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历史学家费孝通说:“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
2、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 的机器用不进,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技术不能改良,农民们要凭赤手赤足在田里劳作,农业里拖住了大量人口,农民的生活程度也终是在饥饿线上挣扎。”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B、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C、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3、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
3、以钱至上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4、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5、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这说明( ) 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B、洋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C、君主立宪
4、有利于社会进步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6、光绪十六年(1890)宜昌海关在报告中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材料现象( ) A、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B、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C、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D、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7、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C、西
5、方国家的经济危机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此时期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此时期是( ) A、明末清初B、19世纪60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9、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10、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一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时说:“报告里面有这
6、么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但是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中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可见,这次会议最主要的议题是( ) A、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B、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作出人民公社化的决定11、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之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此决议目的是( ) 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D、实行家庭
7、联产承包责任制12、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调整生产关系13、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
8、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载了客观规律14、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1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下图不能说明( )A、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B、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C、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
9、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D、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没有必要深化16、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为实施“沿江”战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 A、开放港口城市B、开辟经济开放区C、浦东的开发开放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17、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演变。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18、有人写
10、诗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 A、电灯B、电报C、电话D、电视19、近代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 A、长袍马褂B、西装C、中山装D、列宁装20、“新礼服兴,翎袍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
11、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21、英国棉织品在17841786年间仅占英国出口总额的6%,但到19世纪初就占到了423%。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衰落B、纺织技术的进步C、世界棉纺织品需求量增长D、英国在殖民斗争中获胜22、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D、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23、19世纪上半期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
12、颇有感慨地说:“像英国这样的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此话含义是( ) A、肯定法国是民主国家B、批评英国是封建国家C、肯定英国的工业革命D、批判法国贵族的特权24、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 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B、人口爆炸性增长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D、各国间交往密切25、人们在历史的研究中,由于
13、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遭遇,全球史观/侵犯B、欧洲/文明遭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遭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遭遇26、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
14、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7、新格拉纳达是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到18世纪,其黄金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B、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C、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D、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28、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到,“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
15、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 A、哥伦布B、麦哲伦C、达伽马D、迪亚士29、下表是英国工业化初期,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18011901单位:%)年份180118511901农、林、渔35921787第二产业(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297429463第三产业345355451(资料迪恩、科尔:英国的经济发展,16881957,剑桥1964年版,第142页。) A、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B、第二产业始终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C、劳动力转移速度完全受工业化程度影响D、劳动力转移影响
16、产业结构的调整30、1839 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的一项报告指出:“我们调查发现,大面积的犯罪,其根源在于财产问题,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任何可考虑到的抢劫财物的犯罪,其根源在于 万恶的贫困和匮乏。”有历史学家说,19世纪上半叶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导致当时英国犯罪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拜金主义盛行B、工业革命迅速推进C、法律制度不健全D、城市化进程加速31、在1876年世博会上,日本馆大于中国馆,且展品较为丰富,但日本仍从世博会上定购了大量机器产品,其直接目的是( ) A、满足本国封建统治者的生活需要B、适应明治维新后工业革命的进行C、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D、发展
17、军事工业,加快对外扩张步伐32、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原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了。”他所说的“全球化进程开始”主要指(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B、世界历史从此开始C、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D、美洲与欧洲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33、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了法国,在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这场争夺从实质上反映了( ) A、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C、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D、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34、1912年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触冰山沉没,之前曾发出SOS信号,后有600多
18、人获救。这些人获救得益于当时运用了( ) A、雷达技术B、声纳技术C、无线电技术D、通信卫星技术35、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了流水线作业。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使得原来需要花12小时28分钟的汽车底盘组装时间缩短至1小时3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平民汽车”。下列对流水线作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流水线作业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B、流水线作业不能从根本上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C、从此工厂开始取代工场,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D、流水线作业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的进步二、综合题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
19、,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马克垚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
20、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首先爆发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 1、【答案】C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讲的是我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落后性,保守性,分散性等。但是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21、,没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者破产死亡。 2、【答案】C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上,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可见作者认为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制约了弄农业技术的改良,因此选C项;A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B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历史的发展趋势。 3、【答案】B 【考点】主要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古代商人的胸襟宽阔,非常敦厚,后来由于道德水平的下滑,才变得奸诈狡猾,究其原因就在于统
22、治者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处境恶化,为了生存,才变得奸诈狡猾,故B项正确;A、C、D三项商人道德水平下滑没有联系,故排除。 4、【答案】B 【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点指向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题眼是“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材料反映的是1912年后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举措,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北洋政府颁布经济法规,促进民族工业发展,顺应了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产生于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政策,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5、【答
23、案】D 【考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是洋务企业,故排除AB;C与材料无关,也排除;题干中土布业获得很大发展是为了供应大生纱厂,所以可以体现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选D。 6、【答案】C 【考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所以答案选C。 7、【答案】A 【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
24、】本题考查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反映了该企业在此阶段的发展,它出现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这与当时政府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D两项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符合题干时间段,排除;西方国家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与中国关联性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8、【答案】B 【考点】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明末清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不可能出现大量译著,故A项错误;19世纪6080年代,出现向西方学习思潮,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洋务派为代表,应
25、用科学、自然科学译著较多,故B项正确;19世纪90年代,以维新派为代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社会科学类译著应较多,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20世纪初,以革命派为代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社会科学类译著应较多,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C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据材料“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故C正确。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没有欣欣向荣,而是经济比例失衡,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故B排除。1958年没有土地改革运动
26、,故D排除。 10、【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题眼是“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根据材料“这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可知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是议题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议题,故A项错误;材料“这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三万字中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说明该次会议最主要的议题是关于建设的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建设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
27、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的“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走向社会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为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故选B。A项是土地革命时期;C项是1958年推行的;D项是1978年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答案】D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由材料“1958年”“大公社”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讲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调整生产关系,所以答案选D。 “一五”计划
28、在1957年已经提前完成,A错误;材料并没涉及民族凝聚力,排除B;1958年“大跃进”运动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C不符合题意,排除。 13、【答案】A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农民消极怠工的情况,联系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C说法错误;D应是指大跃进运动。【点评】“1958年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严重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一大二公”),片面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
29、力的关系。 14、【答案】C 【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A不对,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B不对,1992年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不对,中国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方针。C符合题意。【点评】审题的钥匙正确解读“命题用语”:(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
30、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15、【答案】D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应当继续深化,图示不能反映没有必要深化,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从图示反映的数据变化来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有较大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出现并逐渐占有较大比重;出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象。ABC项图示能够反映,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点评】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如本题可以首先找出图示能够说明即需要排除的选项,最后确定正确答案。 16、【答
31、案】C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20世纪90年代”,为实施沿江战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应当是浦东的开发开放。故答案为C项。开放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排除A项;开辟经济开放区和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1985年,排除BD项。【点评】本题根据时间信息很容易确定。浦东的开放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17、【答案】D 【考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 【解析】【分析】新的传媒手段的出现并不表明旧的传媒手段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一个新旧并存、传媒手段不断丰富多样的过程。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
3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8、【答案】C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实际是考查近代上海的巨大发展和变化,联系选项,“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中的“德律风”指的是电话,即通讯事业,所以答案为C。 19、【答案】C 【考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阅读题干材料信息并基础知识掌握的能力。题干信息“五权分立”、“五族共和”、“礼义廉耻”、“ 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等信息,结合知识,“五权分立”、“五族共和”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是辛亥革命之后的服装。“礼义廉耻”、“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说明是中
33、西结合的服装,A项是纯中式,B项是纯西式,D项是建国后。故选C项 20、【答案】C 【考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引起了社会风貌的变化有:剪辫子、穿礼服、不缠足运动、礼仪革新、使用公元纪年等。 21、【答案】B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从题干时间信息来看这一变化为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从而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项;CD项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D项。 22、【答案】D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靠工资生活”是指工人阶级,从数据上看,17世纪至19世纪依靠工资生活的人数
34、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1851年的增长最大,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即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D项正确;17世纪英国是没有工厂制度的,A项“工厂日益普及”说法错误;17世纪英国还没开展工业革命,B项说法错误;C项“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说法错误。 23、【答案】C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9世纪上半期”“像英国为人民提供物品”可知,这是肯定英国的工业革命。所以答案选C。 24、【答案】A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
35、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符合材料“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故A正确;人口爆炸性增长,此时没有反映;B错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主要是工业革命结果,C错误;各国之间交往也是工业革命推动,D错误。【点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荷兰、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
36、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伴随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伴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5、【答案】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史观的考查,根据对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在全球史观的指引之下是加强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经济的文化交流,所以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 26、【答案】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题干中所述现象说明在英国农民家庭中发生的变化
37、是由原来的自给自足,到16世纪末,可以拥有很多当地没有的产品,而且相当丰富,故选B。 27、【答案】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题眼是“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支持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材料“新格拉纳达是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黄金数量迅速增加,进而引发价格革命,物价上涨,封建的生产关系遭到了冲击,故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西班牙“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B项错误;西班牙并没有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18世纪资本主义强国是英国,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是在18
38、世纪的英国首先出现的,故D项错误。 28、【答案】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向西航行的只有A和B,故CD错误,因为他们是向东航行。又根据前往印度,可知哥伦布达到美洲,却认为那是印度,把当地土著人成为印第安人,故A正确。麦哲伦是全球航行,B错误。 29、【答案】D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开展,英国第二第三产业人数增加,说明劳动力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故答案为D项。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排除A项;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也很多,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30、【答案】B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39、【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消极影响有:贫富悬殊;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疾病流行;国民体质下降。盗匪肆虐是那时候的写照。故选B,拜金主义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法律制度不健全也不是主因,C错误;城市化进程加速从属于工业革命开展,D错误。 31、【答案】B 【考点】明治维新,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明治维新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建立近代工业,向西方求购大量的技术和设备。故选B。A项错误,明治维新后日本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的统治;CD项不是直接的目的。【点评】明治维新通
40、过引进西方的技术,采纳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兴办了一大批的实业,最终使本国富强起来。强大起来的日本走向了侵略扩张之路。与此相关的日本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需要掌握。 32、【答案】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新航路开辟的意义。联系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了”,即新航路开辟拉开了经济全球化的序幕,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错误,只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始现;B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 33、【答案】B 【考点】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41、题的能力。英国最终战胜了法国,在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此时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而法国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所以说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B正确;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说法不全面,A错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不是实质,C错误;英国此时还不是工业革命国家,D错误。【点评】英国殖民扩张的条件:国内政治制度优势: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同封建专制统治相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是进步的。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7世纪
42、英国是世界上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罪恶的奴隶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使英国经济实力雄厚。强大的军事优势:为了争夺殖民霸主,l7世纪下半叶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优势。l8世纪,英法在欧洲发生多次战争,通过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地理位置的优势:英国是一岛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但是最主要的是社会制度的优势。因此选B。 34、【答案】C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1912年”“之前曾发出SOS信号,后有60
43、0多人获救”说明是使用了无线电技术,C正确;雷达技术主要是地面跟踪技术,A错误;声纳技术是第三次科技成果,B错误;通信卫星技术引导无线电技术,D错误。【点评】两次工业革命的误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是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重化工业为支柱的工业化。 35、【答案】C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说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工厂开
44、始取代工场,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C错误,符合题意;流水线作业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A正确,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贫富差距不能根本消除,B正确,不符合题意;流水线作业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D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 36、【答案】(1)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2)蒸汽机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出现了交通运输的革命,联络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
45、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对环境的污染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和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1)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等信息,从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方面来分析。(2)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等信息,再联系教材所学,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影响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