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作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文科)地理试卷命题人:白旭明 审题人:刘静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1.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A. 都是平原地区B. 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C. 都位于入海口处D. 土壤都比较肥沃【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区域环境差异【详解】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A是共性。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B是共性。土壤都比较肥沃,D是共性。但松嫩平原不是位于入海口处,C不属于共性,符合题意。故选C。2.有关这两个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长江三角洲属于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B. 松嫩平原发展旱地
2、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C. 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两年三熟为主,松嫩平原则一年一熟。D. 长江三角洲畜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降水适宜发展水产业。【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农业区位。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一年两熟为主,而松嫩平原则一年一熟。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详解】长江三角洲属于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A描述正确。松嫩平原纬度较高,为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B描述正确。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两年三熟为主,松嫩平原则一年一熟,C描述正确。长江三角洲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松嫩平原的西部降水少,适宜发展畜牧业,D描述不对。故本题答案为D。3
3、. 下列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B. 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C. 全国最大侨乡所在地D.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条件。【详解】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是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不是中国的侨乡,中国侨乡在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4. 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A. 山麓和丘陵地带B. 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C.
4、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 沿海海运发达地带5. 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A. 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B. 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D. 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答案】4. A 5. D【解析】该题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4题详解】采集和狩猎阶段对应图中石器时代。读图可知,石器时代活动遗址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地的山麓地带。所以选A。【5题详解】工业社会阶段对应图中工业中心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5、沿海航运便利的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配合好的地区。所以选D。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多发自然灾害之一,国家气象局采取多种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据此完成下列问题。6. 获取卫星云图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 遥感技术B. 全球定位系统C. 地理信息系统D. 数字地球技术7. 据卫星云图分析台风的移动方向及可能的登陆地点,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 遥感技术B. 全球定位系统C. 地理信息系统D. 数字地球技术【答案】6. A 7. C【解析】【6题详解】卫星云图是遥感图像,因此,获取卫星云图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A对。【7题详解】分析地理空间数据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
6、。题目要求分析台风的移动方向及可能登陆地点,故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C对。“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即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经济发展,而非促进经济发展。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矿产资源丰富度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8. 下列省区中与“资源诅咒”命题相符的是()四川河北福建辽宁A. B. C. D. 9. 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其摆脱“资源诅咒”的主要措施有()加大煤炭资源开采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延长生产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A. B. C. D. 【答案】8. D 9. B【解析】【8题详解】图示省区中,与“资源诅咒”命题
7、相符的是四川、辽宁,资源丰富度高,经济发展水平低,对。河北资源较丰富,经济水平较高,不相符,错。福建省资源少,经济水平高,不相符,错。D对,ABC错。故选D。【9题详解】只是加大煤炭资源开采力度,不进行深加工,获得的经济价值比较小,错;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可以摆脱“资源诅咒”,对;延长生产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收益,对;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会阻碍经济增长,错。B对,ACD错。故选B。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是国际上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成功典范,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回答下列各题。10. 田纳西河流域A. 地形以平原为主B. 水能资源丰富C. 气候炎热干燥D. 矿产资源贫乏11.
8、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是A. 环境建设B. 防洪发电C. 提高水质D. 梯级开发【答案】10. B 11. D【解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图示田纳西河流域等高线在200-500米之间,以山地、丘陵为主,A错。田纳西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流经山地、丘陵到平原,地形落差较大,且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较丰富,故水能资源丰富,B对。田纳西河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多,C错。区域内煤炭、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D错。故选B。【11题详解】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是河流的利用与治理,利用的是“优势条件”,治理的是“流域问题”,并且治理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过程
9、中通过修建水库实现河流梯级开发,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产业发展得到协调,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故选D。【点睛】梯级开发是一种常用的开发河流水力资源的方式。因自上游至下游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特点是把河流分为若干段,选定适宜的坝址,修建一系列的水利枢纽,逐段地利用河流的水力资源。目前,我国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红水河流域都在大力开展梯级开发。田纳西河的早期开发,由于发展炼铜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使植被遭到破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2. 造成田纳西河流域植被破坏的原因不包括A. 扩大耕地面积B. 矿山开采C. 获取炼铜用的木炭D. 修建水库13. 田纳西河流域早期由于炼铜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10、主要表现为A. 酸雨B. 光化学污染C. 噪声污染D. 固体废弃物污染【答案】12. D 13. A【解析】【分析】考查流域综合开发,区域开发过程中植被破坏的原因,主要的环境污染类型。【12题详解】造成田纳西河流域被破坏的原因有扩大耕地而积,毁林,A包括。矿山开采要先破坏地表植被,B包括。获取炼铜用的术炭,要砍伐木材,C包括。修建水库,是利用沟谷蓄水,对植被影响小,修建水库是综合开发时期的措施,D不包括,符合题意。故选D。【13题详解】田纳西流域早期由于炼铜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A对。炼铜过程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与空气中水汽结合,形成酸雨。光化学污染 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
11、B错。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不是主要表现,C、D错。故选A。【点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早期开发应是农业发展为主,有扩大耕地面积的活动。材料中炼铜业发展,必然要采矿,破坏植被。炼铜业的能源在早期是木炭,消耗大量木材。修水库是综合治理时期的措施,不是早期的措施,水库对植被的破坏较小。读“某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14. 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B. 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C. 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D. 该地区的水热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求15. 图中甲地等温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A. 受太阳辐射影响
12、B. 受大气环流影响C. 受地形影响D. 受人类活动影响16. 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距海远近季风风向纬度位置A B. C. D. 【答案】14. B 15. C 16. B【解析】【14题详解】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A错误。由于该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B正确。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为大气降水,所以径流量主要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C错误。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以得出冬季气温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的松嫩平原
13、,地势低,温度较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出,所以,图中甲地等温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受地形影响,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读图,从图中的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知,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是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夏季风的风向和距离海洋的远近,正确。太阳辐射和纬度位置对该地区的降水影响不大,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17. 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 )A.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 由于干旱地
14、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 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 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18. 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A. 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B. 土壤盐碱度升高C. 沙尘暴频度减少D. 生物生产能力提高【答案】17. D 18. B【解析】【17题详解】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漏斗区,容易引发地面塌陷,而不是形成沙地,故A错误。干旱地区仍有植物生长,故B错误。风蚀洼地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而该沙地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故C错误。在气候较干旱的草原地区,农牧业活动往往围绕水源地开展,草原中的水井所在地由于有较多的水源,农牧业活动多,对
15、周围植被造成较大破坏,从而出现以水井为中心的沙地现象,故D正确。故选D。【18题详解】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说明植被覆盖率较高,即绿洲面积在扩大,A错误。在原来绿洲地区若出现土壤盐碱度上升,则说明绿洲开始出现萎缩,B正确。沙尘暴频度减少,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绿洲面积在扩大,C错误。生物生产能力提高,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绿洲面积在扩大,D错误。故选B。沙柳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下图为沙柳造纸产业链图。读图,完成下面下面小题。19. 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A. 吸烟滞尘B. 防风固沙C. 保持水土D. 净化空气20. 造纸产业链条( )A
16、. 使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破坏B. 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C. 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D. 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答案】19. B 20. D【解析】本题组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只能为例,考查植被的生态效益及循环经济的发展。【19题详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沙柳具有耐旱、抗风沙的特点,因此种植沙柳主要是为了防风固沙,B项正确。吸烟除尘、净化空气一般位于城市,保持水土位于湿润地区A、C、D错误。故选B。【20题详解】造纸产业链条的发展,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沙柳的种植,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D项正确。造纸产业的原料来源是平茬后的柳条,不会造成植被的
17、大规模破坏,反而能推动沙柳的种植,A项错误。图片显示“回收98%”,B项错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是为了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环境,而非生产重点,C项错误。故选D。21.下图为“我国沙漠化土地及沙漠化快的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自然和人为原因分析,地区荒漠化速度快的原因有哪些。 (2)要遏制这一地区的荒漠化进程,指出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答案】(1)自然原因:降水较少;多大风,风力作用强;地表的疏松沉积物多,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的经济行为。(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牧、合理放牧;建立防护林体系等。【解析】【分析】本题主
18、要考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详解】(1)地区荒漠化速度快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可从气候、植被、动力因素方面分析:读图可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风力作用强;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可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不当等方面分析:人口剧增,对土地压力大;人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的经济行为破坏植被,导致地区荒漠化速度快。(2)要遏制这一地区的荒漠化进程,采取的措施可以从人口控制、水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居民生活能源解决等方面分析。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水资源;退耕
19、还牧、合理放牧;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防护林体系;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等。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亚马孙河流流域,该流域分布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据统计,50%的大气水来自雨林自身。近几十年来,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大规模开发该流域,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殆尽。(1)推测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对两地径流量变化大小的影响,并分析原因。(2)指出保护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可行性措施。【答案】(1)影响:与地相比,地径流量变化更大。原因:与地相比,地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其降水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受雨林减少较小;地流域面积较大,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强。或答与地相比,地位于亚马孙
20、流域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2)对雨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提供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雨林的保护;建立国际基金。【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被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植被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地位于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大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会导致降水量减少,且该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所以雨林大规模减少会导致该地径流量变化加大。地位于入海口,形成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受雨林减少的影响较小,且该地流域面积较大,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强,径流量变化更小。(2)本题主要考查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保护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可行性措施主要是:合理采伐雨林,实行采育结合;发展雨林观光、生态旅游;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区进入雨林的机会;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国际基金等。