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45153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13高考历史二年模拟&一年权威预测(含解析) 1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二年名校模拟一年权威预测【模拟演练】一、选择题1.(2012南京模拟)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2.(2012烟台模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

2、主义政策3.(2012济南模拟)“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采取某种从我们的路线和政策来看只能叫作最严重的失败和退却的步骤。”这些“步骤”包括(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本国企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 实行自由贸易A. B. C. D.4.(2012赣州模拟)亚蒙哈默是美国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俄)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他曾经去了苏联(俄),在苏联(俄)建立了铅笔生产厂,把美国成功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这家工厂。这段材料可以说明( )A.列宁结束战时共产主

3、义政策的原因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C.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D.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成功之处5.(2012襄阳模拟)某学者指出:所谓“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一言以蔽之,就是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倒退。用左派的话说,就是“复辟资本主义”。这一观点( )A.符合新经济政策的某些特点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内涵D.没有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6.(2012杭州模拟)1921年,苏俄出现全国性大饥荒。政府救灾的决定性措施是( )A.颁布土地法令,没收贵族和教会土地等财产B.与西方主动结束战争,争取经济援助C.实行新经济政策,改革生产关系D.利用第二国际等国际工人运动

4、组织获得募捐7.(2012济宁模拟)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8.(2012杭州模拟)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5、 )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9.(2012北京模拟)“(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有效集中全国物力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C.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D.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10.(2012厦门模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

6、的举措有( )实行余粮收集制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推行“加速发展战略”A. B. C. D.11.(2012惠州模拟)赫鲁晓夫阐述苏共二十二大的改革纲领:“忽视物质利益原则,就意味着毁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更好地完成计划,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可能性来控制利润,更广泛地利用利润来奖励自己为集体良好的工作,来扩大生产。”据此可知( ) A.赫鲁晓夫并未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B.赫鲁晓夫主张废除计划经济体制C.赫鲁晓夫主张恢复列宁新经济政策D.赫鲁晓夫反对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2.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

7、吁书,其中谈道:“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二、非选择题13.(2012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1921年列宁又说:“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8、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入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布热津斯基大失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斯大林时期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形成了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体制的特点,并简析这一体制对

9、经济的影响。【高考预测】展望2013年高考,本单元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注意以下问题:(1)通过比较和分析的方法综合看待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一是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认识政策转变的必然性;二是比较斯大林模式与罗斯福新政,认识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2)通过分析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影响,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艰难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命题角度高考预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2、3新经济政策4、5、6斯大林模式7、8、9社会主义改革10、11、12一、选择题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饿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里颠

10、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A. B. C. D.2.1918年夏,协约国帝国主义与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 40的工厂因缺乏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A.成立苏维埃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广大农民B.推行新经济政策,实现自由贸易C.实现农业集体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D

11、.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力量对付外来干涉3.右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4.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分配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5.据记载,当苏俄要实

12、行某经济政策的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苏俄要实行的经济政策应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6.全球通史中提到:“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7.比较分析下图,从中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经济大危机对整个世界打击很大B.苏

13、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D.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8.1935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A.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9.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 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政府政策的失误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影响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0.历史学

14、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A.罗斯福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11.1972年5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 618枚,美国1 054枚。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15、1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二、非选择题13.一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变化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革,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也能互相交流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材料一 考托拉斯之所由起,原为防自由竞争生产过度之病,实应于今日时势,不得不然也。而其流弊亦自不少,今取各家言其利害者而平论之。以全国本业皆合同

16、故,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因以免物价之涨落无定,而资本家无时常倒闭之患,劳力者亦不至被牵涉而失其业。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梁启超论“托拉斯”之利弊(1903年)材料二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三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托拉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现象。(2)材料二中列宁实

17、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3)材料三中图l与图2分别反映的是哪一段历史时期,哪两国的水利工程?这两国兴建水利工程的原因有何不同?(4)归纳苏俄新经济政策和图2反映的改革措施的共同背景和影响。答案解析【模拟演练】1.【解析】选A。由图片中“列宁参加义务劳动”可以得出,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C、D三项表述均不正确。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美国胡佛政府认为市场可以自行调节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企图

18、渡过危机,结果使危机愈来愈严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为巩固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格控制各种产品,引发政治经济危机。3.【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解答本题时要抓住“1921年”这一信息。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排除,故选D项。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从题干材料哈默在苏联(俄)建立铅笔生产厂并传授美国生产管理经验,说明在苏联(俄)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应发生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故选D。【方法技巧】准确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

19、义的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分析能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探索出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生产,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D项。6.【解析】选C。解答本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1921年”,当时所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走入死胡同,列宁等人采用新经济政策来挽救国内危机。7.【解析】选B。苏联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材料中描述的就是这种

20、现象,故选B项。8.【解析】选D。本题考查苏俄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肖洛霍夫看到农民“濒临死亡”,斯大林却认为“庄稼汉们”在“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故两人对待农民的态度不一致。9.【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材料表明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政府将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这个比例是美国的两倍,苏联能够以如此高的比例进行再投资,显然与其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故选C项。【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原因是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简单认为苏联的国民收入水平较低。其实材料表明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下,利用政府力量,加大对工业的投资,促进工业发展。10.【解析】选B。“土豆没了”的

21、原因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赫鲁晓夫进行了农业改革,开展玉米种植运动,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故正确。是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11.【解题指南】本题以“苏共二十二大的改革纲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为了更好地完成计划”的理解是解题关键。赫鲁晓夫率先进行改革,但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更好地完成计划”以及“为集体良好的工作”,结合所学

22、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仍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的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12.【解析】选B。赫鲁晓夫1964年下台,A项错误;材料中作者特别提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障碍物很多”,因此B项符合题意,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缺乏史实依据,可排除。【误区警示】题干材料中虽提到了政治领域里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物较多,但不能说明这就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描述;第(2)题回答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历史影响。答案:(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

23、产力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继续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2)特点: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影响:促进了苏联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重要的工业大国;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12南通模拟)阅读下列图表:材料一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年份项目1913192819321937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 (摘自人民版必修二教材)材料二 中国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

24、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 286.51 387.9请回答:(1)材料一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1937年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3)结合材料一分析30年代的苏联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新时期,中国为解决经济体制弊端采取了什么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第(1)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此时期的苏联工业发展较快,原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题分析我国在建国后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建设成就,原因应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第(3)题分析两国经

25、济发展中的曲折,总结我国的经济调整措施。答案:(1)说明: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逐步上升;1937年,苏联已是世界工业强国。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两个五年计划。(2)趋势:经济迅速增长;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原因:国家重视经济调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苏联的援助。(3)苏联: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高考预测】1.【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20年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在物资奇缺的情况下实行配给制的分配原则,故应排除。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2.【解析】选D。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叛乱形势岌岌可危,为打退国内外敌人,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解析】选B。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上访”“直接背景”等信息,联系所学,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经济危机还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背景是战时共

27、产主义政策特别是余粮收集制的实行,引发农民的强烈反对。4.【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苏俄”“1922年”,并结合所学史实,可知此时期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工农联盟。所以选B。5.【解题指南】解题时结合十月革命的性质及苏俄建立初期的经济政策分析“不该参加十月革命”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新经济政策背离了十月革命的方向。【解析】选B。由材料中的“苏俄”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可排除苏联时期实行的工业化政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C和D排除。材料中可以看出各国代表对此政策不满,可以判断出应该是对新经济政策中的

28、利用资本主义的相关措施不理解而表现的不满。据此选择正确答案为B。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俄国国情,使苏俄的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政权日益巩固。7.【解析】选B。A项大危机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国家打击严重,与图片信息不吻合;1913年的数据表明美国当时的工业总产值已居世界第一,C项错误;两图反映的是工业问题,D项包含工农业而且与“1937年”这一时间不相符。故选B。8.【解析】选A。由材料中时间“1935年”可知苏联已建立了斯大林模式,它的“消极的东西”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正确。B项与斯大林模式无关,C、D两项包含

29、在A项中。9.【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联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题干中的数据表明农村生产出现一定程度的削弱,结合“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这一时间分析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正在确立过程中,实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的落后,故正确原因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10.【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可首先排除A、B两项;C、D两项中的两个人物都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改革,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而赫鲁晓夫则没有,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所以C项正确。1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苏联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就是在勃列日涅夫推行“新

30、经济体制”时期,高度重视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12.【解析】选B。斯大林体制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生活消费品长期短缺。题干的材料就说明了这一点。A、C两项都是表面现象,D项说法错误。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对比分析能力。第(1)题说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第(2)题结合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分析;第(3)题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和罗斯福新政中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结合当时的背景及内容分析;第(4)题两个工程都促进经济发展。答案:(1)垄断组织的出现。评价:提高经营管理

31、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或答“能节制生产,以免物价之涨落无定,减少失业”等)。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由竞争,阻碍了技术革新(容易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治)。(2)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巩固社会主义。(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战后)。图1苏联,图2美国。图1:斯大林执政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巨型的水利工程。图2:美国发生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实行以工代赈政策,修建大型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4)共同背景:两国都有严重经济困难;都出现严重社会矛盾

32、和政治危机;都是在之前的政策失效后再实施的。共同影响:都促进两国经济恢复和发展;都有利于巩固政权,缓和矛盾;都对后来两国经济政策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

33、疗法是不能持久的。”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材料二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材料三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

34、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

35、?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解析】第(1)题结合此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及对比此时期西方的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来思考;第(2)题从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来分析和总结;启示方面主要是分析经济建设要符合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等。答案:(1)原因:20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的向往之地;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2)他们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而取得的工业成就;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布哈林看到苏联没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发展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启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平衡发展。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