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三关注民生和谐社会的永恒话题热点缘由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主张,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我国每年的两会热点都有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使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各国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热点问题,高考从来不回避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考查。2015年高考涉及考点全国卷考查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美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等。全国卷考查农业技
2、术的进步,促进了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江苏卷考查古代农业发展需要政府合理作为;山东卷考查儒家民本思想;四川卷综合考查明朝后,玉米、番薯等农作物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一、聚焦三农: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备考年年热点关键词“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稳定之基,“三农”问题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经济稳定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基石。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精耕细作(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则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2)“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
3、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2新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1)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3)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与私营经济,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苏俄的农业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为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了加
4、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因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5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但由于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改革中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口号,最终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失败。二、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关键词关注民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时期不同阶级都曾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借鉴古今中外有关民生问题的思想与实践经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1.中国古代
5、的民生思想(1)老子:无为,反对严刑峻法。(2)孔子:“仁”、德、教化。(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赋。(4)墨子:“兼爱”“非攻”“尚贤”。2中国近代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关于民生问题的探索(1)正确认识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从进步意义看: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表达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实际上是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方案。从局限性看: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空想性,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
6、者的狭隘眼界。(2)理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意,在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作为主要职责(1)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7、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世纪之交,党和政府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高瞻远瞩,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4世界史上落实民生问题的具体事例(1)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中的“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的建立”等。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
8、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社会主义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三、福利国家:多视角看待“福利国家”,积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关键词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
9、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1罗斯福新政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罗斯福新政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当时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2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1)形成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形成经过: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3)基本类型:类型内容社会保险按规定缴纳有关社会
10、保险金者才能享有的福利,主要项目有老年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福利补贴不论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公民都可以得到补贴。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带有普遍性的公共福利补贴,另一种是只给一部分贫困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救济性质的补贴公共教育包括普遍义务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业余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4)特点:资金来源多元化,一般由个人交纳、企业交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各国发展不平衡,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发展程度较高,已由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5)实质:福
11、利制度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等。(6)评价:积极:扩大了国内消费,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政局。消极: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3经济全球化下福利国家制度面临的挑战福利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全球化与福利国家制度要求的矛盾与冲突,福利国家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产、资本、商品以及劳动的全球流动弱化了政府社会调控的能力、侵蚀了国家的税源;全球化改变了福利国家制度的政治和社会基础;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和资本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向全球扩展,从而带来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全球化。4英国撒切尔夫人“福利社会”的实践高额的社会保障加重了政府的负担,高税收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高保障造成劳动力成本过高。这种情况下,撒切尔夫人开始了大变革:(1)以“选择性”原则代替“普遍性”原则。(2)以“福利社会”代替“福利国家”。(3)以强调“家庭个人”作用代替强调“国家政府”作用。5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改革调整三个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借鉴福利国家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