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7000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寒假阅读提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二)(有答案解析)【考点回顾】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常考题型】1、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2、词语在句中意思的考查。【答题技巧】:A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B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C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例题精析】例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

2、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 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 托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果 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1) 选出短文括号中不恰当的词。(2)根据意思写词语。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_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_(3)举现代科学实例来说明

3、“千里眼”“顺风耳”。千里眼:_顺风耳:_(4)“那时没有电灯,”“那时”是指( ) A. 原始社会 B. 农耕社会 C. 科学社会5)“我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大概”在文中的意思( ) A. 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B. 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 C. 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盛开,文中引用的作用是( ) A. 科学给世界带来了美丽的自然景色。B. 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C. 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答案】 (1)超越;托付;成果(2)发现;发明(3)望远镜;

4、电话(4)B(5)B(6)C【解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只要写出其一即可。(3)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4)、(5)、(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

5、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平时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4)、(5)、(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例2、课外语段阅读。动物的睡眠动物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夏天的夜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西忽低地飞翔,它们边飞边捉虫子、夜蛾等飞虫吃。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死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就用“睡眠”的办法来对付绝粮。冬天来临之前,蝙蝠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觉。他们睡觉的方法很特别,双脚抓

6、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眼”。海参也是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容易地说,要睡四五个月。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因为海参睡

7、眠的季节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冬天,它要“冬眠”;夏天天花不下雨,它要“夏眠”。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二十个月。等到天气暖了又不下雨,蜗牛才推开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1)照样子,写词语。忽高忽低_ _ _ 打打呵欠_ _ _(2)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内容,用“之所以是因为”写句子。(3)短文讲了_、_、_的睡眠特点,分别是_、_、_。【答案】 (1)积少成多;同甘共苦;弄假成真;说说笑话;唱唱小曲;听听音乐(2)夏天的夜晚,蝙蝠之所以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高忽低的

8、飞翔,是因为它们边飞边捉虫子、夜蛾等飞虫吃。(3)蝙蝠;海参;蜗牛;蝙蝠要冬眠;海参要夏眠;蜗牛动不动就关起门大睡 【解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忽高忽低:ABAC式的词语,打打呵欠:AABC式的词语,所以学生必须积累词语。之所以是因为表示因果关系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文章,只要找到前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在相应的段落找到答案。【点评】在这三个题目中第三个问题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必须从文章的主旨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专项练习】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眼球追踪让你有特异功能也许你已经看到身边的科技迷有了神奇的“特异功能”:动动眼珠,屏幕就会翻页;眨一下眼,手机就能拍照;开车时犯困眼皮耷拉,马

9、上就会响起语音提示这可不是因为他们的眼睛被改造了,而是因为他们使用的设备搭载了一项名为“眼球追踪”的技术。眼球追踪技术的原理并不复杂:当人的眼睛看向不同方向时,眼部会有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产生可以提取的特征,计算机可以通过图像捕捉或扫描提取这些特征,从而实时追踪眼睛的变化,预测用户的状态和需求,并进行响应,达到用眼睛控制设备的目的。现阶段所采用的主要设备包括红外设备和图像采集设备。在精度方面,红外线投射方式有比较大的优势,大概能在30英寸的屏幕上精确到1厘米以内,辅以眨眼识别、注视识别等技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鼠标、触摸板,进行一些有限的操作。此外,其他图像采集设备,如电脑或手机上的摄

10、像头,在软件的支持下也可以实现眼球跟踪,但是在准确性、速度和稳定性上各有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眼球追踪技术最热门的载体是手机。比如,三星上一代旗舰机GalaxyS3就可以通过检测用户眼睛状态来控制锁屏时间,只要检测到用户正盯着手机屏幕,即使用户没有进行任何操作,屏幕也不会关闭。而GalaxyS4的发布,则将这一功能进一步延伸:可通过眼球来控制页面上下滚动。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旧的设备也能实现眼球追踪呢?一家瑞典公司Tobii今年计划推出一款产品,让旧电脑也能接入这项新技术。这款设备名叫Rex,是一个电脑外设设备,只要把它放置在屏幕顶部,再通过USB接口接入,用户就能利用视线来控制电脑完成部分操作,比

11、如操控IE页面滚动、使用Windows8地图应用等。除了电脑和手机,汽车也很有可能是你最早接触到眼球追踪技术的地方。通用和丰田都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不小的投入。它能实时模拟驾驶员的视野,提醒驾驶员视线盲区可能存在的危险;当驾驶员眼皮下垂(犯困)或眨眼次数减少(走神)等,它还会发出声音提醒。澳大利亚一家名叫SeeingMachines的公司,最近也开发了类似产品,只要司机闭眼超过1.6秒,警钟就会响起,座位还会震动。眼球追踪技术的发展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比如,让机器对人类眼睛动作的真实意图进行有效识别,以判断它是无意识运动还是有意识变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这项技术在短期内难以成为人类和机器互动

12、的主要方式,但是它对于鼠标、键盘以及触摸等比较成熟的人机交互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而且在医疗健康、在线教育、心理研究乃至刑事侦查领域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选文有删改)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眼球追踪技术,作者是围绕哪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说明的(4分) 2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画线句子加点词语“可能”是如何体现说明语言特点的?(2分) 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13、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

14、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

15、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1、第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第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

16、来的粮仓”的? 三、阅读说明性文本,完成练习.味道是怎么来的?最近,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酸甜苦咸鲜之外的第六种基本味道:肥。敏感的味觉是长期进化的产物,能帮助动物寻觅营养,避开毒素。“味道”如何被感知?人的舌头大约有几千个味蕾,每个味蕾由多个味觉受体细胞组成。味蕾主要分布于舌头前半部分、后部和舌头两侧。科学家曾认为不同地方的味蕾感受到的味道不一样,后来却发现舌头上的味蕾都有能力感受到基本味道。味蕾中的味觉细胞感受到食物中味道的刺激后,一般会产生神经信号,这种信号传到大脑中,由大脑辨别食物的味道。这就是味觉产生的过程。当然,唾液也是影响味道感知的一大因素。食物溶解在唾液里后,化学物质才能被

17、味蕾上的接收器感知。感冒时为什么吃饭不香?如果味觉只有六种,那我们感受到的千千万万种味道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还有鼻子的功劳。我们每个人大概有几百种不同的嗅觉细胞。鼻子闻到的味道占我们感受到的味道的80%90%,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味觉感受。所以如果你感冒了,会发现吃饭不香,这是因为鼻子被堵住了。肥胖会改变味觉吗?实验发现,严重超重的肥胖老鼠比正常体型的老鼠品尝甜味的味觉细胞更少,同时对苦味的反应能力也很弱。但是不管胖瘦,老鼠对鲜味的反应都一样,这种味道多与美味的肉类食物有关。因此有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胖人更爱吃肉食的原因。色彩会影响味觉吗?人们因颜色而产生的对味道的期许,影响了人们对食物真实味道

18、的品鉴。增加或改变食物的颜色,相当于变相影响食物的美味程度。食物容器在这方面的效用,与颜色类似。噪音会降低食欲吗?飞机餐不好吃,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飞行的噪音和行驶的轰鸣声影响了我们的味觉,大家或许有过打雷时吃东西会觉得没什么味道的经验。口味差别为什么大?有的人喜欢吃臭豆腐,有的人想想就受不了,这就是味觉的原因。味觉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基因通过影响味蕾接收器的结构来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这决定了人的先天喜好。研究表明,差不多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更喜欢甜食,我们天生就对甜味有更积极的响应,而母亲因在怀孕早期的晨吐而失去电解质和钠的严重程度,会影响胎儿对咸味的偏好程度。环境则决定了人的后天喜好,

19、会让我们接受一些原本可能并不喜欢的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味觉也会退化,因此老人的口味一般更重。1.关于味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每个味蕾由多个味觉受体细胞组成B不同地方的味蕾感受到的味道不一样C人的舌头大约有几千个味蕾D味蕾主要分布于舌头前半部分、后部和舌头两侧2.基因通过什么来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 )A.舌头的形状B鼻子的大小C身体的高矮D味蕾接收器的结构3.吃菜的时候,常常感觉舌头的两侧被辣着,中部却很少的原因是什么?( )A.舌头中部味蕾分布少、两侧分布多B舌头中部是凹下去的、两侧凸起来C舌头中部颜色更浅些、两侧更深些D.舌头中部接触菜更少、两侧接触多4.以下是对人们吃东

20、西时感受食物味道过程的示意。“味觉细胞感受到食物中味道的刺激”应该处在什么位置?( )食物溶解在唾液里产生神经信号信号传到大脑大脑辨别到味道A.在之前B之间C之间D之间5.影响人们味觉的主要因素,除了有先天的基因外,还有什么?( )A.性格B环境C身高D肤色6.作者为什么说“有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胖人更爱吃肉食的原因”,而不说“有科学家认定,这可能是胖人更爱吃肉食的原因”?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共16分)明天的太阳城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将会出现一座全新的城市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太阳城。这座城市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建筑物的房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这里没有烟囱,没有用

21、油加热的装置,房屋千姿百态,有的如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如正在生长的向日葵。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窗吸收太阳能,并如同瓷砖壁炉那样可在以后慢慢地将热量释放出来。还有的房屋甚至可以跟着太阳旋转,因其建造在一个可转动的巨大的水泥板上,这水泥板被安装在环形轨道上,下面装有电机,于是房屋就可以转动起来。太阳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会发生新的变化。当太阳升起后,太阳能转换的电流就直接驱动洗衣机、冰箱、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用电设备进行工作。由太阳能烧开的热水源源不断地供应浴室、厨房。在多云的天气,太阳能可将水分解成氢和氧,而这些氨较易储存在压力容器中,到需要的时候,再作为燃料被提取出来。在这座城市,太阳能几乎被用

22、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一个功率约1100瓦的太阳能炉可在几分钟内把饭煮熟;人们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或乘太阳能电车,或坐太阳能轮船。尽管其速度不太快,但没任何噪音。至于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里的广告牌、霓虹灯用的都是太阳能,人们不再因需要更换电池而烦恼。太阳能城里不再有废气,太阳能汽车消耗的是干净的太阳能源或太阳能转换的电能。这些汽车上装着电池,当电池电量消耗完时,开到“加能站”去补充电量,就像通常的汽车开到“加油站”去加油一样。只不过这些“加油站”没有通常的那种油罐,替代它们的是一个个电源插座,驾驶员只需把电池的连接插头插到这些插座

23、中就能充电。城市也不再有烟雾和怪味。太阳城,沐浴在阳光下的城市,没有噪音,没有废气,到处是彩色的房屋,不需要每天为消耗能源付费,这是多么美好啊!尽管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新型的太阳城一定会出现。1.本文把 称为“太阳城”。太阳城里主要是因为有 ,才能将太阳能转换为人们需要的各种能源。(4分)2.第段中画“ ”的句子把 比作 ,说明了 。(3分)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1)太阳城里的房屋通过玻璃窗吸收太阳能,还能将热量释放出来。( )(2)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功率约1100瓦的太阳能炉可在几分钟内把饭煮熟。( )(3)太阳能汽车消耗的是热能。( )(4)在太

24、阳城里,人们戴的手表用了太阳能就不需要更换电池。( )4.“太阳能不但应用范围非常广,而且还干净环保。”这句话应放在短文什么位置最合适?( )。(2分)A.第段开头 B.第段开头 C.第段开头 D.第段开头5.“在这座城市,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几乎”一词删掉行不行?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月之精灵蟾蜍 在我国古代,蟾蜍很早就跟月亮联系在一起。汉代的月神画像砖中,通常都趴着一只蟾蜍。就连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在著述中都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之以奔月妲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两汉有关月亮的众多图画和文献,也都描述了这一神话,难怪

25、古人把蟾蜍称为“月之精灵”。 不论是神话传说中的蟾蜍,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蟾蜍,都确确实实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的蟾蜍,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能分泌黏液,又俗称“癞蛤蟆”。 蟾蜍虽然容颜丑陋,却是自然界中的生存高手。它常常在早晨、黄昏或暴雨过后,出现在道旁或草地上。蟾蜍的皮肤柔软、潮湿、黏滑,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而且它的皮肤较厚,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用,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而不到水里去。每当冬季到来,蟾蜍便潜入烂泥,用发达的后肢掘土,在洞穴内冬眠。三月初,当北方大地乍暖还寒,温度回升到10左右,它便从冬眠中苏醒。蟾蜍一般在清明前后产卵,一只雌蟾每次产卵3000500

26、0枚。 蟾蜍行动笨拙蹒跚,不善游泳。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动。如被人们用脚碰一下,它会立即装死,躺着一动不动。 蟾蜍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常见的蟾蜍,只不过拳头大小。可是南美热带地区,却生活着世界上的蟾蜍,个体长约2 5厘米,为蟾中,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 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它平时栖息在小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石块间,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动,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食昆虫、蜗牛等小动物。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蟾蜍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 蟾蜍还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动物。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

27、记有蟾蜍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等方面内容。蟾蜍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名贵药材,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痈疽等有较好的疗效。 尽管许多人对蟾蜍的外形没啥好印象,然而 。蟾蜍挺着大肚子,一次产卵数千枚,早在石器时代就被视为孕育生命、子孙昌盛的图腾。蟾蜍日伏夜出,与月亮同步出现,而月亮又与女子、婚姻、繁衍密切相关,所以蟾蜍成了月亮的形象大使。历代文人都常用“蟾宫”指代月亮。民间还用“蟾官折桂”来指代应考得中,甚至有人把砚台雕刻成蟾蜍形象,以求吉利。唐宋之后,月宫里的蟾蜍逐渐被人冷落,而口吐铜钱的“金蟾”却在民间日渐红火,形成了“家有金蟾,财源绵绵”

28、的说法。民间画家在年画中也多以“金蟾”为题材,创作了“刘海戏金蟾”等作品,寓意财源广进,大富大贵。 “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蟾蜍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1文章以“月之精灵蟾蜍”为题目,有什么作用?(3分) 2阅读全文,在第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能概括下文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3分) 尽管许多人对蟾蜍的外形没啥好印象,然而 。 3文章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任选其中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3分) 4阅读第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它平时栖息在小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石块间,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动,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食

29、昆虫、蜗牛等小动物。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1.眼球追踪技术的原理现阶段所采用的主要设备眼球追踪技术的载体(或应用)眼球追踪技术的发展目前存在的困难及应用前景 (每点1分,共4分)2.举例子(1分)。具体说明了眼球追踪技术最热门的载体是手机(2分)。共3分。3.“可能”表示估计,起限制作用,说明除了电脑和手机,汽车是你最早接触到眼球追踪技术的地方,这只是一种推测,如果去掉,语言过于绝对,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分)二、 1、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2

30、、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3、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4、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三、1.B 2.D 3.A 4.B 5.B6示例:“认定”和“推测”意思不一样。“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的意思,而“认定”是确定地认为的意思。因为科学家只是通过对老鼠的实验得到的结果来推测出胖人更爱吃肉

31、食的原因,并不是确定的结论,所以不能用“认定”这个词语。四、1.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城市 太阳能转换器2.房屋 彩色的金字塔和正在生长的向日葵 这些房屋形状各异,非常漂亮3.(1)(2)(3)(4)4.C5.示例:不行,因为需要能源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无法知晓未来太阳能使用的确切范围。如果删掉“几乎”一词,说法就太绝对化,不严谨。五、1、【答案】题目点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蟾蜍,同时把“蟾蜍”比作“月之精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答案】示例:在中国文化中它却有着许多美好的寓意(或“蟾蜍却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3、【答案】示例一:列数字。“个体长约25厘米”使我们对“的蟾蜍”有了量化和具体化的认识,使说明更加直观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二:作比较。“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是将“小型的非洲蟾蜍”和“的蟾蜍”的体型作比较,从而突出“的蟾蜍”的体型之大,使说明更加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答案】“平时”反映了蟾蜍的生活习性,是一般状况,并不排除其他状况的存在。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