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策激励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摘要】中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但关于政策激励的有效性也一直存在争议。作为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和重要工具,税收优惠和创新补贴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是否导致了中国技术创新的困境?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文献整理与研究,探索了我国政策激励的体系框架与创新激励政策的有关理论。【关键词】创新驱动;政策激励;企业创新一、引言自 2006 年创新型国家战略被提出后,政府一直在大力引导各行各业提升创新能力,而为了激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政府也有意对企业进行政策激励,政府加大了对创新的政策激励力度,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政府通常难以选择出最合适的企业
2、进行扶持。而企业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难免存在迎合政府政策从中获益的行为,于是企业迎合政府的行为研究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在此战略背景下,政府加大了对创新的政策激励力度,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政府通常难以选择出最合适的企业进行扶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中,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处于主力位置,国家引领并构建了一套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为核心的一揽子激励政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多年来中国对科技经费投入的统计
3、公报显示,2013 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 经费)總量已经超过了日本,并且中国在此类经费投入方面此后一直排名世界第二。2018 年投入 R&D 经费总额接近 2 万亿元,强度达到2.19%,已经超过了欧盟 15 国的平均水平(2.13%)。得益于国家战略的关注度和实践,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在近年显著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 全球创新指数”数量报告中,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数量已连续 7 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018 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超过 154 万件,占全球总数的 46.4%,排在第 2 位。但是中国的技术创新数量激增并没有带来质量上的进步:2018 年中中
4、国的技术创新实力居世界第 17 位。此外,技术创新的总体实力相对落后,这也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发明中专利的比例相对较低,高质量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微观层面的“迎合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问题突出。二、我国创新激励政策的体系框架当前,为促进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制定政策体系,使公司处于技术创新主体和政策激励核心的关键位置。为了鼓励企业投资创新,我国出台了各种政策促进企业自主研发,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是主要制度和实施框架。中国目前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主要是融资,税收,技术,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等职能部门。激励包括直接
5、激励和间接激励:直接激励。这些措施直接针对个体企业,并通过税收优惠,创新补贴,风险投资基金,贴现贷款等直接补贴企业的创新活动。间接激励。间接激励通过创建创新环境来影响公司的创新活动,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公司行业社会责任监督等手段。由于间接激励措施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更难把握。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对直接激励措施的激励效果进行点分析。对于中国的技术创新直接激励政策,在面向对象和行动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归因于接下来的三点:(1)普适型激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最普遍的普适型政策激励其中一种,即任何企业只要符合研发费用扣除标准,就可以享受减免,从而减少了研发费用。颁布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扣除企
6、业研发中产生的各种费用,例如人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等。对于符合条件的相关支出,从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除已形成无形资产的部分外,税前摊销按其成本的 150%进行;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现行的研发活动创新补贴政策和措施,从定义到实施过程都有详细的规定,并已逐步形成一套规范的创新激励体系。从 2009 年至 2011 年研发费用扣除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 1.28%,1.35%和 1.84%。尽管比例逐年增加,但价值仍然很低,只有非常少数企业可以享受额外的研发费用扣除,而且企业之间的差异很大。(2)选择型激励。与普适型奖
7、励不同,享受这一点激励公司必须满足一定的门槛条件,其中最常见的是高科技企业所得税减免:获得国家的关键支持对于高科技领域的企业,为了鼓励这些企业从事研发和技术创新,将认可合格的企业被指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经过本年度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期一开始,可以申请优惠所得税,以 15%的税率申请所得税预缴或享受过渡性税收优惠。在确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评估基于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用于评估类型、数量、先进性,主要产品的相关性、获取方法等。根据评估,如果企业能够获得 1 项发明专利或 5 项实用新型专利,就可以在知识产权方面获得满分。同时,当企
8、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时,研发费用所占的比例也需要符合相关标准。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方法,企业期满后,批准企业的有效期为三年。需要通过复审或重新认定继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7 年国家高新企业认定复审申报指南已被取消)。自 2008 年以来,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到 2015 年底已达到 71,528 家。近年来通过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明专利总数和平均数量在这一年都有所增长的趋势。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按照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标准进行认证。三年有效期到期后,企业需要通过审核或重新认证。根据统计结果,通过审核的企业比例较高,近 50%的企业可以通过审核,继续被认
9、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也逐年增加。(3)自由型激励(以政府资助科技活动为例)。自由裁量权是指政府部门的没有用于比较和实施技术创新奖励措施的完整标准,以及它们的具体类别、支持标准、支持配额等。典型的自由激励是指企业或单位在报告期内各级政府机构计划的经济活动计划用于科学活动的费用,包括科学业务费用,三项科学技术费用,科研基础设施费用,科学基金,教育和其他部门业务费用计划用于科学和技术活动的资金和政府预算外资金。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提供的支持范围也逐渐扩大,接受政府资助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加,但平均资金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对于企业而言,在自由型激励政策中,还包括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贴现贷款,风险
10、投资基金等。三、政策效应与理论假说在对以上这些激励政策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这三种政策标准和激励方式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从而导致其政策效果的差异:(1)不同的选择标准。以研发成本加计扣除为例,企业只需要有研发投入就可以享受普适型政策激励。投入成本的税前扣除;选择支持性激励政策要求企业落在政策支持的范围内,例如高科技企业,新兴产业等;全权委托类型没有统一或固定的标准,公司是否享受政策支持更多取决于政府部门和专家团队的评估和酌处权。(2)不同的激励倾向。普适型激励政策更倾向于所有企业的创新旨在提高整体经济创新水平的活动;选择型激励政策针对特定行业,旨在通过关键支持来引领技术进步;自由型激励政
11、策具有灵活性、非常规性、不透明性等特征,职能部门经常使用它来发现热点,弥补缺点等情况。以上两点还导致这三种类型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它通常与研发成本等相关,这通过扣除直接节省了企业创新的成本,并鼓励了研发投资等规模的增加。另外,更容易导致创新产出数量的增加而不是质量的提高。根据支持对象的相对标准,选择型对技术创新质量有更高要求的高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激励公司提高技术创新质量以达到门槛是容易的。同时,在达到门槛后,公司仍需要对研发进行投资,达到获得创新激励措施的數量,因此选择扶持政策也会对技术创新的数量产生激励作用。选择型激励在缺乏相对统一和固定的支持标准的情况下,政府部
12、门可能更愿意提供支持发挥创新实力的企业不是潜力巨大的初创企业。这也导致需要支持的公司无法获得创新资金支持,被扶持企业不缺乏创新资金,即政府科技活动资金可能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最终,这些将降低政府科学技术活动资金的分配效率,使得激励政策对行业研发和创新活动的影响不大。参考文献:1程虹,钟光耀.科技创新政策绩效为何被扭曲:基于企业迎合的实证解释来自“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的经验证据J.广东社会科学,2018,(02):29-39.2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04):60-73.3杨国超,刘静,廉鹏,芮萌.减税激励、研发操纵与研发绩效J.经济研究,2017,(08):110-124.作者简介:李一康(1993-),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湖北经济学院2018 级 MPAcc 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审计(CPA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