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38课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本课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对外关系以及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国际法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长期不断地发展,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大交流推动了民族和国家的变化。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国际法逐渐形成并成熟。当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
2、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3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朝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既和亲又打击;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甘英出使大秦;海路可
3、到印度南部;东汉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隋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及鸿胪寺;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治理,谯国夫人起了重要作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与流求的接触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马来半岛南部),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进程加快。两汉时期中外交往的特点(1)以商贸交往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
4、大比重。(2)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与欧洲的直接交往开始出现。(3)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朝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唐朝与边疆地区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有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
5、区。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两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过宋朝海路渐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元朝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
6、赋役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13世纪,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明朝除礼部、鸿胪寺外,增设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修筑长城,布置“九边”军镇。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等,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管辖,并进行经济交流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册封五世达
7、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点(1)共同点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2)不同点汉代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重,而唐代则水陆并重。唐代对外交流物品、技术种类更多,并注重对中外文化的“兼蓄”。唐代对外政策更加开放,同唐朝交往
8、的国家增多。唐代的对外交往与汉代相比,对世界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1)明清初期,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中国与外国一度有所交往,明初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但这些交往多侧重于政治方面,范围也受到局限。(2)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发生了直接碰撞。明代的抗倭斗争、清代的抗俄斗争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都有效地抵抗了外来侵略。(3)从整个明清时期来看,中国改变了隋唐宋元以来的开放政策,失去了主动性,主要奉行封闭、落后的闭关政策,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外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4)西学东渐,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
9、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民族认同观念兴起: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加强。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13世纪,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法律文件必须使用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3民族意识的觉醒(1)背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2)表现:个人忠诚于国家;各国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3)形成: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
10、渐变为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近代民族国家近代民族国家是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国际法的形成(1)奠基: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内容: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
11、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近代资产阶级与王权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变化:由依赖王权到推翻王权实现民主。(2)影响因素:资本主义发展力量的强弱;主要矛盾的变化;思想解放的推动。(3)维也纳体系如何理解“国际法形成于欧洲,形成于近代”?(1)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2)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众多民族与主权国家的建立。(3)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各国的联系与交往。(4)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打破了神学观念。(5)格劳秀斯提出国家主权学说,奠定国际法的基础。2外交制度的建立(1)原因: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满足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2)结果:在派遣常驻外交
12、使节和外交使团的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3影响: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破坏;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联盟的成立;签订非战公约等。(2)概况:因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及“全体一致”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非战公约也并未真正得到实行。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1945年6月,签署联合国宪章;国际法院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
13、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2)概况: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涉及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3)评价: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但仍有很多局限性,如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威胁世界和平。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表现(1)对战争法作出修改:禁止侵略战争和非法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2)签订联合国宪章,成立联合国组织。(3)国际法的领域扩大,新的国际法部门产生,国际组织涌现。(4)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的新变化。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在长期
14、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过程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
15、、自治县(旗)。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
16、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中共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置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1)它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3)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权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
17、域自治的核心和标志。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1)民族区域自治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实行的区域自治形式。(2)民族区域自治是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相结合的自治形式。(3)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政府保护所有少数民族利益而采取的自治形式。当代中国的外交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1)确立“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2)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交。(3)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4)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
18、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5)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1)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2)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320世纪70年代(1)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之后
19、,中国迎来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概念:一是独立,就是国家主权独立,在对内、对外事务中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干涉和指挥;二是自主,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自主地处理本国的一切事务;三是和平,根据国际形势,维护世界和平。(2)基本目标: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认识: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准则,也是毛泽东等历届中共领导人外交思想的核心,是我国现代外交与近代中国投降卖国外交最本质的区别,贯穿于中国外交的全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
20、就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初期(1)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2)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2世纪之交(1)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解决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2)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3)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3进入21世纪(1)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2)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于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
21、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特点包容性:不论国家间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同与否,都可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时代性: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反映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时代的特点。科学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
22、五项原则的目标。(3)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4)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重要作用。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背景: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2表现(1)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法、德、英等国关系稳步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
23、,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2)中共十九大以后,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3)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4)中国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五个维度考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向1| 隋唐民族政策材料隋唐时期汉族与突厥、
24、吐谷浑、吐蕃、羯、回纥、南诏、西域等民族广泛融合,形成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至今,海外的唐人街、唐服唐装、东亚一些国家的唐代建筑等,无一不是唐代民族融合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结果。公茂虹解读中国梦:一个古老民族的百年梦想解读:唐太宗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从而推动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民族政策推动民族融合?提示:唐太宗实行积极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妥善处理与东突厥、西突厥的关系;采用和亲政策处理与吐蕃的关系,如文成公主入藏。考向2| 唐宋时期中非关系材料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跨过南海
25、的万顷波涛,进入汹涌澎湃的印度洋,开辟了我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海上航道。唐代,我国通过印度洋同非洲东海岸国家有了直接的交往。唐宋时期,中外海上交通盛极一时。广州、泉州、杭州都是当时主要的国际贸易港口。阿拉伯大旅行家伊本巴图塔访问我国时,称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或径称为世界唯一之最大港亦无不可也”。正是在海上贸易和友好交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宋代,我国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建立了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陈公元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解读:定时空唐宋时期的中非关系获信息“同非洲东海岸国家有了直接的交往”“中外海上交通盛极一时”“友好交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建立了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得结论直
26、接交往;海上贸易发达;友好交往;建立外交关系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中非关系的新发展。提示:新发展:进行直接交往;海上贸易发达;友好交往;建立外交关系。一、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1民族政策的开明。唐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视华夷为一家,在“中国根本,四夷枝叶”的方针指导下,对民族地区采取笼络政策,鼓励民族间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2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与民族自治相结合。唐政府一方面挫败少数民族的进攻和分裂行为,通过设府、册封等措施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辖;另一方面,又不改变归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各民族自行处理内部事务。3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灵活多样。唐朝统治
27、者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不拘一格,通过挫败进攻、设府册封、和亲等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4各民族间交流空前密切,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全方位展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二、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交往范围广泛。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播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
28、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和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影响(1)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国土特产品、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等输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2)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3)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新罗、日本和天竺等。考点二中西近现代外交考向1| 西方近代外交材料荷兰政治思想家胡果格劳秀斯(1583164
29、5年)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的先例。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摘编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解读:定时空1625
30、年,1648年,18世纪,1708年,1815年划层次注意每个时间点及省略号,并以句号为准划分层次查找关键信息提素养源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论证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发展特点(历史解释)问题:根据材料,指出欧洲近代外交体制的特点。提示:特点: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遵循国际法的准则;确立了常驻外国使节制度;设立专门的外交领导机构;外交规范化、法制化。考向2| 21世纪的中国外交材料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
31、、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这基本勾勒了中国在对外交往工作中的重心与要务,即:开展全球性合作、优化大国间关系、稳固夯实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三大主轴。解读:定时空中共十九大(即社会主义新时期)找关键“开展全球性合作、优化大国间关系、稳固夯实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三大主轴”抓主题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外交关系,推动全球治理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说明现代中国如何践行对外工作的三大主轴。提示:方式: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倡议全球治理;参与国际反恐活动;建立新型的中美、中俄关系;倡议“一带一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构建国与国合作新模式
32、。中国古代外交与近代西方外交的特点及其成因1特点(1)古代中国: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厚往薄来,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2)近代西方: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遵循国际法的准则;确立了常驻外国使节制度;设立专门的外交领导机构;外交规范化、法制化。2成因(1)欧洲近代外交体制的背景是王权崛起、教权衰落,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和常驻外交使节制度的确立为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西方近代外交体制起源于王权对教皇权力的否定。由于西方中世纪时期教皇权力极大,宗教影响整个欧洲,触犯了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权力和以市民为代表的新兴贵
33、族权力。于是两种势力联合推翻了教皇的统治,通过协定形成了新型的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正因为国家主权的提出涵盖包括一切世俗势力的利益需求,其得以与教权对抗,因此国家层面的交易以及以国家为主体的外交活动越发频繁。以非暴力平等原则为国家交往的内涵和原则,这些思想都成为近代西方外交体制的理论构架。外交的频繁导致了外交使节的常驻以及制度化。(2)中国古代的外交体制源于“宗藩思想”,华夷之别是这种思想的典型诠释。由于这种思想精神内核的存在,中国古代的外交体制在前期则是以文化和先进技术群体为中心的强大文化吸引力下形成的“朝贡”。这种外交体制本身就不存在平等。发展到后期则具有明显的宗主国和藩国的关系。宗主
34、国成为仲裁者,而藩国则各为独立国家。这种背景下的外交不可能上升到国家与国家的程度。因此,中国古代外交关系中也不存在平等原则。所以礼部虽然本身存在接待外来使节的职责,但没有约定俗成成为常态化的部门,即便是专司外交的鸿胪寺等,其工作重点也并不在此,至于常驻使者则更是没有。【真题展示】(2018全国卷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
35、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命题人揭秘】找准题眼:抓住材料核心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隐含信息:中国共产党不接受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任何不平等的外交条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明确答案:A项正确。【阅卷人点评】失分1不能明确时间信息。19481949年夏,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成立,当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故B、C两项错误。失分2不能明确政策应对范围。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1(
36、2020全国卷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B解析: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内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
37、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其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2(2018江苏高考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3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3(2019.11浙江选考17)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A“不结盟”B“万隆精神”C“单极多极化”D“日内瓦精神”B解析:根据材料“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万隆精神”,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同”是指亚非国家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故B项正确。“不结盟”是指独立自主不与大国结盟,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单极多极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日内瓦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精神,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