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上语文教学杂谈小小竹排画中游_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8169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语文教学杂谈小小竹排画中游_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一年级上语文教学杂谈小小竹排画中游_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年级上语文教学杂谈-小小竹排画中游人教新课标 【利用精美的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活跃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如小学生都喜欢动画片就是很好的例子。多媒体课件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学习兴趣更浓了。比如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课,点击“导入新课”,伴随着音乐出现动画:风景如画,一个小男孩在清澈的小河上乘着竹排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两只可爱的小燕子飞来了,似

2、乎在向小男孩诉说着什么,河里的鱼儿也不失时机地跃上水面。岸上,树木茂密,禾苗绿油油的一片。学生看到这优美的动画,不需要我多说,就能很快投入学习,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学习状态。正确把握学科本位和学科特点的关系打通科际壁垒并不是要抹杀学科的本质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改变各学科壁垒森严,各自为阵的学科本位现状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但是我们要警惕改革中非左既右的“钟摆现象”的抬头,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3、,花了大半节课时间,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信息,在黑板上画画。本来这是个极具创意的教法,一是文本本身富有画面感,二是学科间的这种融合,带给学生的是多元的享受。但画大半节课时间,无疑超出了语文课应该承受的度。我以为,执教者忽视了语文学科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科本位的现象自然必须改变,但学科特点也不能不体现。融合也好,沟通也罢。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手工课、自然课、思想品德课、音乐课亦或是美术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语文课必须体现母语教育的一些特点、学习语文,主要就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融合、

4、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视角的学语文、用语文,为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使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互促进,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他学科的任务。我们的语文教学再不能为了打破学科本位而又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了。当然,如果能在矛盾中把握平衡,那么我们的新课堂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帮学生找到质疑的切入点学生爱质疑是个好兆头,但时常会出现质疑的问题不集中,见字问字,见词问词,有的甚至是“想到什么问什么”的臆想乱问。针对学生质疑的“乱反射”现象,我们应做好引疑工作,找到质疑的切入口,把疑设在“点子上”。为此,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让学生理

5、解课文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围绕“小小竹排画中游”提几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在交流的时候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鱼米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江南是鱼米乡呢?”“为什么说小小竹排画中游?”“这里的画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产生的,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在阅读时感到束手无策,又为学生的质疑指明了方向,也便于让学生找到质疑的切入点。学生通过自己质疑、探究、解疑的过程获得的结果,远比教师提问并提供现成的结论更具实效性。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逐步学会从课文中挖掘、思索,学生的质疑水平定会大大提高,而质疑的切入点就不难突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