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沪教版一上语文4、采蘑菇教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
2、,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3个生字: 草,地,采。2、复习单韵母,学习他们的四声。3、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4、学习笔画“横折钩”,会在田字格中按笔顺描写“地、采、草”。“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
3、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学重点:1、复习单韵母,学习他们的四声。2、学习笔画“横折钩”,会在田字格中按笔顺描写“地、采、草”。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
4、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难点:学习笔画“横折钩”,会在田字格中按笔顺描写“地、采、草”。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拼音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5、:2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1、 播放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听听是什么声音。(流水声,鸟声,风声)2、 过渡:对了,这是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里有很多好听的声音,也有很多好看的东西,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各种蘑菇图片。说话训练:认识这些小东西吗?你觉得这些蘑菇怎么样?3、 引出课题:采蘑菇4、 学习生字“采”。过渡:小白兔在采蘑菇,来看看这几幅图,他们都在采什么?出示图片:蜜蜂采蜜 蝴蝶采花粉 茶农采茶 小兔采蘑菇(1)说话训练。例:蜜蜂在采蜜。(2)跟读:采蜜、采花粉、采茶(3)识记字形。二、听读儿歌,学习生字。1 听儿歌,初步感知小兔是怎么去采蘑菇的。2 跟着录音读一读,注意儿歌
6、中的生字宝宝。3 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4学习生字:出示:大树、草地、去(1)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2) 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记字,交流识记好方法。4 再读儿歌,指导背诵。过渡:我们把字宝宝送回儿歌,再来读读,想想小兔怎样才能采到蘑菇呢?(1)指名读,师生齐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2)跟读词语:绕过、穿过,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演示理解“绕过、穿过”二词。(3)表演儿歌。(4)背诵儿歌。5学编儿歌。出示蜜蜂在花丛中采蜜的图片。小组合作,学着课文,试编儿歌。三、复习巩固。1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1游戏:采蘑菇。过渡:老师这里也有很多蘑菇,这些蘑菇上有很多字宝宝,让我们的小组长带着大
7、家一起去采蘑菇,把采到的蘑菇放在篮子里,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采的蘑菇最多。出示词语:小草 草坪 大地 土地 采蜜 采茶 跑步 赛跑散步 散开 去年 过去 失去 绕过 跑过 过年四、学习拼音,认读i u 的四声。1复习i u ,背诵儿歌:1上加点i i i ,乌鸦做窝uuu,小鱼吐泡2学习认读i u 的四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i加上声调符号后,i上的一点不见了。2做“听音取卡片”的游戏。出示i u 的四声卡片,老师读字,学生取出相应的字母卡片。如:阿姨的“姨”,乌鸦的“乌”,下雨的“雨”,跳舞的“舞”,椅子的“椅”等。3找找儿歌中有没有带有i u 这三个字母的字。五、课外拓展,朗读儿歌。1 出示补充儿歌,小组合作读读,演演。2 交流。补充儿歌:小白兔,练跑步,跑过草地和大树,放下篮子采呀采,采了一篮大蘑菇。六、写字指导。1学生自学生字的笔顺。2交流书写笔顺。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4学生照样子描写。练习:1 听写笔画:横 竖 撇 捺 点 横折钩 横折2 给下面的字加上一笔,使它成为另一个字王-( ) 日-( ) 人-(-( )板书设计:采 草 地(爪字头描红)(草字头描红)(一字开花)(横折钩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