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深州市长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地球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不包括A温度B气压C密度D运动状况2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ABCD3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面辐射BCO气体C臭氧气体D人类活动4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是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20左右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表示地球上大气热量根本来源的是( )ABCD6不
2、能吸收箭头能量的是( )A二氧化碳B氧气C臭氧D水汽7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BCD8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煴:微火,无焰的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因是( )A受暖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使地面辐射加强B受暖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C受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D受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使地面辐射减弱 新疆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左图)繁殖山
3、葡萄,即在垄中间用白色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右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不同颜色的地膜透光性不同,农业生产中白膜、黑膜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分别是( )A增强过程B减弱过程增强过程C减弱过程减弱过程D增强过程增强过程10在葡萄垄两侧铺黑色塑料薄膜可以( )A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B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C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D提高温度、增强光合作用 在平原地区的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
4、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A云贵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东南丘陵D塔里木盆地12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原因是(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C下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读“北半球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关于图中岩层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BCD14下列有关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P处河流为平直河道,则河流自南向北流B如果P处河流为弯曲河道,则西岸为凹岸C该地区最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岩层DP处河谷的形成
5、与地质构造无关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局部平原河段图,河流两岸分布有甲乙丙丁四个村庄。据此完成下列两题。15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沿a-b线河床的剖面和表层水流特征的是( )ABCD16上图四个村庄中,受洪水威胁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据此回答下列三题。17关于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河冲刷力右岸比左岸弱BA地多为V型河谷CC地为冲积平原DB地为三角洲平原18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地势平坦
6、开阔ABCD19夏季,A处的河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量增多,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坡度增大,流速加快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C地壳活跃,泉水出露D气候变暖,降水增多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完成下面小题。20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BCD21若处景观中的地表物质常常会搬运到处,其主要动力最可能是A流水B风力C重力D内力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下图为广西桂林的两幅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2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干沟万整,地表支离破碎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C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23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A气候、植被B植被、土壤C岩石、水文D
7、土壤、地形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6.0级地震。ICL(地震预警系统)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帮助很多距离震中较近的用户迅速撤离至安全场所。下图 “为宜宾市震中位置示意图以及ICL预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4ICL系统预警地震的原理是( )A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B横波的波速快于纵波C横波仅在固体中传播D纵波可在气体中传播25ICL系统预警地震属于防灾减灾手段中的( )A灾害监测B灾害防御C灾害救援与救助D灾后恢复 2019年10月14日,重庆日报记者获悉,西南大学教师在北碚境内发现一面巨大的条纹石壁景观,石壁上布满了十分清晰的条
8、纹,保留着波涛汹涌的海浪遗迹。据专家初步判断,这是重庆发现的最大的一处波痕遗迹,其证据是现场找到的一块蠕虫状灰岩,其表面有类似于蠕虫状的斑斑点点、深色小团块,是在野外作为三叠纪早期,也就是2.5亿年前的标志性岩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6该景观主体显示的主要地球圈层是( )A水圈B岩石圈C生物圈D大气圈27波痕反映当时北碚地区的地表环境是( )A海洋B湖泊C高原D盆地28该灰岩层中几乎没有生物化石,下列推断合理是( )A气候恶劣B生物萧条C岩浆活动D人类破坏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成反比D没有相
9、关性30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大气层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二、综合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台山雄踞于太行山脉南端。其海拔1381米的顶峰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溶洞; 但在山脚下,却分布着大规模的峡谷地貌。既有壮观的峡谷又有奇特的溶涧,峡谷和溶洞发育于同一座山上,这种地貌被科学家们称为云台地貌。从山脚到山顶,云台山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地貌特点,是云台地貌与众不同的特点。 材料二 我国部分区域的地貌
10、景观图片(见下图)。 (1)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属于_地貌.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地形区)是由_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_、_等形态。(5分)(2)材料二中的B、C图片分别属于_ 、_地貌,B 图片所属地貌是由_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哪些? (7分)(3)说明A图所属地貌类型对土壤或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任选一个角度作答)。(6分)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下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11、”三个环节。下图示意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简述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8分)(2)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8分)(3)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6分)参考答案1B2A3C4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地球大气垂直分层各层地的气温分布、大气运动、能量来源的理解掌握。1本题考查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整个地球大气层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据此判断ACD正确,B错误,故选B。2根据图示的纵坐标,该大气层的高度位置可判断(12km至50km),该大气层为平流层,
12、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符合条件的只有,而处在50km气温大于0,不符合实际特征,所以曲线符合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平流层气温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A正确,BCD错误。故选A。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大气层平流层垂直方向上的气温递变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理解掌握。读图可知,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高层大气先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后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主要是因为该层有臭氧层,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温度升高。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4根据该大气层的高度位置可判断,该大气层为平流层,而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A错误;由于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
13、升高而升高,故不利于对流运动,故B错误;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大气垂直方向稳定,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C正确;读图可知,平流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左右,D错误。故选C。5D6B7D5根据所学知识地球上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图示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故A错;由地面指向大气为地面长波辐射,故B错;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故C错;为太阳辐射,故D正确,所以该题选D。6根据所学知识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氧气不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故该题选B。7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
14、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华北平原少,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关,对应图示,D正确;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故A错误;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B错误;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8C天雨新晴,说明雨后天晴,北风寒彻,说明气温低,受冷空气影响,是夜必霜,说明晚上出现霜冻,因为夜晚晴天,云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出现霜冻,故C正确,自然排除ABD。9C10B9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判断,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为太阳辐射,是地面辐射,是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可以穿越白膜,从而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失热量,但
15、是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够穿越白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结合题干即为减弱了地面辐射。黑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穿透薄膜的光照较少,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综合可知C正确。故选C。10薄膜覆盖不管是白色还是黑色,都能减少水分蒸发,保持膜内土壤湿度,A错误。垄两侧黑色薄膜由于透光率低,因此,可减少杂草的光合作用,从而抑制垄两侧杂草滋生,B正确。薄膜覆盖不能影响土壤的肥力,C错误。透光性差,不能提高温度和增强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根据受热的基本原理可以推出正确答案。11B12D11分析材料可知,牛轭湖是平原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
16、的一种湖泊,因此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故选B。12由图形信息可知,牛轭湖形成后,很少有湖水流出,与原有河道断开,不受下游河道淤积影响,A、C错误;人类过量引水不属于自然状态,B错误;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缩小直至消亡,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认真分析图文信息即可。13C14A13从图可知,为沉积岩,且沉积岩形成的顺序是,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后来岩浆活动侵入形成岩浆岩,所以先后顺序为:,C正确,故选C。14如果P处河流为平直河道,北半球应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河流应自南向北流。A正确。如果P处河流为弯曲河道,则
17、西岸堆积,应为凸岸。B错误。最可能有化石的是,C错误。P处河谷的形成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补侵蚀而成。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解题关键是根据图示信息,提取有用信息作答即可。15A16C15据图可知,a岸为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河谷较深,河床坡度较大;b岸为凸岸,受流水沉积作用明显,河谷较浅,河床坡度较小,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16丙处于河流凹岸附近,凹岸受流水的侵蚀强,一旦出现洪水,受威胁大,甲乙丁三处河道平直, 受洪水威胁相对较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17B18C19D17从材料可知为北半球,水流向右偏,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强,故A错误。A地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
18、水侵蚀作用强,以下蚀为主,河谷多为V型河谷,B正确。C地为河口三角洲,C错误。B地为冲积平原,D错误。故选B。18C地比A地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地势平坦开阔,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这些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小,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19读图可知,该河为外流河,降水是其主要补给方式,夏季,A处的河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量增多,其原因最可能是气候变暖,降水增多,D正确,流速对水量增加无影响,树木减少,降水量一般减少,没有信息显示与地壳活动有关,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河流的相关知识,包括河流的地貌
19、成因,河流对城市的影响等,解题主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河流知识进行解答。20D21B20根据图中地貌景观特征判断,为海蚀崖地貌,为冲积平原,为沙丘地貌,为角峰地貌。海蚀崖地貌由海浪侵蚀形成,冲积平原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沙丘地貌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角峰是冰川侵蚀地貌。由此判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海蚀崖和角峰,、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因此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1据图判断,为冲积平原,为沙丘地貌,由于沙丘景观分布区往往多大风,风力可能把处沙丘景观中的地表物质搬运到处平原地区,B符合题意。沙丘景观分布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径流稀少,因此流水很难把处景观中的地表物质搬运到处,
20、排除A。重力和内力不可能把处景观中的地表物质搬运到处,排除C、D。故选B。22C23C22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C正确。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A错。冰川广布,河流众多以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均不是喀斯特地貌的特点,BD错误。故选C。23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因此与喀斯特地貌形成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为岩石和水文,C正确。植被、土壤等因素均不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故选C。24A25A24根据所学知识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ICL系统预警地震根据纵波和横波
21、到达地面的时间差,故A正确,B错误;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但不是该系统预警地震的原理,故C错误;纵波可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但不是系统预警地震的原理,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25根据材料ICL系统可以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帮助很多距离震中较近的用户迅速撤离至安全场所,属于防灾手段中的灾害监测,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该题选A。26B27A28B26读图可知,该景观主体为岩石,属于岩石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27根据材料可知,石壁上布满了十分清晰的条纹,保留着波涛汹涌的海浪遗迹,说明当时地表环境为海洋,A正确,BCD错误。故选A。28根据材料可知,该灰岩层三叠纪早期标志性岩石,由于
22、二叠纪大灭绝,导致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生物萧条导致该灰岩层中几乎没有生物化石,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波痕反映当时北碚地区的地表环境和该灰岩层中几乎没有生物化石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29A30A29读图,图中年轮宽度数值高时,太阳黑子相对数多,年轮宽度数值低时,黑子相对数少,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相关,A正确,B、D错误;只是正相关,不成比例,C错误。故选A。30读图分析,图中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呈正相关,而植被的生长又与气候密不可分,所以此图间接反映的是太阳黑子与降水量之
23、间的关系,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的气候。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31(1)喀斯特(岩溶) 云贵高原 流水溶蚀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2)风蚀(风沙、雅丹)地貌 冰川(冰蚀) 风力侵蚀 自然环境特征:气候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多风沙地貌:土壤贫瘠。 (3)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水资源: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分析】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的判断及喀斯特地貌对土壤、水资源的影响等知识点。【详解】(1)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溶洞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
24、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等形态。(2)材料二中的B图片是风蚀地貌,C图片属于冰川(冰蚀)地貌,B图片所属地貌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气候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多风沙地貌;土壤贫瘠。(3)说明A图所属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对土壤侵蚀作用强,导致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土壤贫瘠,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地表裂隙多,多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
25、短缺。32(1)深秋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很低且下降很快。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华成霜,出现霜冻。(2)烟雾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预防霜冻。(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増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将一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返还给地面。【详解】(1)深秋晴朗的夜晚,空中的云量较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的能力比较弱,大气温度较低,这样大气的逆辐射就比较弱,大
26、气保温作用也比较弱,此时地面温度极低且降温速度较快。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霜,此时便会出现霜冻现象。(2)柴草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柴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尘埃,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地面所产生的长波辐射,大气温度会随之逐渐升高,这样大气逆辐射的强度便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会把一定量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样可以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用来预防霜冻灾害的发生。(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后而逐渐升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中的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后而升温;“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会将一部分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就是所说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点睛】第3题在解答本题时把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逐个解释一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