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江六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第1页(共 6 页)内江六中 20192020 学年(下)高 2021 届半期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命题人:王筱逍审题人:蒋郑发第卷 选择题(满分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夏商周时期的记载。据此可知,夏商周时期()史实 出处“禹崩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启“灭有扈氏”,天下来朝 孟子万章上“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四海来假,来假祁祁”诗经玄鸟“先王(周王)制诸侯,
2、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国语鲁语上 A.君主集权趋势凸显 B.宗法等级体制森严 C.共主秩序得以维系 D.王室有效掌控边疆 2.夏朝、商朝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而西周却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范围的至高天神权威,甚至周王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 B.礼乐制加强了中央权力 C.宗法制维系了等级秩序 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 3.诗经中的某些诗篇将对亲人的思念落实在由父母、妻子、兄弟组成的家庭中,家庭作为情感的归宿受到反复吟咏。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纲常伦理社会秩序已经确立 B.传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3、C.小国寡民社会心理基本形成 D.士庶宗族观念得到强化 4.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A.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B.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 C.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5.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
4、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内江六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第2页(共 6 页)6.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7.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8.
5、战国时期,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秦昭襄王晚期将“迁”纳入律令体系,使其稳定化与制度化,成为刑罚的一种。秦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扩大王朝统治疆域 B.瓦解地方反抗势力 C.巩固宗法血缘体系 D.适应集权政治发展 9.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6、 10.战国时期,墨家思想曾成为显赫一时的显学。荀子成相中记载“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A.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 B.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家取代了墨家的显学地位 D.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 1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简表。这反映出当时()孔子 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老子 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墨子 提倡“兼爱”“非攻”孙膑 强调“乐兵者亡”A.各派均反对争霸战争 B.诸子关注军事斗争 C.诸子的主张渐趋一致 D.民众渴求社会安定 12.秦以郡县治东方,结
7、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13.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级,掌丞天子助理万内江六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第3页(共 6 页)机。”下表为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其变化反映出西汉()出身 前期 中期 后期 功臣 10 3 0 功臣子 3 5 0 外戚宗室 0 3 1 掾史文吏 0 8 2 经学之士
8、 0 1 10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丞相权力逐渐被弱化 C.汉代选官制度一脉相承 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14.汉武帝下诏:“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此后,郡国每年荐举孝廉一名。这表明汉武帝()A.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 B.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D.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 15.下表为汉代各农耕区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 小亩 1.37 石 32 石 中原农耕区 30 小亩 1.5 石 45
9、 石 西北农垦区 74 小亩 0.4 石 29 石 A.南方地区田庄经济发展迅速 B.西北地区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16.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实况。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C.统治者实施德主刑辅政策 D.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 17.“(汉惠帝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至“孝文皇帝临天下
10、,通关梁,不异远方”,同时,“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于是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这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B.重商政策推动经济繁荣 C.政府放弃盐铁官营制度 D.国家干预促进商业发展 18.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19.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193
11、4 年,中瑞内江六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第4页(共 6 页)考察团在新疆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2019 年)四千年),采集到近 500 粒白色小珠,经科学检测其材料为只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的海菊贝壳。这表明()A.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始于张骞时期 B.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 C.考古资料可以改变文献资料的结论 D.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具史学价值 20.史记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 B.西汉政府政
12、策调整的结果 C.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 D.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 21.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A.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 B.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C.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 D.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 22.西汉中后期的儒家经典从解决现实政治问题逐渐转变为解释灾异、祥瑞和谶纬。这一现象表明西汉中后期()A.经世致用学风盛行 B.儒学日趋神秘化 C.中央
13、集权逐渐强化 D.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3.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因时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24.中国古代数学家大都把自己的数学研究与周易周礼的“九数”以及儒家的“六艺”联系在一起。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在所撰九章算术注的序中说:“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A.
14、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 B.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C.汇集诸子百家的精华 D.与商品经济繁荣有关 第卷 非选择题(满分 52 分)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25-26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28 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内江六中高二
15、年级,历史学科试卷,第5页(共 6 页)“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
16、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
17、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 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 分)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旧历史学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
18、变更,换言之,即一直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在苏联以“中国通”见称的社会经济学史学家 Wittfogel,谈到中国中古历史阶段时,特别强调“二千年官吏与农民的国家”这句话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专制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现象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 分)注意事项:第 27-28 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
19、料,回答问题。内江六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第6页(共 6 页)材料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并对孝廉进行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这次改革,是察举中出现弄虚作假而引发的。德行和吏能有可能由举主夸饰,考试却是一种先进的文官录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类似的弊端。所以阳嘉孝廉考试之法,标志着传统选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阳嘉之前,察举主要依赖刺史、郡守的个人举荐;而阳嘉之后,察举呈现出两个环节: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仅能得到地方官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荐者
20、还须通过朝廷考试的环节。所以阳嘉之制,可以看成察举与科举的过渡形态魏晋以下察举,考试环节越来越重,举荐环节越来越轻,“以文取人”最终主导了察举制,并进化为科举制。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1)根据材料,概括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与主要特点。(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阳嘉新制。(9 分)28.(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司马迁(前 145-约前 87 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 126 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 99 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官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