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青蛙说课稿 一、 理论背景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交往对话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完善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小青蛙是部编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篇课文是一首
2、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情趣。本课的生字共12个,其中由“青”加偏旁生成的新字有5个。这样,这个字便形成了以“青”为基本字的一组音近、形近的形声字。而这些字的意思,在这首儿歌的情境中有具体的体现。于是,这些字的音、形、义在语境中便巧妙地联系了起来,很有特点。 2.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的限制,有趣、具体、细致的内容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虽然有了半年的语文学习经验,但识字能力尚在形成过程中,教师仍需指导识字方法。 三、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的教学背景分析,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形声字特点,借助声旁
3、读准字音,借助形旁、语境初步了解字义。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初步了解形声字特点,并运用其规律识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四、 教学过程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精选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环节,设计思路如下: 入课环节: 上课伊始,便让学生猜个谜语。谜面反应了青蛙的外形特征、生理特点等。学生猜出了青蛙,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板书过程中,指导“青”字,为后面“清、晴、睛、情、请”这组新字的学习做了铺垫。 识字环节: 1.之后进入本课中心环节的学习。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带“青”字的新字。继而引导学生发现“青”和“清、晴、睛、情、请”这些字的异同。 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
4、导、点拨,最后梳理: 首先,“清、晴、睛、情、请”这些字是由“青”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形成的; 其次,这些字的读音与“青”或相同,或相近。“清”的读音与青相同,“晴睛请”的读音与青相近。 在这个过程中,一则渗透了形声字的规律、特点,教给了方法;再则,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是在训练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
5、,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3.之后,教师以“清”为例,讲解如何识记这个字。示范学习、思考的过程:由三点水旁,想到了水。所以课文中写到“河水清清”。继而请学生用“清”组词,老师再提供一组词语,(念一遍词语)。然后,请学生根据刚才示范的学习、思考过程,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晴、睛、情、请”。先同桌交流,再全班集体交流。这个过程,学生借助形旁和语境记住了字形、了解了字义,积累了语言,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4.继而出示一首小儿歌,念一遍儿歌。在新的语境中复现这
6、组生字,再次引导学生关注形声字的形旁帮助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5.紧接着,以选字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运用,眼睛的“睛”跟眼睛有关,填写目字旁的“睛”,其他的字学生根据示例猜想偏旁的意思填写。真正体现识字教学中的识用结合。 6.然后,创设情境,出示小青蛙跳伞的识字小游戏。孩子们以抢读的方式读词,如果读准确,小青蛙就成功降落。这样的一个设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具体、形象、有趣,在情趣盎然之中,读词巩固字音。 写字环节: 结束后,进入第三板块写字的学习。出示“青”和“请”。学生利用既有知识经验,观察后先尝试书写。教师根据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重点落在: 第一,位置。独体字“青”基本在田字格的中央;而“青”作为“请”的一部分时,在田字格偏右的位置。 第二,关键笔画。“青”字中“月”的竖撇变成竖,“请”字言字旁的第二笔是一笔,横折提。之后,学生修改、再写,再进行全班点评。 让学生先尝试书写这样的设计,既尊重利用了学生既有的经验,又准确把握真实的学情,教师再进行指导,更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