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
2、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密州特
3、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
4、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
5、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除了散文以外,在小
6、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7、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材料三: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
8、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地
9、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1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C
10、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D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3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4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11、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5分)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5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蜡条人家 安宁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条,全拉了来。 虽然编筐这门手艺,不能让我们家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补贴点零花钱。在暂时寻不到别的更合适的行当之前,父亲也就像种庄稼一样,一年年收购满院子的蜡条,浸泡之后,并再反复风干,才开始让这些蜡条派上编筐的用场。 差不多,新的蜡条要存放半年,父亲才会将它们挑选出来使用。这
12、是父亲的第二职业,基本上,只要忙完地里的活计,他就会在院子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工具一一摆出来,开始像一只蚂蚁一样勤奋地工作。 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来,想让它们怎么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像柳条一样柔软无骨。父亲不仅仅会编小巧美观的驮筐、苹果篓、提篮、篱笆,还会一个人完成两三米高的庞然大物酒海。 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只不过,这时候父亲的战场,变成了室内。室内当然因此变得很是拥挤。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室,打开电灯,奋笔疾书。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条之中
13、,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我觉得父亲即便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蜡条在灯下的堂屋里,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而碰到了灯泡,让满屋子都是飞旋的人影;时而落在水缸沿壁上,发出清脆又寂寥的响声;时而将绳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无奈蜡条太长,房间又太小,总也无法使它们驯服。 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于是整个堂屋的灯下,就只剩了父亲一个人。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一场听完,一个驮筐,也就编完了三分之一。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收拾父亲折腾出
14、的满地狼藉。 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悄悄的,夜色笼罩了日间所有的喧哗。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工具,将一根蜡条,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沐风栉雨的生动姿态。 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色彩丰富又不凌乱。每根蜡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方便插入像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蜡条队伍里去。母亲做起这些来,俨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所有的要求。知道今天
15、要编的物什,大概需要多少根蜡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其躯体中的。他们一个编织,一个修剪,配合非常默契。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有过矛盾。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同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态。 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我还会觉得感动。 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蜡条,将我
16、和姐姐追得满院子跑时的冷酷无情。我的脸微微发烫,好像炉火太旺了。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炭,给烤得像一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 【注】酒海:一种大型的盛酒容器,因盛酒量多,故称“海”。 链接:安宁,生于泰山脚下的青年作家,屡获国内散文大奖。她的写作中,对故乡的思念已经融入了血脉里,乡村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好家园的一种向往和回归,“通过写作,我发觉自己的根基,其实一直都停留在乡村的泥土里,从未离开”。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蜡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前后照应,使
17、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思想主旨和情感脉络明确集中。 B.第五段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丰富生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C.本文恰切地运用儿童视角,展现出孩子天真视野中农活的童趣以及生活的本真面貌。 D.本文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笔触细腻,在琐碎的生活记录中描摹出温情的中国乡村。 7作者安宁被评价为“在故乡底子上绣花的山东女孩”,请结合文章和链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6 分) 8 结尾说“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作者因何心生欢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
18、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橱,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
19、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
20、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3 分) ( )A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寻;不久B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期:一整月C帝嘉之,进一秩 秩:俸禄D辛弃疾雅善长短句 雅:一向,向来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3 分) ( )A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
21、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B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C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D申伤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辛弃疾有远见卓识。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B辛弃疾有主见,善斡旋。皇上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采买军马,当时枢府有不愿做
22、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C辛弃疾决事果断。修建飞虎营时,需要瓦二十万。辛弃疾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D辛弃疾重情义,有胆识。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却为他写祭文来吊唁。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3分)(2)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3分)14辛弃疾既有政治军事才略,又关怀民生疾苦。他是如何解决江西饥荒的?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
23、成1516题。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注】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C“番
24、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16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写词人夜晚在春风里、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伤悲之情溢于言表。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之时,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_,_”。(3)姜
25、夔的扬州慢中“_,_”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寄予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三、语言基础运用(23 分) 1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3分) ( ) A.侵晓窥檐语(接近)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满河) B.揾英雄泪(揩拭) 可堪孤馆闭春寒(哪堪) C.有恨无人省(醒悟) 沙上并禽池上暝(睡觉) D.黯乡魂,追旅思(追随,纠缠) 楼高莫近危阑倚(危险)19.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C.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D.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20. 假
26、设苏轼在黄州写信给好友张梦得,以下书信用语的叙述,错误的选项是(3分)( ) A. 苏轼称呼张梦得时可用“足下”;自称时可称“仆”。B. 信中提及苏辙时,可称“舍弟”;提及过世的母亲时则称“先慈”。C. 信末的结尾祝福语,可用“斗山安仰”、“福寿双全”。D. 署名下敬辞,可用“顿首”、“谨启”21.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B. 二十四节气中,清明之后是谷雨,夏至之后是小暑,大暑之后是处暑,立冬之后是小雪。C. 墨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
27、位居亚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墨为首。D. 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丑为牛,寅为虎,辰为蛇。22.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这种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 ),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 ),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
28、选修课制度的初衷。A. 寥寥无几 权力 无可非议 B. 凤毛麟角 权利 无可非议 C. 寥寥无几 权利 无可厚非 D. 凤毛麟角 权力 无可厚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本题共2小题,8分)“药食同源”,即食物和药物具有同源性,这是人们对食物和药物关系的认识和归纳。虽然这一概念出现于近现代,_。隋唐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中所写的“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就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尽管药食同源,但药与食终有别。其中,那些既有食用性又有药用性的物质,被称为药食两用物质。_,如橘子、山楂、赤小豆、龙眼肉、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南瓜子、蜂蜜等,它们既属于中药,_;又是大家经常吃的
29、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满足口腹之欲。明确了药食两用物质及其功效,才能安全地发挥食物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等方面的功效,否则会适得其反。23.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4.请概括上文第二段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0个字。(2分)四、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宣部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63岁的张桂梅,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校长。12年间,她帮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张桂梅教会了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她用教育事业,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付出一生。她的学
30、生中陈法羽成为人民警察,苏敏现在是一名医生,周云翠现在是一名小学教师她改变了这些女孩子的命运。张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这里的成绩都是用命换来的”。华坪女中校训“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蔬视卑微的懦夫!”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错误,答非所问,不属于题干中的“密州地域文化特点”。)2B(“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错误,这
31、里是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3D(A项,“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错误,原文说的是“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这里强调的是诗经和楚辞的在于南北方文化上有区别,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大差异”。B项,“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错误,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作用,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关键的作用。C项,“地域文化决定了”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倒数第二段“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4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32、,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量、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第一点1分,另外两点各2分。)5“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第一点2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1分。)6.B (文章第五段中,“战场”“像粗壮的蜡条一样”等运用了比喻的
33、手法,蜡条“将绳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运用了拟人手法,但是本段并没有出现借代手法,也没有夸张手法。) 7.故乡底子,是指故乡是作者描写和抒情的对象,作者展现乡村生活和劳动情景,描写故乡的风俗、耕作等,体现出对故乡的喜爱和思念。(2 分) 绣花,指作文写文章具有语言美。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以儿童纯真的视角,叙事方式幽默又不失从容。(2 分) 在“故乡底子上绣花”指作者用优美语言表现以乡野之趣、劳动之趣、亲情之馨为主旨,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温情与美好。(2 分) 8.父亲母亲同心协力、配合默契的动人姿态,是漫长难熬的冬天里的一道风景;父母一边合作劳动一边絮叨的温
34、馨场景,让作者觉得感动;父亲为补贴家用,勤劳编织蜡条,冬天也不歇息,父爱无声;兢业勤恳、脚踏实地的劳动,使生活像馒头一样有甜味,使人内心踏实安宁;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映照进生命的欣喜,充盈了整个冬天和童年时光。(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得 6 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设问虽然只在文章末尾,但是倒数两段的开头都是指示代词,一是“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二是“那一刻”,都引导考生将答题区间锁定在最后三段,考生能把握住作者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即可。最后两点,一是赞美劳动,是文章深层的主旨之一;二是作者的故乡情结,乡村是作者回忆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10B 约定日期11C “
35、元元”有平民、老百姓的意思,“以为”是固定词组,意为“把作为”,中间都不可断开,排除A、B。“无徒按举小吏”的目的是“应故事”,“以”,来,目的连词,中间不断来;“应故事”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排除D。12A A.“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错误,根据原文“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可见,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13 (1)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每句1分)(2)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赏识和提拔有才能的人,结交的人大多是天下名士。(每句1分)14刚到灾区,张榜禁止囤积、强买粮食。(每点1分)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
36、安,齐地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弃疾。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 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辛弃疾)又上书请求创建飞虎军。皇上下诏委任辛弃疾进行筹划,于是他丈量马殷兵营原先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
37、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心中释然。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弃疾问:“必须要用多少瓦?”回答曰:“二十万。”弃疾说:“不要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僚属都很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
38、上各部队中最好的。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全部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弃疾进一级俸禄。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结交的人大多是天下名
39、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象鸣发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佑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他为少师,谥号忠敏。15. C “民众麻木不仁”理解有误。16. 这三句层层推进,“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
40、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心意。“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最后一句是全篇思想感情的收束。17.(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18.B 19.C 拟人;A项、B项、D项 借代。20. C “斗山安仰”“福寿双全”是给长辈的祝福语,而这封书信是写给好友的,所以使用不得体。21. A B项,“大暑之后是处暑” 解说错误,“大暑之后是立秋”。项,关于文房四宝的说法应为: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
41、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项,“辰为蛇”解说错误,应是“辰为龙”。22. C 23.但这一思想自古有之 生活中常见的药食两用物质 有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功效 24.药食两用物质既有食用性又有药用性;25.作文【参考立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乡村孩子梦想;坚持教育扶贫,需要你我共参与;播散火种,传递希望;精神强大方能傲视苍穹;我的人生我做主;坚守信念,让人生更美丽;坚守初心,铸就精彩人生;展现青春风采,追求卓越人生;树立远大目标,实现自我价值;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人生。例文:准确定位人生“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
42、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华坪女高的誓词。这誓词并非一句虚言,而是她们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她们用事实告诉我们:准确定位人生,方能行稳致远。人生百味,可哪种味道最适合自己,需要每个人的准确定位。农民们也许都深知因地制宜的道理,深处种菱浅种稻,他们对每一寸土地的定位再清楚不过,找准定位不过也就这么简单。都说术业有专攻,不一定要学富五车,专攻一门术业一样是对自己定位的最好诠释。或许社会就像一栋大厦,其中几层早已是人满为患,可出于盲从和猎奇心理,一批又一批的人们依旧带着满腔热血冲进人潮最多的那一层。既然一层已经不堪重负,何不再去别的楼层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多的随大流俨然成为了我们的镣铐,而戴着
43、镣铐跳舞,便注定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些人始终在路上探寻,探寻准确的定位。余秋雨在他探寻文化的苦旅中说:“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他的苦旅揭示出文化也可以有另一种定位,他的文化基于他对自然的热爱,是自然演变而来的成果。一场苦旅,赋予文化一个全新的准确定位,余秋雨找准了文化的定位,更带给国人对文化与自然的深思。许多人也许秉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信念,可是金子真正的价值真的是无论在哪都有所体现吗?诗人西川说过:“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当金子还深埋于土中时,它也只是沙砾,是沉默的其他人,这并不是它最好的定位,但当它成为工艺品,在柜台上闪闪发光吸引众多目光时,它才有可能成为在历史上留下丰功伟绩的少数人。也许柜台才是最适合它的位置,而人也需要找到那个准确的定位,即使没有留下丰功伟绩,也至少不要成为被湮没的沉默的大多数。“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之气味,处林泉之下须怀廊庙之经纶。”所处之地不同,情怀自然不同,但总有一种是心中最爱。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象都为那个最合适的定位铺下最悠远的道路。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走在那条悠远的路上,走向最适合自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