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微型主题突破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42949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微型主题突破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微型主题突破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微型主题突破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微型主题突破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微型主题突破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微型主题突破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016湖南长郡中学模拟)近代以来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材料一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材料二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

2、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材料三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落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1)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英国是怎样“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并且“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能后来居上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

3、和科技等方面分析“苏联在竞争中被落下”的原因。(4)当前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请您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提出建议。答案(1)史实:发动“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如果只答“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或君主立宪制,只给一半分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或:成为“世界工厂”);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或者: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启蒙运动在英国的兴起。(2)原因:经济上,美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逐步取代英法成为世界霸主,二战后继续保持优势。政治上,1787年宪法通过,

4、美国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完善的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的发展。(如学生提到两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补充答案:远离战场;大发战争财;大量的优秀移民,有人才的优势。(3)原因:苏联没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经济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苏联领导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的经济。(4)言之有理皆可。2.(2016安徽江南十校联考)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战场名称开始时间标志终止时间欧洲战场19

5、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1945年5月8日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5年5月8日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1945年9月2日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45年9月2日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9月2日材料二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材料三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

6、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并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从二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二战持续时间和反法西斯国家的相互配合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教材知识

7、回答。第(2)问,关注时间“二战后期和战后世界”和答题要求“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结合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和关贸总协定的形成回答。第(3)问,注意答题角度是世界和中国,结合1894年和2010年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回答。答案(1)特点: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说明:19

8、44年,中国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1947年,中国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3)第一次“换位”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第二次“换位”世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等。(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只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史实准确亦可)3.(2016安徽省“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行”,后来共有十三家,

9、俗称“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朝政府与外国商人之间的中间人,实际上等于代表清朝政府实施“国营国际贸易”。洋商买货,须向十三行买;洋商卖货,须向十三行卖。洋商纳税、送礼、上禀帖,也须由十三行经手。到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十三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对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甚至世界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百度百科材料二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中英双方议定的五港出进口应定税则协约确定了新的进出口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率作大幅度的削减,使各货税率大体相当于5%。1858年的天津条约,把值百抽五的原则固定

10、了下来。陈绍闻等主编中国近代经济简史材料三1948年美国出口贸易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3,到1972年,下降到13.7%,而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占33.7%。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四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关税总水平逐年降低,2002年至2005年,中国共进行了4次较大幅度的降税,关税总水平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从15

11、.3%降至9.9%,降幅高达35%,这一期间中国大部分产品的降税承诺已履行完毕。此后,中国按入世承诺需降税的税目数大为减少。2008年,中国关税总水平降至9.8%。新华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朝两种关税制度反映的实质问题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美两国大幅度降低关税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大幅度降低关税的不同点。答案(1)问题:清前期:政府垄断控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说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清后期:协定关税,关税主权丧失,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渡。(2)原因:兑现谈判承诺,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从而推动

12、本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不同:美国: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美国经济衰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因此,美国通过降低关税,缓和与欧共体的矛盾,维持伙伴关系,从而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中国:通过降低关税,积极融入全球化,一方面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4.(2016四川资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形象经历了漫长的被轻蔑的时代。在西方人眼中,当年那个遍地黄金的王国变成了肮脏、贫穷和任意拿捏的东亚病夫。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西方才开始正视中国,但也

13、是在迷惑中反复。对今天的中国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焦虑。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据材料指出西方对中国认知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形成不同“中国形象”的因素并予以说明。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归纳出从仰慕到蔑视再到正视、焦虑;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国家实力对比、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和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差异归纳;第三小问,分别结合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与欧洲的国力说明实力的变化;从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从东西方不同时期的历史和现实说明东西方不同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答案变化:从仰慕到蔑视再到正视、焦虑。因素及说明:中、西综合实力的变化。古

14、代中国农耕文明发达,丝、瓷等手工技艺高超,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明清以后,中国政治日益腐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西方在古代落后于中国,进入近代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东方从属于西方,当今,发展却有限。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古代实行朝贡外交,明清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对中国了解主要限于感知认识。近代时更多看到的则是中国的愚昧落后,没看到中国的进步和抗争。当今看到的更多是中国的崛起,却很少看到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与愿望。东西方不同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近代,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中心论突显。当代,面对中国的发展,有的国家不愿接受自己被赶超的现实,为遏制中国而故意渲染中国威胁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