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花鼓 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面、在、哭、哥”4个生字。在老师指导下描摹“面、在、哭”三个字。2、认读声母“、k、h”,会拼读音节“、h、k”。 3、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4、懂得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一种美德。教学重难点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面、在、哭、哥”4个生字。在老师指导下描摹“面、在、哭”三个字。认读声母“、k、h”,会拼读音节“、h、k”。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抽读生字卡片。2、抽读课文。3、师:在儿歌中藏着三个新的声母,你能找出来吗?二、学习拼音1、复习已经学过的声母,复习声母卡片。2、出示“鸽子”的图片。(1
2、)图上画的是什么?(鸽子)(2)声母:(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4)教学字形顺口溜:9加弯钩 (k、h教学方法类似顺口溜:像根水草k k k;像把椅子h h h。)3、学生练读,左右同学相互打分。4、做“交朋友”游戏。 “e”,分别与声母交朋友,用四声读。 g g g g k k k k h h h h5、拼一拼6、媒体出示“我会选”。(1)自由拼读。(2)交流。选择 h g h课后小结三、复习巩固用小花鼓做“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传到谁,就请他大声读读媒体上的拼音。d、k、h、b、n课后习题四、 拓展作业1、拓展:绕口令擂台赛(1)今天学的儿歌,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读音都很相近,如果不专心的话
3、,很可能会读错。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一口气读得又多又准确。(2)学生准备。(3)学生自由上台表演。2、拓展阅读。(可以选做)3、作业:(1)在儿歌中找出今天学的声母(g k h),并试着读一读。(2)指读课文拼音部分,三遍。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