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5-2016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广平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50题每题2分)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年龄组成B性别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3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须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是()生物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被合成释放的物质红色酵母嘧啶噻唑毛霉噻唑嘧啶A竞争B捕食C互利共生D寄生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5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
3、参与机体产热调节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7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7只则该种群数量为()A88只B86只C90只D78只8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9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D种群特征是单独
4、个体不具备的10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A阻止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B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C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11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ABCD12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A红细胞吸水增加B胰岛素分泌降低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D
5、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13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C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D对某种植物的调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14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15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对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温度B阳光C水分D矿物质16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A种内
6、斗争B种内互助C种间斗争D种间互助17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ABCD18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A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B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C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D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19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如果不考虑迁人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BCD20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虚
7、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D共生关系,实线虚线代表两个物种彼此依赖,相互有利21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B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22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ABCD23稻一鸭一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
8、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2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中的所有能量;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ABCD2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
9、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从能量流动的特点来看,E捕食生物B和D最为经济B生物G是一种杂食动物,它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生物H占有三种不同营养级,它的数量较其他生物更为稳定DG和E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6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A大量饮水B血容量减少C食用过咸的菜肴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27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A种群和种群之间B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C生物和环境之间D以上三项都有28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A光合细菌、酵母菌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C乳酸菌、酵母菌D硝化细菌、乳酸菌29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
10、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30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31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
11、构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32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三个层次是指()基因细胞组织物种生态系统ABCD33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一项为()A野生生物种类繁多B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C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D五灵脂、海螵蛸、蝉蜕等都是常用的取自动物的中药34下列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B进行自然保护只有建立自然保护区C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D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资源35据历史记载我国的黄土
12、高原曾经是茫茫林海,如今变成荒山秃岭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发B人口大量减少C北方寒流长期侵袭D地壳运动频繁36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明显变化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37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过程38根据研究某生物同
13、化量中,有98%用于呼吸消耗,仅有2%用于生长和繁殖,那么他可能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A98%B3 2%C10%20%D0.2%0.4%39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A食物中的碳B大气CO2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40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ABCD41下列生物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A菟丝子B蘑菇C狼D雌蚊42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物质循环中的关系是()ABCD43关于分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些动物也是分解者B
14、分解者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联系的枢纽C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D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植物遗体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利用44如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有的会抑制主根的伸长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与施用104mol/L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D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45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
15、的方法(如图所示)中,正确的是()AABBCCDD46如图是一个食物网,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兔子,来自老鼠,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克体重,最多要消耗植物()A5600克B5000克C6800克D9200克47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被食草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食草动物粪便等排出物中所含的能量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所需的能量48下列属于野生生物资源价值的是()工业原料科学研究美学间接使用价值 潜在使用价值药用价值野生生物数量太多,不利于生态平衡ABCD49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
16、“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50某滩涂是丹顶鹤的栖息地之一,在该滩涂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A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B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C将丹顶鹤迁入保护区进行迁地保护D防止滩涂生态环境的污染二、填空题(共30分)51如图表示一个鼠类群体在某生态系统中的繁殖曲线,请回答:(1)鼠群繁殖速度最快的区段是段,这时种群属于的类型为(2)鼠群数量最大时在段,此时种群属于的类型是52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回答(1)如果种群呈a曲线增长,说明种群处在的环境
17、中,称为增长曲线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的特性(2)如果种群呈b曲线增长,说明该种群处在的环境中,称为增长曲线,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53(10分)(2015秋邯郸校级期中)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1)写出其中营养级数量最多的食物链有个营养级,图中有条食物链;(2)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图中生物外还包括和(3)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有,老鹰与蛇的关系是(4)从蚂蚁和蛇具有药用价值看,生物多样性具有价值;图中的同一食物链的相邻生物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等作用(5)如果金花鼠增加,蛇的数量就会增加,
18、就会抑制金花鼠继续增加,这是生态系统调节的结果(6)若该生态系统被开发为农田,则群落的演替方式为54(10分)(2015秋邯郸校级期中)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请回答:(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kJ(2)A是,C是,D是(3)从A到B和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和(4)欲使C增加6kg,至少需Akg(5)调够保证此生态系统进行生物地化循环正常进行的是图中的(填字母)(6)能量流动的特点:、2015-2016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广平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50题每题2分)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
19、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群落是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A正确;B、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B正确;C、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
20、体,C正确;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年龄组成B性别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解答】解: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特征,而性别不属于种群特征故选:B【点评】本题考察种群数量特征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3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须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
21、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被合成释放的物质红色酵母嘧啶噻唑毛霉噻唑嘧啶A竞争B捕食C互利共生D寄生【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4、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解答】解:由表可知,红色酵母和毛霉单独培养需要添加生长因子,即嘧啶和噻唑,但两者又能自身合成双方需要的生长因子,可以看出两种微生物若在一起培养,将为彼此提供各自需要的生长
22、因子,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属于互利共生答案: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
23、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解答】解: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说明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试题难度一般5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
24、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b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解答】解: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即物种多样性不断增加;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也不断增强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综合运用所学群落演替的知识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
25、的原因,解决群落演替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血
26、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4、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解答】解:A、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促进物质代谢,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从而产热增多,A正确;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组织,但只作用于甲状腺上皮细胞上的受体,B错误;C、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到血糖的直接作用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C正确;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27、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平衡的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7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7只则该种群数量为()A88只B86只C90只D78只【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专题】种群数量的计算;种群和群落【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
28、m,则N:M=n:m【解答】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7,N=78只,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78只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8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捕食是指某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同种个体间的互食、食虫植物吃动物等也都包括在内捕食时被食
29、者的种群变化有很大的影响竞争是生物学关系之一,强调子啊两者或两者以上发生的行为,是指为了己方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个体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努力争取其所需要的对象而言互利共生指不同物种的个体生活在一起,相互都收益的相互关系,也可指相互离开也可正常生存的生物组合中物种间的关系,即合作关系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解答】解:A、两种草履虫是两种物种,是种间关系,A错误;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是单一树林,乔木之间争夺光照等争相生长,B正确;C、噬菌体与细菌是种间的寄生关系,C错误
30、;D、鲈鱼和鲤鱼是捕食关系,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种间和种内关系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能运用课本中相关的知识,快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9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判断是否是种群需紧扣“同一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进行判断2、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种群有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如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解答】解: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A正确;B、种群
31、不是个体简单相加,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B正确;C、种群特征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C错误;D、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种群有个体不具有的特征,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对于种群与个体之间的区别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0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A阻止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B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C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传至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32、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抑制),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立即在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一种,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选:C【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1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
33、环境而被淘汰ABCD【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占据空的生态位;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 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缺少天敌的控制【解答】解: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正确;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种群数量增长受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制约,错误;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对环境适应性强,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
34、样性,正确;一个外来物种到一个新的环境,该种群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外来物种的入侵,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2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A红细胞吸水增加B胰岛素分泌降低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立即大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平衡;同时注射后导致血糖含量升高,将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葡
35、萄糖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的作用【解答】解:A、由于葡萄糖渗透压较高,静脉注射后会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故A选项错误;B、静脉注射葡萄糖导致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以降低血糖,故B选项错误;C、胰岛素分泌增加后,将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故C选项错误;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故D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水平衡调节以及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水平衡调节的过程;识记胰岛素的生理功能等知识13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
36、象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C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D对某种植物的调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解答】解:A、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若调查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则只能选取一种植物进行调查;若要调查几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时,则可以选取多种植物分别进行调查,A错误;B、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一般难以逐一计数,调查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
37、C、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否则会产生误差,C正确;D、对某种植物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4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考点】真题集萃;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根据题意和图
38、示分析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牵拉骨骼肌产生了兴奋,且兴奋能在反射弧中传递由于b上有神经节,所以a、bc、d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和传出神经【解答】解:A、由于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故A选项正确;B、由于b处位于传入神经上,所以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故B选项正确;C、由于从a到d没有效应器,所以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故C选项错误;D、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在c处突触部位有神经兴奋的传递,因而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故D选项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及兴奋传递的相关
39、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对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温度B阳光C水分D矿物质【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分析】在同一纬度地区,阳光影响植物的垂直分布,引起对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解答】解: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对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故选:C【点评】掌握同一纬度地区,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6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种
40、间斗争D种间互助【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2、种间关系: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解答】解:该鲤鱼上钩后,释放的遗留在钓钩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给同种鲤鱼提供信息,从而使同种鲤鱼避免诱骗上钩,这种习性属于种内互助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间
41、关系和种内关系的区别,要特别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分清楚一些概念如“竞争”“捕食”“寄生”等属于种间关系,而种内关系使用的条件是在一个种群内部,这是解决这道试题的关键17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ABCD【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解答】解: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
42、线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状况便属于此种情况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解题时注意,在理想状态下,即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18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A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B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C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D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考查群落的演替,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初生演替【解答】解:初生演替首先是地衣定居于裸岩,对裸岩进行不断的酸化,导致岩体风化,产生的土壤,为其它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可能故选:B【点评】本题是有关群落初生演替的考查,准确记忆初生演替的概念以及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和区
43、别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9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如果不考虑迁人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BCD【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K值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达到K值后,种群增长率为0,若不考虑迁入与迁出,则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根据相关原理,要获得最大的产量,捕鱼应在K值前,而保持种群数量在左右【解答】解: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正确;在K值时
44、,种群的增长率为0,在种群数量为左右,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快;错误;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正确;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左右,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所以当鱼的种群数量大于值时即可开始捕捞,错误不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认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20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
45、虚线代表失败者D共生关系,实线虚线代表两个物种彼此依赖,相互有利【考点】种间关系 【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分析】由图可知实线的数量始终多余虚线,且实线的峰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总是早于虚线的峰值和最低值,因此二者是捕食关系,实线是被捕食者,虚线是捕食者【解答】解: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虚线后增加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实线先增加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21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
46、,错误的是()A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B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解答】解:A、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A正确;B、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B错误;C、血浆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C正确;D、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
47、物质也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22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是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分解者与原核生物、蓝藻、腐生细菌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判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其次还有蓝藻等光能自养的原核生物和化能自养的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腐生细菌也属于原核生物【解答】解:A、a生产者包括d蓝藻和其他自养原核生物,分解者包含e
48、腐生细菌,d蓝藻和e腐生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B、原核生物C不全是生产者,还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原核生物C也不全是分解者,还有生产者、消费者,蓝藻d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e腐生细菌全是分解者,B错误;C、b分解者与a生产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蓝藻是自养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不是腐生细菌,腐生细菌均属于c原核生物,且属于分解者b,C错误;D、e腐生细菌是分解者b不是生产者a,d蓝藻属于生产者a不属于分解者b,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生产者、分解者的生物类型,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理解和原核生物的类型记忆是解题的基础,分析选项中的概念图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49、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对一般现象与特殊情况的准确把握与记忆23稻一鸭一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有稻有害昆虫鸭、红萍鸭【解答】解:
50、A、由题意分析已知该生态系统存在着两条食物链,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所以主要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同时食物链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B、由题意分析已知在稻鸭萍共作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中存在两天食物链:稻有害昆虫鸭、红萍鸭,所以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正确;C、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该生物群落除了水稻、红萍和鸭子以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C错误;D、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于荫蔽环境,其与水稻分层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
51、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2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中的所有能量;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ABCD【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16000 kcal/m3/年,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
52、分别是1800 kcal/m3/年、250 kcal/m3/年、40 kcal/m3/年【解答】解: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600015009001%左右,正确;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中的一部分能量,A中还有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错误;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项传递、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只有10%20%,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错误;人们利用生产者做食物时,由于能量只传递了一次,浪费的能量比较少,所以比利用其他营养级能获得更多的能量,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
53、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高2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从能量流动的特点来看,E捕食生物B和D最为经济B生物G是一种杂食动物,它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生物H占有三种不同营养级,它的数量较其他生物更为稳定DG和E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其中A和B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即AGH、AEFGH、BEFGH、BCDEFGH【解答】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食物链越短,消耗的能量越少,所以E捕食生物A和B
54、最为经济,A错误;B、生物G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即第二、第四和第六营养级,B正确;C、生物H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第三、第五和第七营养级),由于其食物来源只有G一种,且其获得的能量较少,因此它的数量较其他生物最不稳定,C错误;D、G和E都能捕食A,所以只有竞争关系,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26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A大量饮水B血容量减少C食用过咸的菜肴D血浆电
55、解质浓度增加【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血容量减少、食物过咸、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解答】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就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的原因有如钦水过多,食物中的离子摄入过少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正确;B、血容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C、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故选:A【点评
56、】本题考查抗利尿激素的功能和水盐平衡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27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A种群和种群之间B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C生物和环境之间D以上三项都有【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员之间和各成员内部的交换流动(2)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的(3)基本过程: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收器官信宿(4)注意事项: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不仅仅存在于生物成分之间,也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是指种群内
57、部个体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传递故选:D【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范围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8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A光合细菌、酵母菌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C乳酸菌、酵母菌D硝化细菌、乳酸菌【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各具功能:(1)生产者是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如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是生产者(2)消费者是指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等,不包括腐生动物例如蚯蚓等,还包括寄生的
58、植物如菟丝子(3)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物植物的排泄物和遗体中的有机物获取能量【解答】解:A、酵母菌属于腐生型真菌属于分解者,A错误;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是生产者,B正确;C、酵母菌属于腐生型真菌、乳酸菌属于腐生型细菌都属于分解者,D错误;D、乳酸菌乳酸菌属于腐生型细菌都属于分解者,D错误故选:B【点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29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考点】生
59、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解答】解: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3
60、0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机理的考查,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反馈调节分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
61、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结果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早期由于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因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大量的水蚤捕食大量的藻类,藻类因水蚤数量增加而减少,藻类减少,水蚤因食物缺乏而减少,这 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水体污染,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水蚤死亡后腐烂的尸体加重了水体污染的程度,导致更多的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故选:B【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对于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31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稳态
62、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生态系统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的稳态,其成分、营养结构、能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不断变化中的稳态【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稳态
63、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对稳定,保持动态平衡,A错误;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营养结构,但不是稳定不变的,B错误;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相对稳定,C错误;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32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三个层次是指()基因细胞组织物种生态系统ABCD【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
64、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解答】解: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可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三个层次是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故选:D【点评】本题考题比较简单,明确生物多样性的层次是解答试题的关键33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一项为()A野生生物种类繁多B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C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D五灵脂、海螵蛸、蝉蜕等都是常用的取自动物的中药【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
65、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解答】解:A、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体现了物种多样性,没有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A错误;B、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体现了物种多样性没有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B错误;C、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体现了基因多样性,没有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C错误;D、“五灵脂、海螵蛸、蝉蜕等都是常用的取自动物的中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哪种价值,再根
66、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34下列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B进行自然保护只有建立自然保护区C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D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资源【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中最有效的为建立自然保护区【解答】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A正确;B、进行自然保护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错误;C、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
67、馆”,C正确;D、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资源,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层次,试题难度一般,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35据历史记载我国的黄土高原曾经是茫茫林海,如今变成荒山秃岭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发B人口大量减少C北方寒流长期侵袭D地壳运动频繁【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专题】生态环境【分析】土地荒漠化:(1)原因: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植被被破坏,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使草原植被减少、原始森林被破坏(2)后果:沙尘暴遮天盖日,毁坏力极强(3)治理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大量
68、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解答】解: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自动调节能力,能使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外界条件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平衡就被破坏了黄土高原是我国人口集中分布的地方,由于长期掠夺式开发,乱砍滥伐,植被大量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造成的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环境稳态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破坏其根本的原因是人,要求考生能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36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4个不同的营
69、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明显变化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ABH ACDH、ACFGH、AEFGH、AEDH其中A为生产者,其余个体都是消费者【解答】解:A、根据分析,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A正确;B、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五营养级,B错误;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的数目比例适中,呈现稳定型,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70、,C正确;D、在该食物网中,由于H以多种生物为食,因此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H的数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7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过程【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B是生产者,A是
71、分解者,C是消费者【解答】解:A、已知图中B是生产者,过程是生产者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才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A错误;B、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B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B错误;C、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骤然增多导致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C正确;D、图中过程为消费者(动物)的有氧呼吸过程,动物一般在地面活动,所以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对过程几乎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
72、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38根据研究某生物同化量中,有98%用于呼吸消耗,仅有2%用于生长和繁殖,那么他可能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A98%B3 2%C10%20%D0.2%0.4%【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有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取,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被分解者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解答】解:在生态系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为其同化量的10%20%左右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
73、关键是明确能量流动效率计算公式39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A食物中的碳B大气CO2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解答】解:人从同化作用角度考虑是异养型生物,其体内的碳元素直接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食物中的有机物归根结底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
74、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0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在碳循环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解答】解: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同时,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进入无机环境,所以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意在提高学生
75、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能力41下列生物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A菟丝子B蘑菇C狼D雌蚊【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3)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4)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解答】解:A、
76、菟丝子营寄生生活,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因此属于初级消费者,A正确;B、蘑菇是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属于分解者,而不是消费者,B错误;C、狼是肉食动物,不属于初级消费者,C错误;D、雌蚊只吸食动物的血液,所以不属于初级消费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特点42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物质循环中的关系是()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77、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经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在群落内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返回无机环境【解答】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被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再从生产者通过捕食关系流向消费者;消费者和生产者又会被分解者利用,碳就流入分解者;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这样碳又回到无机环境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碳循环,学生应识记理解碳循环过程43关于分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些动物也是分解者B分解者是生物
78、群落和无机环境联系的枢纽C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D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植物遗体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利用【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分析】(1)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腐生动物如蚯蚓和蝇的幼虫(2)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堆积如山,是因为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粪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归还土壤,供绿色植物重新利用,因此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据此解答【解答】解:A、蚯蚓属于动物,在生态系统再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分解者,A正确;B、分解者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
79、是生物和环境联系的枢纽,B正确;C、分解者,是对能够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成分分解为可供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的所有异养生物的一个总称从细菌的角度来讲,也要分为许多具体情况,大多数细菌是能作为分解者的异养生物,也有一些细菌可以利用化学能合成作用自己合成有机物,如硫细菌,这种细菌就不在分解者之列;另外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也不属于分解者,C错误;D、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植物遗体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利用,但产生的无机盐等可以利用,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解者的生物组成,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44如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
80、侧根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有的会抑制主根的伸长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与施用104mol/L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D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左图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中图IAA溶液浓度为0时的每株侧根数为对照,IAA溶液超过一定的浓度对于侧根的诱导起抑制作用;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
81、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当施用IAA浓度低于0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对照前2幅图中IAA浓度为0和104molL1分析,未施用IAA的植株主根长、侧根数少【解答】解:A、以左图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A正确;B、以中图IAA溶液浓度为0时的每株侧根数为对照,IAA溶液超过一定的浓度对于侧根的诱导起抑制作用,B正确;C、对照前2幅图中IAA浓度为0和104molL1分析,未施用IAA的植株主根长、侧根数少,C正确;D、参照右图
82、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当施用IAA浓度低于0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两重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45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所示)中,正确的是()AABBCCDD【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
83、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运输方式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解答】解:A项,C项和D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故选:B【点评】本
84、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6如图是一个食物网,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兔子,来自老鼠,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克体重,最多要消耗植物()A5600克B5000克C6800克D9200克【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
85、: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解答】解: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少能量应按20%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兔子,来自老鼠,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最多需要消费植物2010%10%=400g;根据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10%10%=800g;根据食物链:植物鼠兔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10%10%10%=8000g综合以上可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400+800+8000=9200g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能根据“最
86、多”一词判断出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再根据题中数据进行计算47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被食草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食草动物粪便等排出物中所含的能量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所需的能量【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同化作用得到的能量就是同化能量同化量=食物量粪便量【解答】解:草食动物以草为食物,经消化吸收,真正进入体内的物质是食物减去粪便,这些物质中包含
87、的能量即其同化的能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48下列属于野生生物资源价值的是()工业原料科学研究美学间接使用价值 潜在使用价值药用价值野生生物数量太多,不利于生态平衡ABCD【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88、解答】解:野生生物资源可提供工业原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正确;野生生物资源可作为科学研究的素材,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正确;野生生物资源可作为美学的素材,正确;野生生物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正确; 野生生物资源面前尚不知道的价值为潜在使用价值,正确;野生生物资源可提供药用价值,属于直接价值,正确;野生生物数量太多,但能保持物种多样性,利于生态平衡,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49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
89、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特点:1荒漠化;2草原退化;3生物多样性;4水土流失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西部大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50某滩涂是丹顶鹤的栖息地之一,在该滩涂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90、)A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B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C将丹顶鹤迁入保护区进行迁地保护D防止滩涂生态环境的污染【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据此解答【解答】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也叫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据此可知,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故选:A【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明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
91、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二、填空题(共30分)51如图表示一个鼠类群体在某生态系统中的繁殖曲线,请回答:(1)鼠群繁殖速度最快的区段是BC段,这时种群属于的类型为增长型(2)鼠群数量最大时在CD段,此时种群属于的类型是稳定型【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S型曲线:B点的增长率开始增加,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超过后种群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到C点种群的增长率明显变小,D点种群的增长率趋向于0,种群数量达到K值【解答】解:(1)鼠群繁殖速度最快的区段是BC段,这时种群数量不断增大,属于增长型(2)鼠
92、群数量最大时在CD段,此时种群种群的增长率趋向于0,种群数量达到K值,属于稳定型故答案为:(1)BC 增长型(2)CD 稳定型【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节的重点内容,并深刻理解,灵活的运用52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回答(1)如果种群呈a曲线增长,说明种群处在理想条件的环境中,称为J型增长曲线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2)如果种群呈b曲线增长,说明该种群处在有限的环境中,称为S型增长曲线,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
93、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解答】解:(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资源充足,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a,即J型曲线,体现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2)种群置于有限
94、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b,即S型曲线;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为环境阻力,即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故答案为:(1)理想条件 J型 过度繁殖(2)有限 S型 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和种群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53(10分)(2015秋邯郸校级期中)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1)写出其中营养级数量最多的食物链有5个营养级,图中有11条食物链;(2)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图中生物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能量和分解者(3)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有鸟、蛇、老鼠,老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与竞争(4)从蚂蚁和蛇具有药用价值看,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95、图中的同一食物链的相邻生物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作用(5)如果金花鼠增加,蛇的数量就会增加,就会抑制金花鼠继续增加,这是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结果(6)若该生态系统被开发为农田,则群落的演替方式为次生演替【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专题】生态系统【分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回顾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认真分析各个小题即可正确作答【解答】解:(1)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中最长的是仙人掌蚱蜢老鼠蛇老鹰、矮灌木蚂蚁老鼠蛇老鹰,共有
96、5个营养级图中共有11条食物链(2)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能量和分解者(3)图中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有鸟、蛇、老鼠,老鹰与蛇都以老鼠为食,同时老鹰又以蛇为食,故它们的关系是捕食与竞争(4)蚂蚁和蛇具有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作用(5)题干所述现象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6)该生态系统被开发为农田,群落的演替方式为次生演替故答案为:(1)5( 仙人掌蚱蜢老鼠蛇老鹰、矮灌木蚂蚁老鼠蛇老鹰) 11条(2)非生物的物质能量 分解者(3)鸟、蛇、老鼠 捕食与竞争(4)直接 调节生物
97、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5)负反馈 (6)次生演替【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54(10分)(2015秋邯郸校级期中)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请回答:(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50kJ(2)A是生产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3)从A到B和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16%和15%(4)欲使C增加6kg,至少需A250kg(5)调够保证此生态系统进行生物地化循环正常进行的是图中的AD(填字母)(6)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生态学思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
98、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的百分比;图示为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A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相当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由于一部分用于各级生物呼吸消耗,一部分随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就会很少;又由于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流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答】解:(1)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175+200+875=1250K
99、J(2)据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D为分解者;(3)从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100%=16%,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100%=15%(4)C增加60kg,需要A为616%15%=250kg(5)调够保证此生态系统进行生物地化循环正常进行的是图中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分解者分解有机物;(6)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答案为:(1)1250(2)生产者 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3)16% 15%(4)250(5)A D(6)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点评】本题考查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