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50518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背景变革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开展科举制固有之弊端西学传播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康有为废八股,以时务策命题清末新政改学堂: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废科举: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2.清政府对选官制度的改革:制度内容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五等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分为

2、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每年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思考:两江师范学堂是晚清新式学堂的代表,这类学堂的兴建是清政府开展哪一活动的结果?提示:清末新政。【情境思考】晚清时期科举制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有哪些?(历史解释)答案:八股取士的弊端;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推行;西学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

3、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影响。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尽管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1)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标志: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内容: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2)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

4、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3)意义: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3.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1)确立的标志: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2)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3)内容。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考试任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4)局限:实施中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无法禁绝。【核心概念】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

5、“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专权。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结合我国封建时代的考试、监察二权而成的。【易错点拨】1.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不可避免有所缺陷,但却对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2.原干部人事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的比较(1)原干部人事制度按一个模式进行管理,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类管理体制。(2)原干部人事制度缺乏竞争机制,公务员制度引入激励竞争机制。(3)原干部人事制度缺乏严

6、格的淘汰与退休机制,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新陈代谢”机制。(4)原干部人事制度在廉政勤政方面不够完善,公务员制度实行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2)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此时,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3)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2.国家公务员制度:(1)建立过程。1993年,公务

7、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2)影响。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情境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思考: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影响村干部选任

8、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史料实证)提示:时代需要。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晚清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1.八股取士的弊端。2.民族危机的加深。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推行。4.西学的传播。5.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课本有如下表述:“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清政府做出这一改变的原因不包含()A.科举制度的废除B.统治危机的加深C.西学东渐的影响D.开明之士的推动【解析】选A。1905年,清政府才废除科举制度,1898年,清政府的这种做法是改革科举制而非废除。故选A。科举制废除的影响1.冲击儒家学说的统治

9、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废科举使儒学地位日益降低,最终使儒家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的思想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而获得了极大的解放。2.大大推进了20世纪初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1)科举的废除使四书五经失去独尊地位并导致经学衰微,这使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与独立从可能变为现实,于是分支学科相继独立,为科技文化在20世纪初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2)科举的废除改变了过去人们所习惯的思想活动路径,造就和壮大了现代科技知识分子队伍,吸引了大批有志人士登入科技文化殿堂,促进了科技文化的普及与推广。3.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

10、废除后,近代新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全国各地新学堂数量直线上升。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兴办,从幼儿园到研究院,各级各类学堂配套成体系,这表明资产阶级性质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确立。它使教育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4.促进了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中国社会的变革:随着科举的废除和新学堂的创办,近代新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接受了西方文明,大大开拓了文化视野,逐渐放弃通过考试求功名的观念,就职开始走向多元化,并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团体,把救国与向西方学习结合起来,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5.促进了仕学分途,瓦

11、解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科举的废除使中国知识分子摆脱了对政治与王朝的人身依附,摆脱了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读书做官”思想的束缚,开始关注学术的独立品格,认识到 “治学与做官是两途而不是一途”。主张“为学问而学问”。总之,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仅是中国政治变革的一个重大决策,也影响到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论证观点: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情境】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课程及课时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一年级1948324212二年级1948234212注: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为旧历癸卯

12、年,故称“癸卯学制”。发现问题:根据材料,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忠孝)色彩;注重实用人才(通才)的培养。主题二 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选官制度全面认识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时间选官制度特点原因作用民国文官考试制度浓厚的西方化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为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体现政治民主。无力发挥实际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增强初步建成规模大、门类全、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基

13、本满足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课本有如下表述:“(国民政府)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一规定()A.体现了较强的开放性B.表明国民政府代表妇女的利益C.体现了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D.国民政府获得全体国民的支持【解析】选A。文官考试对女子开放,与北洋政府时期相比有了巨大进步,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故选A。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制度的影响1.对民国文官制度的影响: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主要是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如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项目。在借鉴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

14、同时,也有所创新,如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考试权独立。但由于民国时期的民主政治并不成熟,因此这种简单地照搬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并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实践效果。2.对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我国公务员制度来源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在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公务员的科学经验,如实行分类与法制化管理体制、激励竞争等,但在借鉴的同时根据我国的国情加以改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特别提醒】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获取信息:南京

15、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 【情境】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注:1946年3月召开)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发现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与北

16、洋政府相比,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新变化。(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新变化: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更加完备;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政党色彩浓厚。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2021潍坊高二检测)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A.兴办学堂,实行义务教育 B.改革科举,派送学生出国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 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解析】选B。根据材料“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可知主张改革科举制,送学生出国学

17、习,故选B。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举措,排除A;材料强调改革教育而非军事,排除C;材料强调治学而非官吏改革,排除D。2.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解析】选D。材料“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强调的是清末新政期间对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18、,D符合题意。3.1914年10月,文官高等委员会经甄别核准,给鲁迅颁发了教育部佥事合格证书。对鲁迅进行甄别的原因是()A.鲁迅反对北洋政府统治B.鲁迅属于已任在职文官C.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要求D.鲁迅文官考试未获通过【解析】选B。北洋政府时期的甄别主要是针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决定其能否留任,B正确;A不符合甄别的要求,错误;材料与文官考试制度无关,C错误;材料未涉及文官考试,D错误。4.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A.调动了公务员的

19、工作积极性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D.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力【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国民政府公务员任用,与功勋、国民党委派有密切关系,故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正确;根据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可知,目的不是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而是加强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排除A;据材料可知这种公务员的任用制度会造成任人唯亲、宗派主义、一党专政、政治腐败,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相关信息,排除D。所以选C。5.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

20、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B.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解析】选A。因为选拔人才的流程严格,所以有利于被选拔人员素质的提高,故A正确;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B错误;腐败现象并没有因为考试录用制度的实施而得以避免,C错误;女性地位与此制度的推行并无必然联系,D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

21、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出学者型官员。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民国时期,现代的文官制度被引进中国。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如对“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赃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其他代用品”的人则不允许其参

22、加考试如考官入闱,即考试院在举行文官考试时,先要聘请一些人为典试委员与襄试委员,这些委员在受命之日起立即启程赴任并住进考试院。在考试期间要断绝一切交际应酬及函电往来,就如同禁闭,一直到考试完毕,出闱以后才恢复自由。入闱期间食宿均在其中。室外、院内警卫森严监试委员会的任务是监督并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纠举徇私舞弊行为。试卷之弥封,弥封册号之弥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与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为之。摘编自史新恒民国时期文官群体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23、。【解析】第(1)题可以对材料一进行分层归纳,从材料可以归纳五个要点:宋太祖的遗训重视文人;宋真宗诏书被拒对君权的制约、御史台和谏官主监察和参与决策、谏官牵制宰相和其升降取决于皇帝;学者型官员为主官员素质较高。第(2)题材料反映了三个方面的进步性:对选拔官员有严格的考试程序,排除素质低下者进入文官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对考官有严格的规定,在考试期间如同禁闭,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监试委员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有利于公平公正;总而言之,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答案:(1)特点:皇帝重视文人;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监察;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2)进步性:

24、有利于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备选习题】1.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发展【解析】选D。根据材料“ 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可

25、知,学堂的推进和发展受到了科举制的阻碍,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拓展延伸】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的评价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但是,它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所以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如经的课时最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仍然是立足于做官,这是它的局限性。2.根据光绪年间官员的档案数据统计,在4 498个历史人物的信息中,具有捐纳经历的官员人数达到2 674人,占总数的59.45%,形成了所谓的近代新兴官僚阶层。他们大多有商业背景,熟悉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伍廷芳等。据此可知,清末捐纳制度的实施()

26、A.是科举制被废除的主要原因B.客观上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C.是清廷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D.解决了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解析】选B。本题考查清末官僚政治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晚清捐纳的官员中大多数有商业背景,熟悉洋务,这些官员与传统官员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后来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因此,清末捐纳制度的实施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故选B。3.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年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

27、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B.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D.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解析】选B。材料中清政府既照顾到新学堂毕业生,又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尽量安排原有举贡生员,不能体现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D。4.1913年1月9日,北洋政府颁行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3月26日,颁行监狱员考试暂行规程。12月2日,颁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12月7日,颁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上述法规的颁布体现了()A.政党政治实行后的政治

28、分赃B.考试选官制产生于民国初年C.北洋政府落实了主权在民理念D.民国初年选官制度的近代化【解析】选D。材料表明北洋政府实行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属于选官制度的近代化,选D;材料反映的是文官任用,不是政党政治,故排除A;古代的科举就是考试选官制度,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落实了主权在民理念”,故排除C。5.北洋政府在官员选拔方面主要利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这种制度存在性别歧视B.所有在文官职位上的人都必须经过考试入职C.这种文官制度优点不是太多,不值得称道D.这种制度确保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因而体现了性别歧视的特点,A正确;有不少人在考试制度出台前已经入职文官职位了,故B错误;尽管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各种不足,但它毕竟是我国人事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C说法不正确;D说法有夸大的成分,故错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