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5436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震悚(sng)修葺(q)凫水(f)味同嚼蜡(jio)B狡黠(xi)撺掇(duo)阔绰(chu)恹恹欲睡(yn)C驰骋(chng) 摇曳(y)恣睢(su)挑拨离间(jin)D瞥见(pi)星宿(xi)褴褛(l)忍俊不禁(j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云霄绚耀骇人听闻哗众取宠B辫子竹蔑沥尽心血长途跋涉C俯瞰萦绕重峦叠障惨绝人寰D褶皱侥幸自圆其说雕梁画栋3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宝贵资源。

2、森林调节着自然界的空气和水循环,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等多重功能,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资源和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A“地球之肺”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肺”字是左右结构,第五笔的笔画是横。C“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这4个短语结构类型相同。D“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4下面文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滨州依河傍海,古有“渤海雄邦”之称。(A)这里有126公里海岸线,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渤海与黄河不仅造就了滨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也传承着

3、滨州人重情重义的血脉基因。(B)滨州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之城,是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发祥地。梁邹范公传“忧乐”精神,惠民孙武著兵学圣典,博兴董永立仁孝典范。(C)滨州是一座风姿绰约的魅力之城,这里既有浪漫水乡的灵动和雅致,又有人间福地的秀美和神韵。沿黄生态风光绮丽,湿地公园秀美怡人。(D)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这些已经成为滨州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强大动力。AABBCCDD5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这就是景物组合形成的不同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

4、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ABCD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定风波。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C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年龄时常说“贵庚”,发表自己的

5、见解时常说“拙见”。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二、句子默写7默写。(1)读史使人明智,_,数学使人周密。(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2)大漠孤烟直,_。(王维使至塞上)(3)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4)长风破浪会有时,_。(李白行路难(其一)(5)复行数十步,_。(陶渊明桃花源记)(6)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8)我们学习不仅要做到学思结合,正如论语中所写的“

6、 _,思而不学则殆”,还要像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那样“_”多向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三、名著阅读8关于这种惊人的征战,将来有一日会有人写成全部的叙事诗的。这种征战,即使把政治和战事除掉,也是近代历史中,青年们的一种动人的成就。可是我暂时必须要继续我的故事,因为我们已经把红军会合在西北了。现在我把毛泽东主席所写的一首诗,拿来当作结束,这位指挥者既能领导远征,同时又写得一手好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以上文段选自_,文中的“我”是指_(人名)。(2)学校正在开展“阅读正青春”专题研讨会,

7、请参与探究,分享你的发现。【阅读正青春】专题研讨会探究【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探究【专题二】:关于长征。我选择探究【专题_】,发现:_。四、综合性学习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这里可赏山水画卷,泰山雄伟磅礴,崂山神秘飘渺,趵突泉腾空翻涌,微山湖烟波浩渺。这里可品齐鲁风情,大运河贯通南北,海岸线蜿蜒曲折,沿着黄河遇见海,在东营看蓝黄交汇,在青岛扬帆冲浪,在烟台、威海的海洋牧场尽情海钓。这里可读街巷烟火,在台儿庄古城、青州古城、东昌古城、魏氏庄园赏民风古韵。欢迎您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独特魅力。【材料二】2023年3

8、月以来,淄博烧烤火了,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赴淄赶烤”。最是一城好风景,半缘烟火半缘君。烧烤出圈,美在“淄”味,更美在淄博人。他们的热情比火炉更炽热,鲁C车主刘先生自觉礼让外地车辆,暖心大姨主动为排队游客分发灌汤包,商家店主张老板自发提供免费住所每个淄博人都想游客所想、尽自己所能,一个个微镜头串联出淄博这座城市的温度。(节选自淄博市政府官网,有删改)(1)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假若你是【材料二】中被礼让的外地车主、正在排队的游客、被提供免费住所的旅人,请任选一种情境,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五、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闻鹊喜吴山观涛周密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

9、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注】吴山:在杭州,是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的分界山,是观看钱塘江大湖的绝佳之地。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鳌:神龟。戴:背负。蛰:潜伏。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写钱塘江的秋水似染成“天水碧”的颜色,写出了潮水未来时浪静波平的观感。B“数点”以下三句,写了远处的几点青山,天边的一抹晚霞,上下翻飞的白鸥,扬帆的小船,织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如临其境。C末句“隔江闻夜笛”,以动写静,写出了江上的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D整首词从白昼写

10、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黎明,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11赏析“鳌戴雪山龙起蛰”一句的妙处。六、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

11、,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太守谓谁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故善为国者公问其故D遇民如父母之爱子或遇其叱咄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环而攻之而不胜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其真无马邪C利之而勿害跳往助之D故善为国者不足为外人道也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15“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_之情。16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

12、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七、现代文阅读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文章正文略!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8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20下面语句放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用一季10集的体量,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经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又见白杨文章正文略!【注】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从2017年开始,在

13、全国推行使用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重又收录了白杨礼赞。21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我”两次见到白杨的感受。第一次:_;第二次:_22作者两次见到白杨,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23第段删除后文章仍然完整,为什么不能删除?24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语句进行品析。(1)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从修辞角度赏析)25文章以“又见白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八、作文2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14、。许渊冲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汪国真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和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内容充实具体。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请以“XX”代替。参考答案:1B2D3C4D5C6A7 读诗使人灵秀 长河落日圆 万里赴戎机 直挂云帆济沧海 豁然开朗 一鼓作气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学而不思则罔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8(1) 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埃德加斯诺)(2) 示例:一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他

15、和很多其他领导人不一样的是,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就选择了共产主义,背弃了自己的家庭。这是极其艰难的,但是因为心中有信仰,他能够坚持下来。我们今天面对的所有困难几乎都没有他当时的大,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感到难、感到绝望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心中没有信仰、追求呢?生命需要一点信仰,需要一些追求,有了它,才会更坚定。(示例:二。红星照耀中国为我们揭示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终于胜利会师,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长征精

16、神。)9(1)示例: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具有独特魅力;热情的淄博人让游客感受到城市的温度。(2)示例:正在排队的游客:这一份美味的灌汤包,包含着淄博人们的淳朴厚道、热情诚恳。虽然还没有品尝到烧烤的滋味,但我已经相信,淄博烧烤不会让我失望!10D 11“螯戴雪山龙起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汹涌而来的海潮比作神龟背负的雪山,又比作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12A 13C 14(1)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2)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17、 15自豪、自得 16甲文以民为本思想体现在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乙文中姜太公认为要给百姓利益、让百姓成功、让百姓活下去、给予百姓快乐,治国者对待百姓要像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样,对百姓遭遇感同身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17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或者: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18举例论证,以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激发诗词文化热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的观点。 19首先由中国是诗的国度引出论点“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

18、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用“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中华诗词文化能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而深化中心论点。 20乙材料写出了诗词内容包括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及历史的更迭起伏,表现了诗词内涵的丰富,与乙所处段落的分论点“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相符,所以放乙处合适。21 激动、震撼 赞美、尊崇 22第一次:侧面描写,借老教师的言语与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写,展现白

19、杨树傲然挺立;第二次:直接描写,描写白杨树的树干、身姿、丫枝,展现白杨树的生机、不畏艰苦。 23丰富文章内容,与后文提出的自己的想法相照应;作者两次看到西北的白杨树,切实的感受到了文章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的精神,激励后人不断奋斗,将其精神传承下去;作者的感受与文章白杨礼赞联系起来,立意深远,引人深思。 24(1)“一次次”“一遍遍”为叠词,不断地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不断地默诵其中的词句,体现了作者对白杨礼赞的熟悉,作者自己被眼前所见的白杨所震撼,内心激动,感受到了真正傲然挺立的不屈的白杨树。(2)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杨树英姿飒爽、坚强不屈、挺拔伟岸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 25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文题点明文章的线索“白杨”,贯穿全文;暗示文章主旨,表现作者对白杨树精神的赞美,点明作者想法。26例文: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