮,讽刺”,而是“责备”。因此,“诮”应解释为“责备”。将与疑难词句相关的语境找准、找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推断的准确性。针对训练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何远)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多:(2)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迫:(3)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4)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苏)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绝食:(5)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诛:称赞
15、逼近抵押水灾后断了粮食讨伐解析:(1)根据语境推断,原文是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看来,“多”应解释为“称赞”。(2)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文意。(3)这个句子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应解释为“抵押”。(4)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下文又写苏琼“贷粟以给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5)“诛”有“杀”的意思,单从这个句子看解释为“杀”很恰当,但若结合大语
16、境,尤其是下文看,解释为“杀”讲不通,因为庆封逃到鲁国了,所以“诛”在这里应解释为“讨伐”。2音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其表意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2019 年江苏卷译句“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其中“蹀躞”是个疑难词语,我们可以结合其形旁“”推测它可能与“走路”有关,再结合前文“可致千里”,就可以推断其为“小步慢走”之意。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钅(金)、木、氵(水)、火(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
17、殳:与兵器有关。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女:与妇人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页:与首有关。目:与眼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户:与房舍有关。攴:与敲击有关。辛:与刑具有关。歹:与死亡有关。片:与文书、文件有关。针对训练利用音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3)生而眇者不识日眇:(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籴:看田地眼盲买进粮食3邻字助解法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
18、种情况。一种是邻近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较为熟悉的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的实词的词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这种邻字助解法在翻译中运用较广。如 2016 年全国卷译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其中“谠”是个难解字,这时可利用邻字“忠”字推断出“忠实”之义。同义复词(同义组合)侪(chi)辈:同辈 裭(ch)夺:剥夺功名蠲(
19、jun)免:免除畋(tin)猎:打猎央浼(mi):央求,请求针对训练利用邻字助解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宥:(2)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过秦论)望:(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擢:(4)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治:(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息:(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修:(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常林传)冲:(8)益跅(tu)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周维城传)跅:(9)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颜氏家训)纠:与“宽”同义,宽恕与“怨”同义,怨恨与“拔”同义,提拔与“乱”反义,
20、安定与“消”反义,生长与“短”反义,长与“幼”同义,年幼与“弛”同义,放纵与“劾”同义,检举、告发4结构分析法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针对训练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扑:(2)则思慎始而敬终敬:(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4)人众车舆,万物殷富舆:(5)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非,让:(6)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倪:满慎重任用众多责备边际5语
21、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前面有动词“取”,后面有动词“炊爨”,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译为“木柴”。针对训练利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
22、中加点字的意思。(1)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翼:(2)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宾:(3)天下之势,譬如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愈:寿:保护归顺,服从使痊愈使长寿6教材联想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大多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考生要善于根据课本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迁移联想,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针对训练利用教材联想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
23、准许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B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以之为奇,认为他很奇特联想课文张衡传中的句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C入城,隳池踏田,民怨隳:毁坏联想课文过秦论中的句子:隳名城,杀豪杰。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联想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解析:度:常态。答案:D 7成语对应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考生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词义。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干名采誉(
24、求取)形影相吊(慰问)严惩不贷(宽恕)亟来问讯(屡次)既往不咎(责备)细大不捐(抛弃)披荆斩棘(拨开)不期而遇(约定)不速之客(邀请)毁家纾难(解救)冠盖相属(连接)屡试不爽(差错)不赞一词(助)垂帘听政(管理)求全责备(要求)口诛笔伐(讨伐)总之,能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在平时复习和应考中,要灵活利用一些技巧推断实词的意义。推断实词的方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实战中可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反复推断,从而准确地读懂文章,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针对训练利用成语对应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2)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文:(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薄:(4)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责:就,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要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文言实词”针对训练见“文言实词针对训练”(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谢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