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选_【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
2、来的思想”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据原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可知,A项正确。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可知,C项正确。据“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可知,D项正确。【特别提醒】筛选信息,要理清文章结构,从原文中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并且认真辨识,保证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选项往往差别比较细微,要注意与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和已然与未然
3、等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不能单凭初读文章后的感觉草率判断。1.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3分)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选_【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D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用使传统更
4、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地不远离原本。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选_【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
5、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的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明代中后期,服饰不再像前代社会那样作为身份、等级的代表,“求乞之妇”与士大夫家庭的女子可以戴同样的装饰品,“俗子村夫”也在装扮上与士大夫没有多大区别。B明代中后期的一些地方志通过对当时奢靡风俗的批判来号召民众改变不良的社会风俗,反映了地方官员的意愿。C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的重大变化和宗族组织的建设普及相伴相生,都是社
6、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士大夫阶层在明代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士大夫的动向、特性是研究明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必由之路。【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所述,“俗子村夫”与士大夫仅在“戴巾”的行为方面相同;C项,偷换概念。“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的重大变化和宗族组织的建设普及相伴相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的“必由之路”对原文最后一句的“离不开”有夸大其词之嫌。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
7、”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筛选信息,要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境,再进行细致的筛选。从文中“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
8、关系”可以看出,文中只强调了“文”和“质”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而“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在文中找不到依据。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C项中“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片面地把“文”和“质”的含义理解为语言的风格,缩小了作者所表述的“文”和“质”的概念内涵,根据末段可知,“文”与“质”还可指“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