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清县第一中学2018-2019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高二语文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
2、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互联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
3、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
4、来自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B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C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条件。D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5、B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C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D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B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C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D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的资源。(二)文学类文本阅
6、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永不掉队 谢志强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医生对方
7、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
8、个头。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
9、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
10、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C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产生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染力。D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5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
11、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6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从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比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阅读情况,可以发现:成年人阅读率增长缓慢,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快速增长。例如: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2015年阅读率为58.4%,较2014只上升了0.4个百分点;而017周岁的未成年人,2015年的图书阅读率为81.1%,较2014年的76.6%增加了4.5个百分点。实践证明,提升成年人的阅读率极难,因为成年人养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不易改变,由于工作繁忙
12、,8小时之外很难有时间去阅读。所以,很难使没有阅读习惯的成年人挤出时间回到书桌和书本前。统计数据说明:阅读能力最旺盛的时期是青少年,这个时期的阅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助推作用。因此,谈及全民闻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优秀读物浸润青少年的心灵至关重要。(摘编自晃蓉 涂湘波阅读立法必要性研究基于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分析)材料二:注综合阅读率是指各媒介(传统纸质媒介、互联网、手机阅读等)阅读人数占调查样本总人数之比。其他电子媒介指光盘、PDA、手持阅读器。 (摘自周永红 陈邦图书馆助力全民阅读的相关思考基于2006-2016全民读推广活动及报告的分折) 材料三:论及国民阅读状况,需要特别对其中的
13、学生阅读生态进行关注和分析,国民阅读状况不好,往往归因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要改善国民阅读的状况,必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习惯特别需要从娃娃抓起。从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六次国民阅读状况调查开始,中国新闻出版研完院对我国17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进行专项调查,其中分列对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未成年人群展开调查,总体而言,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大致保持在80%左右。从调查得出的数据来看,未成年人整体阅读状况优于成年人,但作为处在学习成长阶段的群体,其阅读仍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9-13岁年龄段,图书阅读率年度之间存在较大起伏,并在个别年度跌破90%(如
14、2008年至2013年,其图书阅读率分别为93.30,8.40%、92.10%、93.50%、96.50%、93.50%)。教育界、阅读界专家普遍认为:这一年龄段是养成个人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竟有10%左右的学生一年里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这是教育界应当引起严重关注的问题未成年人阅读率不高,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问题,也有中小学教育改革还未能真正到位的问题。倡导素质教育多年,但应试教育至今还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来进行阅读,阅读课普遍未能列入课程设置。至于中小学语文课上的那种阅读理解,有阅读教学的
15、内涵,但过于僵硬,而为了应试需设置标准答案,又必然破坏阅读本身应有的生动性和鲜活感,像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难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相反,很可能使得很多孩子视阅读为畏途(摘编自聂震宁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材料四:“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试想一个靠浮光掠影式片段间读、没有建立起自我阅读情结和价值体系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又如何能够得到充盈。王文风认为,在普遍读网时代,应从加强读者引导、注重精品文献阅读保障、建立公信书评机制等方面培育国人的纸本阅读情结,使读者回归现实,回归书本,回归阅读。但从目前全民阅读大环境看来,尚未形成这种全民纸本情结热潮,阅读没有捷径可走,纸本阅读
16、情结也并非朝夕之间形成,但拥有良好的习惯总是成功的一半编自王德银坚守与超越:从十二次全国阅读调查报告透视国民阅读变迁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纸质媒介是国民阅读的重要媒介之一,虽然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纸质图书率仍然保持逐渐上升趋势。B.随着新兴数字媒介接触率的提高与数字化阅读设备和平台不断更新,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异军突起,成为普遍现象C统计比较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阅读率与报纸、期刊阅读率的升降情况,人们可以预见报纸期利等传统纸质阅读将可能退出历史舞台D.比较表1与表2可发现,未成年人阅读率在早期远高于国民综合阅读率,而随着国民综
17、合阅读率上升, 两者数据现已基本接近。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确凿的统计数据,阐述了培养青少年良好阅读习惯关键在于以优秀读物浸润青少年心灵的观点B.成年人阅读率增长缓慢,这是由于成年人生活模式固定,工作繁忙,工作时间之外难有充分余暇阅读。C导致未成年人阅读率不高的因素较多,其主因是应试教育的桎梏使得学生大都没有课余时间阅读。D.材料一、三、四分别从阅读调查数据、阅读状况与意义、阅读变迁等方面说明阅读习惯的培养对青少年的重要性。9.提高未成年人阅读率,学校方面应该怎么做?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颍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颗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享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
19、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芳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加此。若其位居尊极,自矜其能,以才凌人,文过拒谏,则上下情阂,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对。六年,累除国子司业。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颍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十四年,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后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曰:“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思,死无所恨。”谏谤逾切,承乾不能纳。二十二年卒,
20、陪荠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B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C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D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21、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氏易指曹魏时期玉弼注解的周易,以对周易独到的解读流行于六朝隋唐。 B冀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辽宁省、陕西省全境及内蒙地区。 C庶人,本指平民,有时也能指太子。如李承乾即当时储君,贵为太子,又被称为庶人承乾。 D释奠,即释奠礼,国子祭酒率领师生陈设乐舞呈献牲酒拜祭孔子,以示对先圣的祟敬之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颖达聪慧好学,多才多能。他幼年就能日诵千余字,长大以后,对五经甚为熟悉,而且还精通算术和历法,也懂得作文的方
22、法。尽管如此,还能向同郡前辈虚心求教。 B大业初年,孔颖达明经及第。后来参加东都儒学辩论大会,舌战群儒,荣获第一,这也引发了学术权威的极大嫉妒,甚至要杀掉他来稳固其学术地位。 C孔颖达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他为唐太宗讲解论语,能结合太宗特殊的身份来阐述孔子的精义,使得圣贤的意自能够直抵帝王的心灵,从而达到规讽和劝谏的积极作用。D孔颖达精忠报国,不避祸福。太子李承乾不守法度,孔颖达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来进呈谏言。有人劝他收敛刚气,他说为国捐躯,死而无恨,劝谏更加猛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5分) (2)若其位居尊
23、极,自矜其能,以才凌人,文过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9分)咏牡丹宋代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
24、,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15.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2、逍遥游中“-,-。”两句写出了小年的短暂的寿命。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的两句是“-,-。”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高考,只是人生的一道门槛,却也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仅仅依靠个人努力就能实现收获的良机。面对高考,有人错失、有人逃避、有人。或许,错失者会用一生来弥补,
25、大龄考生参加高考的新闻;或许,逃避者会付出代价,冒用、伪造他人身份后被揭穿者,也不在少数;唯有经历高考,才能明白“第一考”的含金量,才算正式踏入社会的门槛。高考虽已结束,但人生的考卷才刚刚展开。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意味着,无论此后你选择了医生、教师,或者蓝领工人,只有不断学习进取,发扬拼搏精神,在自己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勇攀高峰,都能成为国家这台大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近年来,各个城市相继推出人才新政,奋身投入的人才争夺战。( ),也是为了让青年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和社会的
26、新考场后,再次获得的学习动力。不管是二十岁的考场,还是人生的考场,努力到无能为力,才会有更光明坦荡的未来。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勇往直前 屡见不鲜 如火如荼 源源不断B.一往无前 见惯不惊 如火如荼 滔滔不绝C.勇往直前 见惯不惊 方兴未艾 源源不断D.一往无前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滔滔不绝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无论此后你选择了医生、教师,或者蓝领工人,只有不断学习进取,发扬拼搏精神,在自已平几却又不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勇攀高蜂,才能成为国家这台大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B.无论此后你选择了医生、教师,还是蓝
27、领工人,只有不断学习进取,发扬拼搏精神,在自己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勇攀高峰,才能成为国家这台大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C.此后你无论选择了医生、教师,还是蓝领工人,只有不断学习进取,发扬拼搏精神,在自己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勇攀高峰,才能成为国家这台大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D.你无论此后选择了医生、教师,还是蓝领工人,只要不断学习进取,发扬拼搏精神,在自己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勇攀高峰,都能成为国家这台大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抢一个城市的未来就是抢人才”,国家和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B.国家
28、和政府对人才高度重视,“抢人才就是抢一个城市的未来C.“抢一个城市的未来就是抢人才”,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D“抢人才就是抢一个城市的未来”,国家和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20.某中学将于2018年5月27日举行2018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X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岀的邀请信。其中有两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三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5分)尊敬的各位家长:贵校将于2018年5月27日早8时在普育广场举行2018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您到场观礼。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
29、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X班班委会2018年5月16日词语运用不简明的两处是: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三处是:21.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已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几位作家和作品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6分)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人物:庄周 陶渊明 沈从文 契诃夫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10月28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公交车上,乘客刘某因
30、错过目的地站要求停车,司机冉某以该处无公交车站拒绝。刘某对司机大加指责,司机不断回头解释与争吵,乘客大多选择旁观不语,矛盾逐渐升级。当车经过万州长江二桥时,刘某突然拿起手机两次砸向司机头部,司机冉某放开方向盘进行回击,双方开始殴打,最终导致车辆失控,与迎面的小轿车碰撞后冲出二桥护栏坠江,造成车上15个鲜活的生命在3秒内瞬间消逝。在救援人员忙着对失踪人员救援的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言。比如“公交车司机凌晨K歌导致开车时睡着引发事故” “大巴和小轿车相撞的原因系女司机驾驶的小轿车逆行”由此引发网友议论与谩骂。这次相关权威部门的真相披露和辟谣工作相当及时,事故真实情况和相关调查结果第一时间向社会公
31、布,让民众了解真相。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永清一中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A “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的前提是“全球化的日益发展”;B “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错,还需“今人的转化创造”; D “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理解有误,文中强调的是“文化发展规模”)2D(“先进的社会制度”错,应是“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3B(“因果关系”错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4A(写出“坚定、乐观”错,理解拔高)5从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
32、发展。从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从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从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具有可读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英雄主义。不惧牺牲,战争时期,用双腿跑过汽车轮子,五次受伤;勇于奉献,新中国建设时期,垦荒中,不畏恶劣条件,独自深入沙漠。 浪漫主义。歌声唤回生命,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歌声唤醒了他;歌声催生爱情,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7.C“人们可以预见报纸、期刊等传统纸质阅读将可能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推断不成立8.B A项,“材料一引确凿的统计数据,阐述了培养青少年良好阅读习惯关键在于以优秀读物
33、浸润青少年心灵的观点”这一表述不当,引统计数据是为了说明“阅读能力最旺盛的时期是青少年,这个时期的阅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助推作用”这一观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优秀读物浸润青少年的心灵至关重要”则是由上述观点引申的推论。 C项,“其主因是应试教育的桎梏”这一表述不当,原文只说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并未指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是主因。 D项,本项概括貌似合理,实则与原文信息不吻合,例如材料四就不是讲阅读习惯培养对青少年的重要性。9.示例: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将阅读课普遍列入课程设置并加以落实;改进中小学语文课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供充裕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答对3点
34、,即给满分。)10D(“舍之于家,即杨玄感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封曲阜县男”,男是爵位。) 11C(“庶人不能指太子,李承乾后来被废为庶人,史书追称其为“庶人承乾”。) 12D(李承乾是储君而非皇帝) 13(1)刘焯起初没有礼遇他,颖达请教疑惑难解的问题,多出刘焯的意料之外,刘焯改变仪容对他恭敬以待。(关键词:宾前+“疑滞”+“改容”) (2)如果处在极其尊贵的地位,向人炫耀聪明,凭才能和势力压人,掩饰过错,拒不纳谏,那么上下就会感情隔阂,君臣之间思想相互背离。(关键词:“矜”“文”“乖”) 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颖达八岁从师学习,每天诵读千余宇。成年后,他尤其明悉左氏传郑氏
35、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还擅长算术和历法,会写文章。同郡刘焯是名扬海内的学者,颖达上门求教。刘焯起初没有礼遇他,颖达请教疑惑难解的问题,多出刘焯意外,刘焯改变仪容对他恭敬以待。隋炀帝大业初年,颖达应举明经科获及第,授任河内郡博士。当时隋炀帝召集各郡儒学官吏到东都洛阳,命令他们与国子监的秘书学士一起论辩经学中的问题,颖达一举夺魁。那时颖达还年轻,那些先辈宿儒因被他驳倒羞愤怀恨,暗中派刺客谋害颖达。礼部尚书杨玄感把孔颖达藏匿在府中,因此,他才幸免于难。贞观初年,颖达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 时太宗刚刚即位,留心各种政务,颖达多次进谏忠言,更加受到太宗的亲近信任。太宗曾问:“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
36、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是说什么?”颖达回答说:“圣人施行教化,是想使人因谦让而愈有光辉。自己虽然有才能,不骄傲自大,依旧向没有才能的人求访能做到的事。自己的才艺虽然多,仍然认为少,却向才艺少的人求教来增加自已的才艺。自已虽然有知识却像没有知识的人一样;自己的知识很充实却像知识空虚的人一样。不仅仅匹夫庶人要这样,帝王的德行,也应该像这样。如果处在极其尊贵的地位,向人炫耀聪明,凭才能和势力压人,掩饰过错,拒不纳谏,那么上下就会感情隔阂,君臣之间思想相互背离。自古以来国家的灭亡,没有不是因为这样而造成的。”太宗非常满意他的回答。贞观六年,颖达被任命为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又迁升为太子右庶子,依旧
37、兼国子司业。由太子废为庶人的承乾命令颖达撰孝经义疏,颖达根据文章表达意理,增加了正言讽谏的渠道,学者都颂扬他。贞观十二年,拜为国子祭酒,仍旧在东宫给太子讲学。贞观十四年,太宗亲自到国学观举行祭祀先师的释奠大礼,命颖达主讲孝经,颖达讲完后,进献释奠颂,太宗手诏奖赞美他。后来承乾不遵循法度,颖达常常冒犯太子的威严直言规劝他。承乾的乳母送安夫人对颍达说:“太子长大成人了,多次受到人当面斥责他的过失怎么合适?”颖达回答说:“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直言谏劝更加感切,承乾不能接受。贞观二十二年,颖达去世,太宗特许他陪葬昭陵,赠封太常卿,谥号为宪。14C(袁诗中的“白日不到处”指的是阳光
38、照不到的地方,并非晚上)15(1)咏牡丹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 分)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 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2 分) (2)苔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比喻的手法。(1 分)它写苔花虽然小如米粒,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2 分) (意思对即可)16、.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17.A本题考查成语辨析。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一往无前: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语义较重、不合语境。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见惯不惊: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39、。不合语境。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不合语境。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不合语境。故选A。18.C本题考查语序不当和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你”应放在“无论”之前;“无论”与“或者”不搭配,应将“或者”改为“还是”;“只有”与“都”不搭配,应改为“只有”“才”。故选C。19.D本题考查衔接连贯。据语境,上文说城市人才争夺战,下文应是争夺目的,所以选“抢人才就是抢一个城市的未来”;后文的“为了”的主语,应是“国家和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故选D20.实属是删去“实属”或删去“是”(重复)抽出时间拨冗删去“抽出时间”或删去“拨冗”(重复)贵校我校惠赠敬赠敬谢不敏深表感激21. .例如:陶渊明生命就是一场束缚与自由的对话,只有参透了人生的意义,才能冲破精神的枷锁(或获得心灵的自由。)沈从文生命就是一只黑夜里追寻光明的小舟,只有以爱为桨,才能拥抱明天的太阳。22题立意角度1、要有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2、冲动是魔鬼,学会控制情绪,做事要冷静。3、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切忌冷漠。4、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静待事实真相。5、相关部门的职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