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能根据结构将生字分成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两类, 初步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 体会汉字的美。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背诵儿歌, 认识表示方位的词, 能辨别前后左右, 能参照太阳辨别方向。3.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识记生字。4.学习古诗, 能背诵, 激发学生喜欢古诗的兴趣。5.喜欢阅读, 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拓展课外阅读量。教学重点:1.能根据结构将生字分成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两类, 初步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 体会汉字的美。2.学习古诗, 能背诵, 激发学生喜欢古诗的兴趣。3.喜欢阅读, 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拓展课外阅读量。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背诵
2、儿歌, 认识表示方位的词, 能辨别前后左右, 能参照太阳辨别方向。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 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知道你们很爱学习。今天, 我带大家再到语文园地里玩一玩, 想去吗?这个园地的名字叫“语文园地六”, 这个园地里有很多知识呢, 咱们赶紧去看看吧。二、字词句运用(一)连一连。小朋友们看, 我们今天语文旅游的第一站苹果园。咦, 地上掉了好多苹果, 小朋友们, 你们能帮助苹果乐园中的管理员根据苹果上的生字分一分苹果吗?1.苹果怎么分?你们自己想怎么分。引导学生将生字分成两类。预设1:我想根据生字的音节来分, 整体认读音节分到一个筐里, 其他音节分到一个筐里。预设2:我想根据结
3、构来分, 左右结构的生字分到一个筐里, 上下结构的生字分到一个筐里。2.同桌互相交流, 随后师生交流。(进行分类)3.在生活中, 你知道哪些字是左右结构, 哪些是上下结构。(二)读一读, 背一背。我们分完了苹果, 我们继续游玩, 同时来到了一片草地上。呀, 坏了, 我们迷路了, 我只知道我们要向东走, 你知道哪面是东吗?1.你能说说平时你是怎么辨认方向的。2.出示儿歌, 朗读儿歌, 你知道了什么?有表示方位的词语。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4.教师范读, 学生注意认真听。5.学生同桌互读、小组读, 并用“”标出方位的词。6.学生汇报交流。(前后左右东西南北)7.游戏巩固:(1)结合教室中的座位说
4、一说“前后左右”。我的前面是_, 我的后面是_, 我的左面是_, 我的右面是_。(2)创设情境:现在你知道我们该往哪儿走了吗?学生结合儿歌内容, 根据课件中太阳的位置介绍“东南西北”。三、展示台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 来到语文旅游第二站美丽的小镇, 小镇上可真热闹啊!不过, 这些建筑物都是干什么的?你们知道吗?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建筑物的名称和用途。同桌交流, 小组再交流, 然后汇报交流。2.认识招牌上的汉字。3.你还认识哪些招牌上的字?(汇报交流)四、日积月累我们在美丽的小镇上, 欣赏了不同的景色。接着,夜晚悄悄地来临了,晴朗的夜空中,一轮圆月挂在天空中,真美啊!接下来, 让我们和唐
5、朝大诗人李白一起欣赏月亮的美景吧!出示古朗月行这首诗。1.教师范读, 重点注意“青、镜”的读音。2.学生自读, 借助拼音读通古诗。3.小组研讨, 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4.师生共同交流古诗大意。(1)古朗月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 乐府古题。李白沿用, 所以称古朗月行。(2)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3)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4.同桌交流古诗大意, 感受古诗的意境。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诗歌。(填空形式)五、和大人一起读我们最后来到儿童的乐园, 一起来读一读轻松活泼的儿歌。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
6、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1.背诵比尾巴, 导入谁会飞这首儿歌。2.教师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儿歌中写了几种动物?3.学生自由朗读儿歌, 借助拼音认字。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
7、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4.指名分小节朗读, 纠正字音。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
8、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5.你想一想:除了小鸟,还有谁也会飞?预设:蜻蜓会飞, 蜜蜂会飞6.课件出示几种会飞的小动物, 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编写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