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四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92646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四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四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四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四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四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四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四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四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四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选D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2维新派主张“断发”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

2、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 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解析: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事件的影响,体现出政治时局影响习俗,故D项正确。答案:D319世纪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材料说明()A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

3、9世纪末B某些城市有崇洋媚外的倾向C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解析: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初,故A项错误;“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反映了近代一些城市的“媚外”现象,故B项正确;C项中“占据主导”和D项中“根本性变化”说法有误。答案:B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字:“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这实质上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从题干材料“1912年秋天”“将欲剪发(辫)”

4、可知反映了剪辫易服,结合题干材料“怅然若失”“以留纪念”可知面对变革新旧杂陈的心态,故选B。答案:B5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解析: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社会习俗的措施,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人们敢于冲破传统婚姻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故选C。A夸大了民国初年婚姻风俗的变化,与材料中“通都大邑时有所闻”不符;B、D材料无体现。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土楼的评语这样写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闽西的永定山区分布着许多土楼,建于明清之际的承启楼即是其中的一座(见上图),楼内有一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材料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厦门建筑。厦门民居厦门大学校舍(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答案不得照抄原文)承启楼堂联反映了哪些传统理念?(2)根据材

6、料二,指出厦门近代建筑的主要特点。(3)数百年来,永定土楼持续修建而建筑式样基本不变,厦门的建筑样式却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答案:(1)理由:民居典范;设计独特;体现传统;具有居住和防御的双重功能。理念:人际和谐(或重视伦理道德);聚族而居。(2)特点:新旧并存,中西合璧。(3)原因:土楼位于比较封闭的内陆山区,受外界影响较小;厦门位于沿海地区,近代较早对外开放,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基础巩固1歌曲我的中国心其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民国建立之后 D国民革命之后解析:“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

7、之后,因此A项正确。答案:A2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A中山装 B列宁装C长袍 D马褂解析: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故选A项。答案:A3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这一年可能是()A1912年 B1945年C1950年 D1979年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政治和外交关系影响人们的生活,女生衣着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答案:C能力提升4光绪帝的英语教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去上海过程中吃西餐的体

8、验:“味非素嗜,俱难下咽,甜辣苦酸,调和成馔,牛羊肉皆切成大块。熟者黑而焦,生者腥而硬。鸡鸭不煮而烤,鱼虾味辣且酸,一嗅即吐。”根据材料可推断()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冲击C西餐馆服务周到、环境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在1866年的中国已能吃到丰盛的西餐,可推断西式饮食文化已冲击到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但题干没有反映西餐馆的服务情况、位置分布和西餐是否成为主流等信息,答案为B项。答案:B5下列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近代建筑是()解析: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山西乔家大院和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地方特色建筑,A、C、D三项可排除。鸦片战争后,上海

9、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随着西式建筑在租界的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故B项正确。答案:B6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D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故选D。答案:D7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A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B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C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D近代中国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解析:题干启事反映出当时的上海已经

10、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答案:B8.下图是20世纪初一家庭祖孙三代的合影。照片中的人物长袍马褂,案几的左右分别放置新式的煤油灯和闹钟,中间则摆着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这张照片折射出近代社会 ()A传统与现代交融 B中式与西式对垒C文明与落后冲突D乡村与城市同步解析:煤油灯和闹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水烟袋、紫砂壶和青花小碗是我国传统物质文明的产物,两者并存于日常生活中,表明传统与现代交融,故A项正确。答案:A9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南京临

11、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材料三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

12、“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作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解析:本题以称呼的变化切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与当时的革命运动及思想变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第(2)问中称呼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第(3)问结合当今现实分析,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价值观相关,称呼的多样化即反映了价值观的多元化(或与此相近的答案均可)。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2)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