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A宗法制的影响 B小农经济的产生C儒家思想的发展 D郡县制度的发展2.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统治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周王权
2、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D通过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4.春秋时期,齐桓公领导诸侯合作,“尊王攘夷”,对抗夷狄,齐之后的霸主也多如此。史书也曾记载战国后期越来越多地出现部分诸侯联合夷狄与其他诸侯作战的事件。这些变化反映了A. 先秦时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B.西周国力比前期的国力更为强盛C. 古代社会中央集权趋向逐渐明显 D.西周时期诸侯势力左
3、右中央王权5.张载指出:“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这表明A.门阀士族制度初步形成 B.宗法概念扩至国家政权C.宗族制度威胁中央集权 D.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6.董仲舒为发掘大义做了很多研究,他把自己的见解与儒家经典相附会,并把这些观点当作上天意志,劝皇帝接受,并告诫皇帝,如果不采纳这些见解,就是违背天意,迟早要招致祸患。可见,“附会”的结果是A使帝位合法化 B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C使儒学法律化 D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7.西汉武帝在谈及制度建设时指出:“夫泛驾之马,足斥(tuo)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意在通过制度A.扩大人才的选拔 B.培养个人的修养C.加强对官吏
4、的监察 D.神化治人之“术”8.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A中书门下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尚书省9. “南渡明宰”余端礼是衢州市的一位历史名人。据其墓志铭记载:“召为吏部尚书,除同知枢密院事。改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除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据此可以判断余端礼生活在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10.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 ,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说明宋代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B.明法慎刑,
5、德主刑辅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11.陆游诗纵笔:“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有同学据此认为行省制度开始于宋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较低,不宜采信B宋代行省与元代行省同名异物,没有任何联系C利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可证明行省制度源头在宋代D元代吸收了前代地方统治经验12.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 D广
6、开言路,体察民情13.张居正为明代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但在处理与内朝宦官冯保的关系方面仍是对冯曲意奉承,先后送礼达数百万两白银。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A内阁已经掌握国家决策大权 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C君主利用宦官加强封建专制 D内阁首辅相当于政府的宰相 14.“最初内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编修等人员中选用,后内阁地位不断提升,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重要职位上选拔,到明世宗嘉靖年间,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直接控制了部、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内阁制度逐渐发展 B.内阁成为法定一级行政机构C.内阁可以制约君主独裁 D.内阁填补了宰相制度的空白15. “史实
7、”“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16. “广陵有贾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余事,制作甚精,其费已二十万,载之建康,卖以求利。” 这一经营活动具有的特征是A专业化生产 B.交易场所固定 C.产销合一 D.制漆技艺高超17.据古籍记载: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
8、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此记载所涉农具出现于A西汉B东汉 C曹魏D唐朝18.礼记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此语包含的主要思想是A聚族而居,体现尊卑有序 B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生产C合理规划,促进人地和谐 D天人合一,提倡尊天亲民19.观察下表史实结论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郦道元(北魏)水经注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汴路即事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诸州镇郭下及草市见管属省店宅水,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后周
9、太祖广顺二年正月敕草市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源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陆游入蜀记南市是大规模的草市上述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不相符合的,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唐朝坊市制度严格,唐律规定:“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无或差谬,然后听用。”这说明唐朝A.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C.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D.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21.太平广记记载:高宗时,经营丝绸的大商人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邸店园宅,遍满四海,四方物尽为所收”,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唐朝的丝织技术日趋
10、成熟 B唐高宗时期尚未出现纸币C唐朝远距离商品交易发达 D唐朝商业城市已出现邸店22.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统治秩序 B.强化重农抑商 C.防止官商勾结 D.规范商业管理23.明人小说中有一段关于吴江县盛泽镇的描写:“温饱之家织下细匹 必积至十来匹 最少也有五六匹方才上市。即大户人家积得多的,便不上市,都是牙行引客商上门来买。”从以上材料可知盛泽镇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包买商推动了市镇经济C商贾非常注重营销策略 D丝织业大小户分化明显24.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
11、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25.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 樊树志晚明史)由此判断,牙行A对市镇经济的作用具有两面性B是操纵市镇经济的地方黑恶势力C属于官方管理工商的职能部门D与商帮活动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26.明代福州的丝绸、漳州的纱绢、泉州漳州的糖等“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及”,但“闽不畜蚕,不植
12、木棉”,每年秋季,至吴越,“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A.区域间贩运贸易发展缓慢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发展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27.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播出关于徽商的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徽商的衰落表明了中国传统商业模式的衰落B徽商“达到极盛”有力地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C徽商是传统商业与近代经济形态结合的产物D徽商是旧式商贾与官僚资本钱权结合的产物28.李
13、约瑟认为,“在某些朝代,如西汉,盐业及炼铁业等大多数具有先进技术的行业都为国家所有。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明显的现象,一些技师是追随某个显赫官员个人的食客。”这类现象导致中国古代科技A.完全服务于生产的需要 B.具有较强的经验性C.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D.与自然经济联系较弱29.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是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30.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
14、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国家推行“海禁”政策 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 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D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第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
15、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2分)结合所学知识,请你
16、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2分)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并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使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材
17、料二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选自中
18、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三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10分) (3)根据材料二、三,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6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一 明末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
19、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1571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人什么样的择业观?(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2分)(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4分)32【答案】(1)特点:监察官有明确的任职期限;以法律规定监察官的职责;监察官员的品秩较低。(6分) (2)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有权监督司法审判。(4分) 利:保证监察御史的从政经验;鼓励监察官员履行劝谏之责。(4分) 弊:易导致御史滥用职权。(2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