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四季的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春、走、冬、百、瓜、果、谷、北”8个字;会认“季、歌、唱、种、行、园、粮、食”10个字。认识偏旁春字头、折文。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一年四
2、季中大自然及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从心底里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好。学习重难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导入新课。一年中有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对四季的了解和喜爱。(画、唱、读诗、说话)出示课文,春夏秋冬四位小精灵一块写了一首歌,送给大家,请你猜一猜歌名。(出示课题。)二自主合作,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同座互读,读准字音。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长抽读生字卡片。学生通过玩“开火车”等游戏识记生字(去掉音节)。学生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并把自己喜欢的
3、部分多读几遍。三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第一节。学生朗读第一节。结合生活体验,说说春天是怎样“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的。出示课件,学生朗读第一句。溪水一路唱些什么呢?学生自由想象,再有感情读第一句。学生接着读第二句。看课件,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理解“百花齐放”“春耕春种”等词语。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句。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节,读后交流,在春天里,还听见谁唱歌?配乐朗读第一节,感受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体会人们心中高兴的心情。四写字教学。出示“冬”,读准后鼻音,学习偏旁:折文出示“春、走、百”谁有好办法记住这几个字?注意“走”的笔顺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漂亮?老师范写,学生练写。其实,
4、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
5、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指名认读生字。指名朗读第一节。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学习第二节。()学生朗读第二节。()出示课件,朗读第一句。()知了在唱些什么?再读第一句。()看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理解“绿树成行”“瓜果香”()有感情朗读第二句。()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节。交流在夏天,还听见谁在唱歌?()配乐朗读第二节。学习第三、四节。()出示三四节课文的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学生自由朗读三、四节。()指名朗读,说说红叶、北风唱些什么?在秋天、冬天你还听见谁在唱歌?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背得快。三写字教学。出示“瓜、果、谷、北”认读。谁有好办法记住生字朋友?注意:“果”先写日,再写木。老师范写,学生练写。板书设计:四季的歌冬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